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纪事(9)—— 怀念那曾经的茫茫林海

每每置身于森林之中,看绿色苍茫,听林涛阵阵,无意中会勾起对故乡那曾经的几道林山的回忆,心中 不由地隐隐作痛。
在我早年的记忆中,家乡的山场有严格的分类。一类是放养牛羊的牧场,大致就是河西边的那几道山梁。另一类则是林地,是严格禁止放牧的,具体又区分为两种类型。
环村子周边近处的山场,虽然牛羊不能进,但孩子们进山割草打柴是允许的;北边远离村子的六道深沟是完全封闭的,平时有人专门看管,不仅严禁牛羊上山,人也不能随便进去,只有深秋“开坡”的时候,学生在专人统一组织下才能进山打草。那个时候,“封山育林”“森林重地”“禁止牛羊上山”之类的标语随处可见。
在当地,我们村是十里八乡中数得着的一个大村,山场面积非常大,一直延伸到其他村落的周边。北边的几道林山就位于八岩村的东西两侧,东边是奋沟、东小八岩、西小八岩三道沟,西边有花地沟、青石沟、胡草岩三道沟。六道山沟全部都是林地,坡坡梁梁生长着密密麻麻的树木。
盛夏时节,树木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这时如果进入林中,犹如跳进了一个绿色的海洋,阳光照在树梢上,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到地面上时变成了斑斑点点的影子。
各色各类的鸟儿在枝头盘旋跳跃,鸣叫声清脆悦耳;野兔、松鼠之类的小兽在林间出没,见到人后风驰电掣般逃向远处。
偶起一阵大风,林海深处顷刻间波涛起伏,似虎啸,似龙吟,又似万马奔腾。行走在密林中,早已把盛夏酷暑置之度外,凉飕飕,阴森森,浑身上下有一种超脱尘世的舒爽。
茫茫林海如诗如画,把山峦起伏的大地装点得神奇而美丽。
林场也是“草场”,经过一个夏天的封闭,树林间的茅草长得格外茂盛,这是特意为生产队的牲畜过冬备下的饲草。
深秋时节,生产大队便会组织学生进山打草。割草是要分任务的,考虑到年龄和体力,从小学三年级到初高中学生,任务由千二百斤到三两千斤不等。
割草时,六道山沟按顺序逐个开放,每到新开一道沟,林业队长就会站在高高的楼顶上大声吆喝:“明天XX沟开坡了!”大人们会连夜替孩子准备好绳索扁担,把镰刀磨得飞快,天不亮就叫醒起床,好让他们能够抢先割到第一茬最肥美的青草。
那林间的草也确实肥茂,曾记得东小八岩寨墙底下的那几个草坪,有种叫作黄米草的高过肩头,起一个大早割下的草可以捆上好几大捆。
生产队有专人在开阔处过秤,称过的草晒得满坡都是,几天后大人们把晒干的草捆拢到一起,再过秤分配给六个生产队。
这样,等到全部林山的草割完的时候,学生们完成了割草任务,生产队牲畜过冬的饲草也就基本上备足了。
这些林山的形成,源于建国初期的大造林运动。当年造林的场面非常壮观,山坡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歌声口号声震天动地,上岁数的人回想起那热火朝天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
适逢植树的关键时节,学生也会被动员起来,跟着大人埋树耔,挖鱼鳞坑。当时大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备战备荒,绿化祖国。”大造林运动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洇润郁葱的森林。
当时人们还没有今天这样的经济眼光,山上种下的大多是洋槐、橡树这样的“绿化树”,这些树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几年时间就可绿满山岗。不过,前些年槐叶大量出口,橡子替补粮食,在那经济困乏的年代,这些树还是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那是一个高度重视林业生产的时代。由各生产队抽调的强壮劳力组建了专门的“林业队”,负责统一守护和管理全村的林山和林木。
林业队员除了看护山林之外,在田间地头和一些荒草坪里栽种了大量的果树,现在可以看到的许多柿树、粗大些的板栗树大多是当时的林业队栽下的。
那个时候,人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着亲手栽下的林木,绝对不允许毁坏林木的事情发生,大队干部会带着林业队员挨门挨户检查各家各户的柴垛,偶尔发现有不曾枯干的湿树枝,不仅会当场没收,还要给予严厉的处罚,严重者要开“批斗会”,责令当众检查。正是因为管理严格,林木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森林成就了家乡的美丽,然而这份美好在物质繁荣的今天却已不复存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人一头钻进了钱眼里,不再珍爱林木,为了省下几个买煤钱,他们大肆砍伐山林,甚至把正在结果的酸枣、柿树都砍作烧柴,送进了炉灶。
前几年,一家据说很有点儿来头的公司盯上了林木覆盖下的铁矿石,打着“农业开发”的旗号,买下了全村大部分的山场,包括那几道林山。
其结果是“农业”没有得到开发,承诺的“千亩良田”未见半点儿踪影,大片的林山却在隆隆的炮声和机械声中被开肠破肚,碧绿的山岗变成了塌陷的断崖和堆积的矿渣,上辈人几十年奋斗的心血与汗水顷刻间化为乌有,村民们得到的只是每人不足万元的一次性补偿,失去的却是赖以生存的秀美家园。
昔日的美景,只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如今的惨象,已使人目不忍睹。每每重回故地,我都有一种心碎的感觉。
开发资源,发展经济,其愿望或许无可厚非,但不能因为开发一种资源就去毁灭另一种更珍贵的资源,更不能为了眼前的一丁点儿蝇头小利就毁山灭林,破坏掉永远的美好家园。
我想,家乡的林山如果保护完好,其本身就是一个美丽诱人的森林公园,进行真正的绿色开发,足可以建成一个令人陶醉的旅游区,在享受环境之美的同时可以给当代、给子孙后代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
记得一位有远见的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宁可经济不发展。”这真是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
最近,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是一位人民领袖体贴民生的家国情怀。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决心与信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面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我殷殷作痛的心难以平静。不知道那满山的创伤能否得到修复,那曾经的茫茫林海何时再能弥漫山岗。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县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
(0)

相关推荐

  • 西藏第一站:海一样的林芝

    旅途 西藏是一个梦,在那片遥远的雪域高原,多少人带着故事朝圣那片土地,多少人把故事留在了那里,蓝天白云.山山水水与藏民们的宗教信仰融于一体,赋予了西藏神秘. 精彩内容 西藏第一站:海一样的林芝 作者 ...

  • 武平县林业局关于要求将已造林山场由天然林变更为人工林建议的答复

    武林综[2020]59号 林农 服务林业.服务林农! 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王传龙.车凤英.潘英强.王继正.危方平代表: 你们在县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要求将已造林山场由天然林变更为人 ...

  • 擅自砍伐权属有争议的林木的行为是否构成滥伐林木罪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点提示] 本案被告人林德梨擅自砍伐了自己权属有争议的林木,是否构成. [案例索引] 一审判决:福建省闽侯县人民法院(2010)侯刑初字第173号. 二审判决: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 ...

  • 【家乡纪事】小镇电影院 | 作者 徐方芳

    小镇电影院 徐方芳 通往记忆的花园的路径一定多的超过我的想象,人可以从一些微小的情节上找到突破,而后在瞬间毫不拐弯抹角地回溯到早已被后来的人,后来的事阻隔又阻隔的过往,回忆是件奇妙的事情,有时奇妙到让 ...

  • 家乡纪事(3)—— 河道两岸稻谷香

    稻谷产自南方水田,曾几何时,北方农村人吃大米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奢望.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老家上东峪村曾经大面积种植水稻. 自古以来,我的家乡是不产水稻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下游十多 ...

  • 家乡纪事(4)—— 难忘那芦花飘飞的岁月

    深秋时节,漫步在故乡的那条大河边,想起了那曾经的沿河的芦苇,还有那些与芦苇相关的故事. 曾几何时,家乡上东峪村的河岸边到处都是苇田.从上游与南野河村交界处的石鳖崖,到老连沟岗,再到河西.河东.河南和大 ...

  • 家乡纪事(5)—— 5号骡子3号驴

    每每提起生产队时期的陈年旧事,就会想到队里的那两头最得力的牲畜--5号骡子3号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是以生产队为基础集体经营的.每个生产队都建有一个很大的牲口棚,养着牛.驴.马.骡子等几十 ...

  • 家乡纪事(6)—— 想起了曾经的扬水站

    早晨,漫步在村外的水泥路上,一边是山,一边是田野.尽管正值秋收季节,心中却难有半点喜悦. 天公不作美,一场特大的旱灾肆虐般蹂躏着这块土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枯萎的景象. 田野里,玉米叶子羞涩地打着卷儿 ...

  • 家乡纪事(7)—— 难忘那座水电站

    我漫步在家乡的河岸边,寻寻觅觅,睹物驰怀,心中翻腾着一桩桩陈年往事.眼前这一处孤零零的石屋,再一次触动了我对那个村办小水电站的美好的回忆. 石屋傍山而建,坐北面南,土石结构,与旧时的普通民房没有什么区 ...

  • 家乡纪事(8)——话说“白虎头”

    我的家乡上东峪村,是一块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仔细琢磨,村庄的许多景致都有特别的说头,村口处的"白虎头"尤其耐人寻味. 白虎头,是位于村口右侧的一座白色的石崖,恰好扼守在出入村庄道路 ...

  • 家乡纪事(10)—— 深秋时节酸枣红

    小时候,我与酸枣有着不解之缘.我爱家乡的酸枣树,更贪吃那酸甜爽口的酸枣果. 酸枣不同于大枣,结出大枣的枣树是用酸枣棵子嫁接而成的,酸枣树是野生野长的,不需要嫁接. 酸枣与大枣的味道截然不同,大枣的味道 ...

  • 家乡纪事(11)—— 大柿树情思

    在老家太行山区,一般的村落进村处都有一棵大槐树,我们村却与众不同,村口处也曾经有一棵大树,但不是槐树,而是一棵大柿树. 这棵树在上点儿岁数的村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这课大柿树生长在进村的道路旁.越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