《锁麟囊》首演七十周年记

作者:解玺璋(文章写于2010年)

1940年4月29日,《锁麟囊》首演于上海黄金戏院,距今已经70年了。70年来,《锁麟囊》被认为是程砚秋的私房戏,几经沉浮,久演不衰,已经成为经典,为几代程派演员所必唱。这出戏所以能够跨越时代,流传至今,传唱不已,其中有些经验是应该总结的,或许能给京剧未来的发展一些启示。

一是剧作家与名演员的合作方式。据翁偶红先生在《编剧生涯》中说,《锁麟囊》的创作,是程砚秋先生先提出来的,他不仅提供了素材,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希望翁先生为他写一个喜剧性的本子。翁先生上过台,能演戏,知道戏在台上应该如何演,写起戏来就容易考虑到演员的特点,所以当年便有很多名角请翁先生写戏。这回接到程砚秋先生的邀请,他仔细研究了故事素材,确定了该剧的立意,然后便考虑如何使剧中人物在舞台上活动起来,形成不同的场面,人物的性格也逐渐鲜明起来,在写作台词和唱词的同时,兼顾到人物在舞台上的位置调度,以及演员的表演和锣鼓节奏,最终使剧本得以完成。程砚秋先生读了剧本之后,几次约翁先生谈这个剧本,他们谈到具体的场次安排,比如最后一场,赵守贞三次让座,据说就出自程砚秋先生的建议。

他还希望翁先生的唱词写作能打破一点常规,多写些长短句,不要都是七字句或三三四的句式,他可以因字行腔。后来,《锁麟囊》能在唱腔上出彩、出新,首先得益于翁先生唱词写得多有变化,创造了许多新的句式。应该说,这种合作模式正是遵循了戏曲创作的艺术规律。也就是说,戏曲剧本的创作首先不是文学创作,而是舞台创作的一部分。剧作家写剧本,从一开始就要想到舞台,想到演员。

其二、故事的内核宜小不宜大,但要有传奇性;立意宜浅不宜深,不能超越一般观众所能接受的程度。刻意出新,刻意求深,都可能脱离群众。《锁麟囊》的立意在《双麈谈》中曾借宾客的话说出来:“前兹道旁之赠,仁也;今兹倾家之还,义也。仁至义尽,加以辞让,德之美也。”这个意思在剧中表达得是很清楚的,简单言之,就是写人的心地善良,富人出于朴素天真的心理,同情穷人的遭遇而慷慨赠囊,穷人亦出于朴素诚挚的心理,意外获囊,转贫为富,则知恩图报。

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最基本的美德,如果不是丧心病狂的人,不会把这些东西都当作垃圾抛弃。自古以来就有“教之以道则善”,这是天经地义,永久不灭的事,总是使人做善人,行善事为目的,但又不是简单的善有善报,翁先生在剧中还写了一些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也很容易为人所理解。据说这出戏在50年代初期曾被改为薛湘灵赠赵守贞锁麟囊,但是赵不接受,仅领一空囊,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气节。但不知道这样一改,戏还怎么往下演?

其三、唱腔的设计要广采博收。该剧唱腔就用了很多京剧唱腔以外的音乐素材,比如梆子、大鼓、越剧等地方戏曲和民间曲调,也借鉴了京剧其他流派的唱腔,甚至还借鉴了外国歌曲。“但他不是生搬硬套,他说道,把人家的腔吸收了以后,经过消化和艺术加工,作出适合我们京剧的新腔,让人感觉好听,但千万不能让人听出来这腔是梆子、大鼓或其他腔调。”看来,程腔之美不是偶然的,其中包含着程砚秋先生的许多心血,当然,还有王瑶卿先生的心血。据说程砚秋在创作《锁麟囊》唱腔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去王瑶卿先生家里请教。有人考证,他这里所说的“外国歌曲”,指得就是好莱坞影片《璇宫艳史》中的插曲,被用在戏的尾声“儿的娘啊”那一句唱词中。这部影片是德国导演恩斯特·刘别谦1929年拍摄的,很早就引进中国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