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 | 邗沟最早何时被称“扬州运河”水利专家解读运河名称之变
邗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而成。吴国利用长江与淮河之间湖泊密布的自然条件,就地度量,局部开挖,把几个湖泊连接起来,从此长江与淮河贯通。该运河以古邗城为起点,因此称为“邗沟”。
编辑 | 张宁
“开成二年(837)夏,旱,扬州运河竭。” (《新唐书·文宗本纪》),这是正史中首次用运河二字称呼人工河道——邗沟。扬州市水利专家徐炳顺介绍:由此可见,邗沟最早被称“扬州运河”始于唐开成二年,距今约1200年,而比煌煌巨著《辞海》中“运河始于宋”要早了一个朝代。
“翻阅二十五史及相关典籍中有关邗沟的记载,自宋历元、明,'扬州运河’被断断续续沿用,至清代,运河二字走出了邗沟的范围,成了京师至杭州人工河道的统称。新中国成立后,邗沟南端的故乡——扬州,全面整治运河,为邗沟又添一美名——京杭运河,但都是围绕邗沟而来的。”徐炳顺说。
邗沟是今日运河之祖,历史悠久,随着朝代的更迭,称谓变化之多,在人工河道中应是首屈一指。《左传》云:“吴城邗,沟通江淮”,但无沟名,后人多释为因邗得名。《国语》称为深沟,《汉书》称为渠水,《水经》称中渎水,《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称为韩江。南朝诗人谢灵运《西征赋》云:“贯射阳而望邗沟”,邗沟之名首见于文字记载。与此同期的《芜城赋》云:“柂以漕渠,轴以昆岗。”邗沟被称为漕渠。《水经注》又称韩溟沟。
唐代魏征作《隋书》时,云:隋文帝称三阳渎。隋炀帝时仍称邗沟。
唐代早期,据《新唐书·食货志·地理志》记载,称邗沟为漕河、官河。元和中,李吉甫作《元和郡县志》称合渎渠、邗江、三阳浊。唐后期,邗沟名字有了一个飞跃,据《新唐书·文宗纪》云:“开成二年(837)夏,旱,扬州运河竭。”这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开成二年旱,运河干涸,更重要的是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邗沟有了一个以运河命名的新名字——“扬州运河”,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也是典籍中首次见运河二字。比我们现在说的运河之名始于宋大祥中符五年(1012),“淮南旱,减运河水灌溉”中的“运河”名字要早175年,比宋天禧四年(1020)开挖“扬州运河”这一称谓要早183余年。
宋代,用运河二字命名多了起来,且与其它河名并用。《宋史·真宗纪》云:“天禧四年(1020)正月,开扬州运河。”此继唐开成以后,扬州城南河道复称扬州运河。《宋史·张纶传》云:天禧中(1017——1021)“纶除淮制置发运副使,筑漕河堤三百里,于高邮北旁锢巨石为石达 ,以泄横流”,称邗沟为漕河。《宋史·神宗纪》:“元丰二年(1079),浚淮南运河,自邵伯埭至仪真,十四节。”此称淮南运河。《宋史·食货志》云:元丰五年(1082),开龟山运河(邗沟北延段,位于今淮安)以达于淮,称运河。《宋史·神宗本纪》记载:元丰七年十月浚真楚运河(今仪征至淮安区),称真楚运河。元丰时,《梦溪笔谈》又称淮南漕渠。《宋史·河渠志》又载:“高宗绍兴四年(1134),拆毁真、扬堰闸及真州陈公塘,无令走入运河,南宋时称运河。十四年,扬州守臣熊飞言:扬州运河,惟藉瓜洲、真州两闸潴积。
宋代称邗沟为漕河、淮南运河、真楚运河、淮南漕渠、扬州运河等,其中用运河命名的名字比唐代明显多了起来。
到了清代,《清史稿· 志一百二》在运河条下云:运河自京师历直沽、山东,下达扬子江口,南北二千馀里,又自京口(今镇江)抵杭州,首尾八百馀里,通谓之运河。这是邗沟自开凿以来,历经汉、晋、隋、唐、宋、元、明,至清2100余年,又南通北达,才有了统一的称谓。运河二字也由“地区级”升到“国家级”,创新了典籍记载的历史。沿线河段普遍冠上运河二字,遍及大江南北,如通州运河、北运河、临清运河、中运河、淮扬运河、南运河、江南运河等等。
淮扬之间的邗沟在清代也出现了新的名字。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等记载,清顺治、康熙就称邗沟为运河、里运河,后又有里河、南河、 淮扬运河、里扬运河、南运河、江北运河等名。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沿用里运河。1958年扬州专区水利工程指挥部确定冬春水利任务“首先是京杭运河工程”,“京杭大运河工程”已成为工程项目的名称。20余万人奋战一冬春,于1959 年上半年完成首期工程,7月12日,扬州专区水利工程水利指挥部政治部编的《水利战报》,在第一时间以“古老运河换上新装,英雄民工高奏凯歌。京杭运河首期工程扬州段基本竣工”进行报道。《水利战报》见证了1958年全面整治运河时扬州首称京杭运河,京杭运河之名来源于扬州。这与《江苏省志·水利志》所说“1958年进行全面整治时称京杭运河”相吻合。
(投稿:zgyhw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