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分想念那个遍地沙雕的朋友圈

每一个渴望温暖的灵魂

都爱上了这杯茶


我不看朋友圈已经两三年了。

我甚至在设置里去掉了那个提示有朋友圈更新的小红点,以防止我强迫症发作一时手贱点进去受虐。

这样做当然有缺憾,朋友们有时会惊讶于我对某些事的无知,在他们眼里,我仿佛是个古人。

但和由此而带来的心里平静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没办法,如今的朋友圈让我烦躁。

我不想知道 Gloria的儿子又考了钢琴八级围棋两段书法四级,也不想看到二大爷转发的美国即将崩溃俄罗斯抱中国大腿日本又想拖韩国下水,更不想看到大学时的文艺青年每天发五六条三无面膜的九宫格。

是,我的确可以全部屏蔽他们,但是最后发现只能看到不敢屏蔽的领导,还在坚持转发着“胡歌和陈道明的两种人生,提醒所有人”这样的心灵鸡汤。

不,我记忆中的朋友圈不是这样的,在那个微信的上古时代,朋友圈里个个都是有趣的灵魂,老板今天又让加班,变着花骂,玩手机导致地铁坐过站,晒出来任人嘲笑,新来的实习生管我叫叔叔,小朋友没礼貌真让人心塞。

写的人没心没肺,看的人插科打诨。

这才符合微信官方对于朋友圈的描述:与好友分享每个精彩瞬间,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

无需纠结,想发就发要发得痛快,就算没人点赞评论,至少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表达。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每个人的好友列表急剧膨胀,从开始的十几二十个到几百个上千个,甚至还有人加到了五千人,哦对了这个是做微商的。

好友成分变得鱼龙混杂——家人、朋友、同事、前同事、老板、前老板以及“一度无话不谈但现在非要卖保险给你的发小”、“上周三刚一起喝咖啡尬聊你希望能尽快搞定的油腻客户”、“昨天刚给你通了下水道的物业师傅”等等。

总之,当私密与公开的界限一点点模糊,每个人都必须无奈地承认:

现在的朋友圈,太重了。

发朋友圈不再是一个率性洒脱的行为,反而多了很多复杂的内心戏。

今天吃了一顿美味的牛排, 心情愉悦无比,发个朋友圈纪念一下吧。不行,被同事看到会不会觉得我在装逼?

筹备许久的泰国游终于成行了,想好好分享下旅途中的快乐,等等,昨天Cindy晒的可是巴黎下午茶,我这东南亚是不是太low?

今天和客户吵了一架,心情非常不好,写了800字小作文想好好发泄一番,刚写完又开始犹豫,如此负能量,大家会不会因此而屏蔽我?

于是删了改,改了删,最后终于写完,还要反复地选择人员分组,这套组合拳打完,就在点击发布的那一刻,一下子又泄了气。

算了,没劲。

随后点了取消。

就这样,那些一个个有趣的灵魂,纷纷消失在了朋友圈。

倒也不能说他们完全消失,也许依旧在分享,他们保持着poker face,没有情绪,机械地转发着各种公司新闻,行业动态,或者瑞幸的优惠券。

还看到一个朋友更奇葩,他隔段时间就发一张随手拍的天空,再配上类似“今天,晴”之类的文字。

见了面一聊,他说朋友圈空空的别人会觉得这个人很无趣,设个“仅三天可见”又怕被人说太冷漠,而长年不发朋友圈,就像角落里的一盆花,盛开凋零都没人看到。

所以还是得时不时发个圈刷一下存在感。

但话说多了矫情,说少了冷淡,严肃了做作,装可爱又幼稚,最后只剩下了天空照片人畜无害,不会令人产生任何联想。

我只能感叹没想到,一张普通的照片背后还有如此复杂的考量。

可这就是朋友圈现状——没有人不喜欢表达自我,只是套在成年人身上的枷锁太多。

难怪蔡康永会说,看一下我们的朋友圈,就知道我们为了要营造那个给别人看的橱窗,压抑了多少自己。

当然,人生就是这样,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有人离开,自然有人补位。

作者:秋日么么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