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季国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经验介绍
作者/闫姬雪,指导:杨季国
杨季国教授从事儿科临床 40 余载,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在小儿腺样体肥大的治疗上有独到的见解,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腺样体又名咽扁桃体、增殖体,位于鼻咽后壁与顶壁交界处,是集结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在生理情况下,腺样体在 2~10 岁增殖比较旺盛,10 岁以后,腺样体逐渐萎缩,故腺样体肥大多见于 10 岁以下儿童。腺样体肥大多由反复呼吸道感染引起,可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鼻窦炎、中耳炎、生长发育迟缓、睡眠障碍、多动障碍及精神情志改变。由于腺样体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儿童的免疫调节,与腭扁桃体等组织构成鼻咽部的一道防线,故不宜过早切除腺样体,以免对儿童的免疫功能造成不利影响。笔者有幸师从杨季国教授,受益匪浅,现将杨教授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1 四诊合参,审因求本
杨教授认为,腺样体肥大应归为中医学痰核、慢乳蛾、鼾眠等范畴,病位在颃颡,《类经》卷二十一: “颃颡,即颈中之喉颡。当咽喉之上,悬雍之后,张口可见者也,颡前有窍,息通于鼻……”;张志聪《灵枢集注》云: “颃颡者,腭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从此相通”,即指鼻咽部。病变主要在肺脾,涉及心肝肾三脏,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部分,外感主要是由于感受风寒、风热、疫毒之邪,内伤主要责之于脏腑虚弱,饮食内伤,痰瘀内生。临床表现为鼻塞,张口呼吸,睡眠时打鼾,可伴遗尿、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生长发育迟缓、中耳炎等症状,部分患儿呈腺样体面容。杨教授认为,此证属本虚标实,且由于患儿体质强弱、喂养护理有异,故在感邪后可因个人体质及感邪性质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症状。临证时,要根据不同情况辨证施治。
1.1 脏腑虚弱为病之本 腺样体肥大与反复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以肺脾两虚为主,涉及心肝肾。肺本为娇脏,且小儿肺常不足,故不耐寒热侵袭,更易受邪而发病;鼻为肺之外窍,小儿鼻毛少且鼻黏膜柔弱富有血管,感邪后黏膜充血肿胀易致鼻塞;小儿肺脾两虚,卫气不足,免疫力较差,更易感受风寒、风热。风寒犯肺,郁久化热,或风热犯肺,或邪热郁肺,燔灼肺络,熏蒸咽喉,故咽喉不利。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液,若脾虚运化失司,或小儿嗜食肥甘厚味之品,饮食内伤,致湿浊内蕴,痰饮内生,肺为贮痰之器,痰气搏结,凝结咽喉,发为痰核。此外,由于小儿肺脾肾常不足,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咽喉开合不利;肝常有余,阳常有余,木火刑金,肝火犯肺,肺金被烁,宣降失常,此类患儿情绪多急躁易怒;或肝气郁结,情志不遂,痰气互结,停于咽喉;从经络论,足厥阴肝经上入颃颡,故肝经经气不舒,亦可导致鼻咽部不利;此外,心胃火旺,燔灼上蒸,也会导致咽喉肿痛。以上种种,最终导致腺样体因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而肥大。
1.2 痰瘀邪毒为病之标 由于小儿五脏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自身抵抗力较差,容易外感邪毒,侵袭肺卫,邪毒结聚咽喉,使咽喉不利,红肿疼痛而发为腺样体肿大。炎症反复侵袭,久病多瘀,久病多虚。另,现今小儿营养丰富,喜食高蛋白、高热量之肥甘厚味之品,兼之消化功能不足,易聚湿生痰。日久病理产物如痰浊、瘀血在体内堆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云 “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痰瘀互结,停于咽喉,腺样体脉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渐致肿大。
2 分期论治,临证加减
2.1 外感期 此期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热、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较显著,伴见咽部红肿疼痛,腺样体肿大,夜寐呼噜声较重,大便正常或秘结,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或浮缓。杨教授认为,此期外邪侵袭肺卫,肺失宣肃为标,肺脾气虚为本,但当以先治标为主,治以疏风清热,通利咽喉。通常以银翘散为主方加减,兼发热者加青蒿、柴胡等退热;兼咽痛者加薄荷、木蝴蝶、藏青果、金果榄等利咽消肿;鼻塞较重者加苍耳子、辛夷、白芷宣通鼻窍;咳嗽有痰者加浙贝母、化橘红、姜竹茹、紫菀、炙枇杷叶等;外感易致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等开胃助运;有食积者给予炒鸡内金、炒麦芽化食消积;卫表不和者加桂枝调和营卫。另外,杨教授嘱患儿家长服药时要少量多次频服,卢绍庵《一方杜草》中提到: “病在上,频而少,食后服”,频服可使药效在上焦持续产生药力,少量服者,量少而质轻,有助于邪从表从上而解,以速药效。
2.2 迁延期 可见鼻塞日久,咽红,寐欠安,夜间缺氧较重,睡觉时张口呼吸,鼾声时作,腺样体肿大、表面凹凸不平、质硬难消,病程迁延,日久不愈,或伴见咳嗽,纳差,舌质暗红、苔白或白腻,脉滑或涩。此期痰瘀互结为主要病机,故杨教授临证时若痰多者以三子养亲汤为主方,瘀滞较重者以会厌逐瘀汤为主方。痰多兼喘咳者加葶苈子、地龙、浙贝母、矮地茶等化痰平喘;喘息较重者加少量炙麻黄宣肺平喘,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本草纲目》云 “桔梗清肺气,利咽喉,其色白,故为肺部引经”,为舟楫之药,引诸药上行至肺,但因有小毒,故常以小量投之。此外,气行则水行,故治痰多加用行气药物如佛手、陈皮、炒枳壳等;兼睡眠打鼾,寐欠安者加茯神、北秫米、炙远志,同时加夏枯草、煅牡蛎等软坚散结;若热入血分见舌质紫暗,腺样体肿大暗红,脉涩者加牡丹皮、玄参、水牛角、赤芍清热凉血,解毒散结;血瘀较甚兼肺热有痰加少量儿茶,并加丝瓜络以通经络。
2.3 缓解期 杨教授认为,此期的重点在于补虚扶正,调和五脏,重在治本。正气不足者,在补虚的同时,兼以祛邪,使体内留恋之余邪清除。卫气不足,藩篱不固,需益卫固表,以玉屏风散加减;肺脾两虚,生化乏源,宜扶正求本,加茯苓、薏苡仁、山药、砂仁、太子参等健脾益肺;肝络上入颃颡,肝气不舒,气滞咽喉,应疏肝理气,加香附、佛手、香橼等疏肝和胃,理气化痰;小儿阳常有余,肝常有余,气滞不通,郁久化火者,加菊花、蒲公英等泻火平肝。此证病属上焦,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有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多用玫瑰花、梅花、代代花、厚朴花等花类药疏肝理气;肺肾阴虚者加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加减。在治疗时兼顾小儿消化功能,加炒山楂、炒麦芽、神曲等护胃和中,兼食积化热者加连翘。
3 注重调护,饮食得宜
腺样体肥大主要是由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所引起,部分过敏体质患儿因对一些食物不耐受而发为腺样体肥大,如海鱼、虾蟹等,但究其本因,还是由于患儿藩篱稀疏,正气不足,卫表不固,故而不耐寒热侵袭。因此,注重日常调护,培补正气,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尤为重要。杨教授认为,腺样体肥大患儿多为肺脾两虚.抵抗力较差,故家长要注意患儿保暖,避免感冒。饮食上在急性发病期应忌菌菇类、海鲜、牛羊肉及油炸食品等发物,少食甜腻碍胃之物如奶茶、巧克力及生冷之品等,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在慢性缓解期或迁延期,要规律饮食,情志适宜,饮食以补益中焦脾土,增强卫气为主,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4 病案举例
赵某,男,5 岁,2016 年 10 月 8 日初诊,主诉:反复呼吸道感染,伴睡眠时打鼾2月余。患儿近 1 年来反复呼吸道感染,感冒后鼻塞流涕,睡眠时打鼾。2 天前因汗出当风复感,刻下症见:鼻塞,流涕,未发热,夜间及晨起咳甚,痰少而黏,夜间睡眠时打鼾,张口呼吸,咽红肿痛,双侧扁桃体 1 度肿大,纳差,精神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大便尚可,每天 1 次,舌红、苔薄略黄,脉浮数。X 线检查:腺样体肥大。证属风热外感初期,风热袭肺,肺气失宣,风热上冲咽喉,咽喉不利,红肿疼痛。西医诊断:腺样体肥大,中医诊断:慢乳蛾(风热犯肺证),治以疏散风热,利咽消肿。处方:鸭跖草 15g,淡豆豉、炒山楂各 12g,金银花、连翘各 10g,浙贝母、炒黄芩各 9g,薄荷、蝉蜕、生甘草各 6g,木蝴蝶、藏青果、桔梗各 3g,7 剂,每天 1 剂,水煎煮取药汁 200mL,嘱饭后少量多次频服,忌辛辣生冷油腻甜食。
二诊:诉鼻塞减轻,咳嗽缓解,睡眠时鼾声减轻,咽红,双侧扁桃体 1 度肿大。此时外邪未尽,肺卫失宣,故守方临证加减。患儿寐不安,多因风热上扰,心神不宁,且肥大的腺样体阻塞气道,在平卧体位时加重气道阻塞,故患儿出现夜寐不安,加茯神 15g,北秫米 12g。7 剂,纳差者加神曲 10g,炒麦芽 15g,服法同前。
三诊:诉鼻塞、咳嗽好转,鼾声减轻,张口呼吸,舌质红、苔欠润,证属久病入络伤阴,减藏青果、薄荷,加南沙参、北沙参各 12g,鲜石斛 15g,红花 6g,7 剂,服法同前。
四诊:诉鼻塞咳嗽诸症消失,夜间鼾声及张口呼吸明显好转,纳差好转,患儿肺脾两虚,卫气不足,藩篱疏薄,治当补益肺脾。处方:黄芪、薏苡仁、山药各 30g,茯苓、炒麦芽各 15g,炒白术 12g,连翘、生白芍各 10g,浙贝母、香附、炙甘草、佛手各 9g,丝瓜络、当归各 6g,防风 3g,14 剂,服法同前。服药后睡眠好转,夜间鼾声明显减轻,守方治疗 6 周,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杨教授认为,患儿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病位主要在肺脾,肺脾两虚,卫外功能薄弱,且小儿年幼,寒热不能自调,故不耐寒热侵袭,口鼻为肺之外窍,肺气失宣,咽喉不利;脾虚不运,湿聚成痰,结聚于鼻咽部,发为痰核。初诊时主要因风热侵袭,肺失宣降,风热熏蒸咽喉,故以银翘散加减,疏散风热,利咽化痰。二诊外邪已去大半,但仍有余邪未尽,故守方,以疏散风热,开宣肺气为主,并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加减。三诊外邪渐退,当以求本为主,痰瘀互结,久病入络,耗伤阴液,治以活血祛痰兼滋养肺阴为主。至缓解期,外邪已祛而正气不足,肺脾两虚,故以补肺健脾为主,患儿平素抵抗力差,故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重用黄芪,加用茯苓、薏苡仁、山药之品,既能补肺脾之气,又能实卫气以增强屏障之力。因久病入络,化火伤阴,故在用活血化瘀药物以通经络,兼以顾护阴液。因小儿脾常不足,且外感期间消化功能更弱,故在用药时始终注意兼顾脾胃,防止苦寒伤胃。同时少用理气药物,疏肝理气和胃。随症加减,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为要,此类患儿更要嘱家长注意平时饮食起居,减少呼吸道感染,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腺样体肥大。
文| 源自《新中医》
2019 年 1 月第 51 卷第 1 期(侵删)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
请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