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造船专家突发奇想:使用水泥代替钢铁制造军舰!花费巨资造出世界最大的水泥船古田号重3千吨,结果航行1次就报废
“脑和手的距离,是全世界最远的距离。”——杰弗里·卡恩
杰弗里·卡恩的这句名言理解起来有点费劲,我换句话来解释:“世界上的事情,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另外,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上的案例,来印证这句话的独到之处。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物质生产剩余的年代,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钢铁不够用的消息。然而,我们的父辈们却都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时代,尤其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那是一个缺钢少铁的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百废待兴,然而我们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水平很低,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于是,就有了伟人的一句著名论断:“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当时,人们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非常高,也迫切希望能创造出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造船领域的工作者非常希望中国的海军能够早日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由于缺乏钢铁,当时又不可能像今天一样像“下饺子”似的制造出大批量的舰艇船只。没有钢铁就不生产了吗?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造船领域的专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可以使用水泥造船。
水泥船造价低廉,材料容易获得,建造设备和施工工艺简单,维修保养费用低,且能节约木材和钢材。主要缺点是自重大,抗冲击性能差,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钢丝网水泥船与钢筋混凝土船相比,船壳薄,自重轻,容易成型,且因配筋分散,具有较大的抗裂性和延伸性。钢丝网水泥船可作农船、渔船和运输船舶。钢筋混凝土船可作对自重要求不高,泊位固定或较少移动的工程船舶和趸船。随着预应力技术的提高,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船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自从1958年开始就制造出了大量钢筋混凝土船和钢丝网水泥船,并广泛应用于趸船、内河及沿海中小型机动货船和内河驳船、农用船及渔船等。
有了这些成功先例,1970年上海708船舶钻研所决定设计出一艘世界上最大的水泥船“古田号”,设计吨位为3000吨,马尾造船厂的专家们听到这个消息激动不已,他们认为“古田号”这么大吨位的水泥船如果试验成功,那么大量的海军舰船也就可以用水泥来取代钢材进行造建造,这个想法如果真的实现的话,那这算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大发现。
3年后(1971年开始建造),马尾造船厂还真将“古田号”造了出来,堪称一大奇迹。虽然建造“古田号”花费了不少物力人力和财力,但是相比使用钢铁,还是节省了一大笔的费用。
"古田"号,船总长:105.20米, 设计水线长:98.85米,两柱间长:95.00米,型宽:14.50米,型深:8.10米,吃水:5.70米,排水量:5773吨,载重量:3024吨,载货量:2700吨,航速:13.5海里/小时,续航力:2500海里(即185小时),船员:48人。船体结构是单甲板、双层底、3个货舱,甲板的船底采用纵向骨架系统,主甲板以下全用钢丝水泥结构,上层建筑外板和烟囱等也采用钢丝网水泥制作。适用于装运粮食、化肥、糖、盐等包装货物与煤、砂等散装货物。
1974年,3000吨的“古田号”货轮在万众期待中从福州起锚开往上海试航,开始了下水首秀。“古田号”从福州出发时满载沙子和木料,从上海返航时载回麦子和一个大型雷达天线。
可不知道为什么?“古田号”完成首秀后,长达2年多的时间再也没有起航过。1977年7月,在国家交通部和国家建材总局联合组织的部级预审会上,专家们的审定结论直接决定了“古田号”的死亡命运。
“钢丝网水泥船具备颐养便当、水密性强、船身稳等长处,但具备不耐碰撞、船身重等弱点,因此不宜推广。”
“古田号”就这样成了“独生子”,创造了多个“唯一”:"世界第一"水泥船中的唯一,首航成了它的"处女航"也是"退役战"。之后,“古田号”就被丢弃在马尾江滨东路中洲村,无人问津。
“古田号”最后的荣光是1978年获全国交通系统重要科技成果奖。刚开始的时候,“古田号”搁浅在闽江中,后来当地修建江滨路(江滨大道),就把"古田"号和闽江隔开了。之后,“古田号”带着满身斑驳,在旱地搁浅近40年。
1983年,“古田号”迎来了新的使命——专供航海类专业学生拆卸实习用的教学实习船,先后成为福建船政学校、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没过多久,学校有了更好的实习条件后,“古田号”再次失去了用武之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古田号”占用的福州马尾江滨东路一侧的菜地也成了香饽饽。如何处置“古田号”,人们有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古田号”已经没用了,干脆拆掉,让位于城市建设;有人觉得,“古田号”是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物,有一定的历史记忆和教育意义,改建成历史纪念馆比较妥当;还有人认为,可以变废为宝,将它改造成一个娱乐场所或者主题餐厅……
2010年,"古田号”所在地块被拍卖,“古田号”已无容身之所。2012年11月20日,负责拆卸“古田号”的工人们开始进驻工地作业,预计用3个月的时间彻底清除“古田号”的痕迹。
听闻“古田号”要被拆卸的江师傅,一大早就赶往现场一睹“古田号”旧貌,以示告别和纪念。60多岁的江师傅曾是马尾造船厂的工人,当年参与建造了“古田号”。他慢慢围绕船身斑驳、破旧不堪的“古田号”走了一圈,用手抚摸着船尾明晰可辨的“古田”二字,无不伤感地说:“我也是得知它开始拆除了,突然想起就过来看看。”
工人们开始忙碌,用切割机先对船上钢柱等部件进行拆除,几个工人合力将拆除的部件扔到工地一边。江师傅望了一眼四周林立的高楼,摇着头哀叹着:“也许被拆除是它的命运。”然后,他悄然离开了工地。
从此,福州往马尾方向的江滨东路上,将失去一道很不错的独特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水泥船并非我国的首创。最早的水泥船是法国人J.L.兰波1848年建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钢材紧缺,欧美国家两次掀起制造水泥船的高潮,大批钢筋混凝土船被制造出来用于运输,甚至实战,有的船排水量超过一万吨。
1945年意大利人P.涅尔维教授建造了一艘 165吨的钢丝网水泥机帆船"爱伦"号。船壳厚3.6厘米,与同类型木船比,重量轻5%,造价低40%,性能符合航海要求,引起各国造船界的注意。世界上最大的钢筋水泥趸船是在1995年由法国布伊盖建筑集团为法国埃勒夫石油公司设计制造的,长220米、宽46米、高16米,吨位7万吨。
第六届国际混凝土制品工业会议上曾展出荷兰使用了82年的水泥船。中国有许多钢丝网水泥船使用20年以上。中国水泥船保有量达数百万吨,居世界各国之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有它特定的使命。完成了历史使命,它能否站在历史舞台上,是由后人说了算,已经由不得它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