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长到将军——他塑造的都是硬汉形象

2021年2月13日(大年初二),有“中国银幕第一硬汉”之称的著名电影演员杨在葆在京去世,走完了他85岁的人生历程。

童年杨在葆——从小就是硬汉坯子

青年杨在葆

1935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1952年,杨在葆考取了宿城一中,在校期间担任了学生会文娱部长。1955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58年他在校期间首次“触电”,在谢晋导演的故事段片《疾风劲草》中担任角色,成为同学中第一个上大银幕的人。1959年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担任上海青年话剧团的演员。不久,一个机会使他走上银幕之路。1960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筹拍表现孟良崮战役歼灭敌王牌七十四师的战争影片《红日》,经老师推荐,被《红日》导演选中扮演连长石东根。

在《红日》里扮演连长石东根

外形魁梧健壮,面部棱角分明,性格直爽豪放,颇有军人气概。这个石东根简直就是为他打量定做的!石连长作战勇猛,求战心切,但有时不够冷静,甚至有点简单粗暴。但这一生动、真实可信的铁血军人形象几十年来一直为观众所津津乐道。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就叫他“石东根”。连部队官兵都在打听演连长的那个演员是哪个部队文工团的?

《红日》里的连长石东根是杨在葆塑造最成功的角色之一,和《霓虹灯下的哨兵》里的连长鲁大成(宫子丕饰)、《上甘岭》里的连长张忠发(高宝成饰)同为银幕上最经典的我军连长形象。

《红日》宣传广告:石东根的形象非常突出

《红日》一炮打响后,杨在葆成为一颗引人注目的新星。在以后的片约中,基本上定位石东根式的血性汉子。1965年他在影片《白求恩大夫》中再次扮演连长——八路军某部徐连长。同年与达式常、曹蕾、朱曼芳等合作,参加《年轻的一代》的创作,扮演男一号肖继业。

《年轻的一代》剧照:(右起)肖继业(杨在葆饰)和林育生(达式常饰)、夏倩如(朱曼芳饰)

改革开放后,正值壮年的杨在葆焕发了青春,他接连主演《从奴隶到将军》《血,总是热的》《原野》《代理市长》等影片,和他的外形、气质一样,他扮演的角色都是硬汉形象,被誉为“中国第一银幕硬汉”。

1979年杨在葆和张金玲主演《从奴隶到将军》

1985年杨在葆主演电影《代理市长》

杨在葆没当过兵,但是身上有一种特有的军人气质,他演的军人,无论是连长还是将军,都那么自然、贴切,这与老演员功力和努力是分不开的。杨在葆直言,现在“好电影”少,主要在于演员的创作下降了。“以前,拍一部电影要三五个月。现在一部电影,快的一周就拍出来了,演员就看看台词,甚至有的台词都说不准,靠后期配音,怎么能够演出好电影?”

杨在葆回忆说,他演《红日》之前,曾带上铺盖、饭票等,在部队锻炼了一个多月,根本分不清是改造过程还是适应过程。从实践来看,演员还是得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真实体验。

中年杨在葆

1983年8月《大众电影》封面《血,总是热的》男主角罗心刚(杨在葆饰)

杨在葆曾3次荣获金鸡奖和百花奖影帝。1983年,杨在葆凭借主演电影《血,总是热的》获得第4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7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然而,当时杨在葆竟然没有一件合适的上台领奖衣服,临时在北影厂边上的北太平庄地摊上花1元零5分钱买了一件黑色短袖T恤衫。

1983年,杨在葆因主演电影《血,总是热的》获得金鸡奖和百花奖。

2019年杨在葆荣获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

从80年后期开始,面对商业化对影视界的冲击,杨在葆没有再演过一部电影。直到前些年,杨在葆还是一如既往地谢绝那些他认为缺乏生活基础的角色。杨在葆说,“人生就是一幅自画像,关键的几笔不能画歪了,不然就不好看了。演员更是自画像,欣赏什么追求什么,往往是他塑造形象的准则。我不会为了挣钱而演戏。文艺作品应该弘扬民族优秀的精神,而不是一味追求金钱。市场大潮面前,我没有办法,但我同流却绝不合污。”他反对那些打着电影艺术的做幌子去赚钱的行为,“我常说,我是今天商业大潮中的一员败将,但不是一个降将。我没有去拍我不愿意拍的电影。”这就是杨在葆,一生的硬汉!

晚年杨在葆

杨在葆老师书法字如其人,大气张扬,洒脱不羁。

又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塑造的银幕硬汉形象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