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花期最重要的病害——穗轴褐枯病
穗轴褐枯病是葡萄花期至幼果期的常见病害,主要危害葡萄的穗轴和果梗,故也被称为“烂花病”、“轴枯病”等。
进入4月,露地葡萄逐渐从新梢生长期过度到花果期,若是在葡萄花期遇上了低温多雨天,不仅适宜穗轴褐枯病侵染,同时连续低温高湿的环境使得幼嫩穗轴持续生长时间长,木质化缓慢,植株瘦弱,病菌扩展蔓延快,届时病害将会一发不可收拾!下面就为大家讲解下穗轴褐枯病的发病原理及防治措施。
葡萄穗轴褐枯病又叫轴枯病,由一种交链孢菌(Altern-aria)侵染所致。罹病的幼穗穗变褐干枯,果粒萎缩脱落,是威胁葡萄高产、稳产的一种新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巨峰、红富士、黑奥林等欧美杂交种葡萄,主要危害部位为幼嫩的穗轴和果梗,有时也危害幼果。一般情况下在葡萄抽出幼穗至花序分离前即可发病。发病初期,首先在幼穗的果梗或穗轴上出现淡褐色水浸状斑点,湿度大时斑点扩展迅速,使果梗或穗轴的一段变褐坏死,进而失水干枯变为黑褐色,主穗轴、穗尖和花梗上均可发病;发病后期湿度较大时病斑上有时可见褐色霉层,当病斑环绕穗轴或小果梗一周时,其上面的花蕾或幼果也将萎缩、干枯、脱落。该病也可侵染花冠。在未开放的幼嫩花朵顶部出现褐色病症,湿度较大时出现黑褐色霉层,以后症状发展到整个小花梗,致使其全部干枯。
幼果染病,病斑呈圆形黑褐色斑点,直径为2~3 mm,病斑仅存在于果实的表皮,不深入于果肉组织中,随着果粒的生长和膨大,病斑稍扩展后表面结痂脱落,对果实发育无明显影响。这一点有别于房枯病。
葡萄穗轴褐枯病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链格孢属葡萄生链孢菌。该病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的形式在结果母枝、枝条的表皮、芽鳞、架材和拉线及土壤中越冬。温室内幼芽萌动后,在花序抽出至开花前后,当温、湿度适宜时,越冬病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助水滴和热风炉鼓风传播到花序上,进行初侵染,为害幼嫩的花蕾、穗轴及幼果,使其萎缩、干枯,造成大量落花和落果。病害潜育期仅2-4d。形成病斑后,病部又产出分生孢子,借助水滴和热风炉鼓风进行再侵染。当果粒大小超过黄豆粒时,果梗及穗轴成熟和老化,病菌停止侵染。
该菌是一种弱性寄生菌,侵染能力取决于寄主组织的幼嫩程度和抗病能力。由于温室内葡萄抽穗及花期低温多湿,幼嫩穗轴持续生长时间长,木质化缓慢,且多次施用冲施肥根系生长不良,植株瘦弱,病菌扩展蔓延快。同时,若使用的棚膜质量较差,易形成大量的水滴,加上使用热风炉进行鼓风,加速了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主要防治方法
一、加强栽培管理
冬季修剪后彻底清洁田园,将病残枝、叶、果集中烧毁或深埋。并把果园周围的杂草、枯枝落叶清除干净,减少越冬菌源。
科学合理水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重视有机肥与菌肥的施入,加强水分管理,避免大水漫灌。
搞好果园通风透光、排涝降湿。适时摘心、摘须、整枝、控梢生长,使养分回流,提高树势,增强抗病能力。
二、药剂防治
针对葡萄穗轴褐枯病,一定要注意“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一旦发病,感染病害部分的危害是无论如何都挽救不回来了。花序分离至开花前后是葡萄穗轴褐枯病入侵的主要时期,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期。
常用的保护性防治药剂:嘧菌酯、唑醚·甲硫灵、唑醚.代森联、络合态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等。
内吸治疗性药剂: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甲硫·己唑醇、甲基硫菌灵等。但要注意三唑类药剂虽然防效好,但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所以,一定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浓度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