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脉诊》网络课问题答疑四:关于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的问题
“中医读书汇”《图解脉诊》网络学习讨论课问题答疑四:
在临床中何时该舍证从脉?何时该舍脉从证?
临床中,确实有很多时候会让人产生这个疑问。
我们在临证的时候,有时总会觉得脉象和症状之间存在不能解释的矛盾,比如说:出现了数脉但是患者却没有热证而是寒证;出现了细弱若无脉,患者却无虚弱之象反而是亢奋之症;出现了沉涩细脉,患者却是痰湿症状为主而不是以瘀血症状为主。等等。
但是,我们说,这个问题是一个伪命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临床中,病人出现的症状和脉象都是真实准确的,那么它背后就一定有其原因。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脉象和症状不能统一,这时候,要么是我们没有掌握这背后的机理,要么就是我们对症状或者脉象的把握出现了错误。
举例而言:
正弦脉通常提示水饮证的存在。但有的时候,出现了正弦脉,按水饮证论治效果不好,按淤血证论治却能取效。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理解中医病机的时候,具有气分和血分、具有血水交换平衡这两个概念的话(《图解脉诊》第69页有相关论述),那么就能比较清楚地认识这种特殊的情况。
如下图:
因为血分的淤滞,气分水液进入血分受阻,导致积累,因而形成正弦脉。这种情况下,如果根据正弦脉而以水饮证论治的话,效果往往不好。因为这种水饮是血分瘀滞导致的,淤血不去,这个水饮就不能消除。我们常常看到有经验的老中医,当患者出现寸部的正弦脉的时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取效的案例。也常常看到,肝硬化的患者,通常脉象大而弦且有力,这个显然就是提示了血分有淤滞的因素存在。
简单的说,这就是“水不入血”。
这种由瘀血导致的正弦脉,在临床上其实也是有一定的特征性的。细心的话,还是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要点。如下图:
要点就是,这种正弦脉当拿住脉向沉分按下去的时候,会觉得脉底下有较大的阻力,稍一松力,就会把脉管顶回原位,仿佛是按不进深处的感觉。简单直接地理解,这种情况就是“水不入血”。治疗的时候就必须要兼顾血分的瘀滞。
由此可知,在临床与其在“舍证”或者“舍脉”之间做出选择,不如先确认自己对脉证的把握是否正确无误;不如先思考,自己对病机的理解有没有疏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