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印记

当我着迷莫扎特的音乐时,并不知道莫扎特的全名是沃尔夫冈·阿曼杜斯·莫扎特,时至莫扎特诞生250周年之时,我才寻到一套以莫扎特的全名命名的CD唱片——“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限量3000套白金收藏版)”,心贪手快,占为己有,生怕落在30000名后,岂不伤心欲死。这套碟,共计十一张碟片,按笔画排名依次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1——11。收藏这套莫扎特的音乐CD,昼夜聆听,仿佛身坠陷阱,无法自拔。我不知道如何形容我的感动,应该说,我的魂灵出窍了,莫扎特的音乐如此动听,超过了我的想象。我相信,任何一名爱乐者,在聆听了莫扎特的音乐后,都会发出如此感叹,并由此感到一种受其恩泽的喜悦,继而是否有过想把心里的喜悦之情畅快的表达出来,让莫扎特的音乐听见,让莫扎特本人听见的冲动呢?莫扎特,当你横跨世纪,把动听的音乐奉献给我时,我拿什么回报给你,唯有滴水相报——我能做到的仅是如此,实在羞愧。我必须承认,单靠聆听莫扎特的音乐,我无法做到把心里的喜悦之情畅快的表达出来。我对世间万物的解读,喜受文字的牵引,也即我十分喜欢阅读“非小说读物”,因为它们的作者一定是位理性的读者;而我恰是位感性的读者。例如,我曾经不止数次读过阅读一部小说,但读完就成了过眼烟云——全忘了,无意在一本书里读到了他人对这部小说的正面评价,才发现这部小说果然是好。我喜欢跟着自己的感觉去阅读任何一本我想阅读的书籍,典型的“我行我素”的读者,但我也愿意接受他人的牵引,由此可见,我其实是一位成熟的读者。我想寻来一本有关讲述莫扎特生平的书籍阅读,急不可待,发自内心。在当当购书网,寻到几本讲解莫扎特生平的书籍,寥寥无几的购买者,竟然没留下只言片语的正面评论,害得我不敢下手,唯恐一旦下手,就会破坏我心里对莫扎特的美好印象。莫扎特的音乐如此美好,我怎能容得了别人对他不恭的言辞。心生遗憾。踏破铁鞋无觅处,莫非有“举手之劳”的好事等着我?正是,正是。。。。。这部时限44分钟的短片,正是我“举手之劳”的丰硕成果,让我情系其中,痴迷忘返。这是一部讲述莫扎特生平事迹的短片。观看这部短片,CD机播放着莫扎特的音乐,偶尔暂停,只为聆听片中人的讲解,观众稍加用心,就会知晓,这部短片其实是为莫扎特的传记《莫扎特的一生》而拍摄的,片中的讲解人——虽然我与他们素不相识,但我相信他们同我一样,是“莫丝”,甚至他们是“骨灰级的莫丝”。因而,他们才会说出那些让我感到“莫扎特的音乐正穿过骨头在抚摸着我”的感叹来。此刻回想,那份甜蜜的感动依然如故。更多的时候,我不情愿放眼观看,只情愿闭眼静听:按键——播放——结束——重播,在我无数次重复这些动作的过程中,我渐渐悟出,我哪里是在闭眼静听,分明是在阅读着一本讲述莫扎特生平的书籍。更加奇妙的感觉是,在反复的阅读中,我怀疑自己是莫扎特在世时的邻家老太太,见证了莫扎特一生的成长经历。此番感受,真是美妙得不可言传,但我没法不言传啊。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之家。莫扎特三岁就能弹琴,6岁就完成音乐处女作品,而且还掌握了小提琴的基本演奏法,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如此的天赋,理当被授予“音乐神童”之称号,这归功于他的父亲里奥波特,从莫扎特降临来世,就让他生活在一个严厉又有趣的音乐环境中。虽无可考证,这位宫廷乐师的音乐才华有多“蓝”,但我们找不出任何理由去怀疑,莫扎特的音乐才华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恰恰是,因为如此,莫扎特才成为了父亲的骄傲。试问,如果莫扎特不具备音乐天赋,“音乐神童”的桂冠能属于他吗?我们应当承认,当我们谈论某人具备某种难得的才华时,总爱赞美他在这方面颇具天赋。因而,我们断定,倘若莫扎特不具备此天赋,仅凭后天的努力,他能一举成名天下知吗?我是不敢断定者,诸位同意我的说法吗?莫扎特从幼年起就是就极具音乐天赋的“天才儿童”——这太让莫丝们感到由衷的服气。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和10岁的姐姐开始了漫游整个欧洲大陆的旅行演出的历程,他们的足迹遍及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地,每到一处,莫扎特的演出都引来巨大的轰动。修士们甘愿为莫扎特的魅力倾倒;显赫家族纷纷邀请莫扎特演出,甚至女皇也邀请莫扎特进王宫演出。然而,年幼体弱的孩子,哪里能经受得住长途奔忙的折腾,当因身体欠佳,不能遵照父亲的意愿演出,让我深感不可思议的事情是,那位我本以为一心辅佐莫扎特成名的父亲,他居然担忧的不是儿子的身体,而是收入的较少,那一刻,我开始担忧莫扎特的未来之路,会是怎样的一条不平之路呢?虽然,莫扎特14岁那年,就得到了罗马教皇赐予他的金马刺徽章,但并给莫扎特带来多少好运。这一程在莫扎特父亲规划下的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时至1772年结束,当莫扎特回到自己家乡萨尔茨堡时,已经成长为一名青年了。这也预示着。莫扎特和父亲的关系将从亲密走向疏远,甚至陌生。。。。。喝彩声后隐藏着多少难言的艰辛,只有你才知道啊,莫扎特!长成青年的莫扎特,有了自己的思想,他向往并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完整,即使备受大教皇和父亲的阻拦,也绝不动摇。1780年,他置身前往慕尼黑,他写下了第一部伟大的歌剧《伊多美奥》。随后,接受维也纳大教皇的传唤,前往维也纳,从此根植维也纳。1782年,莫扎特回到出生地萨尔茨堡,与康斯坦斯.韦伯结婚成家,此后开始专注音乐作品的创作,他以他极高的音乐天赋创作了留给后世的不朽之作,可在当时却源于过于大胆的剧情和富独创性的音乐,不适浅薄观众的喜欢,这让莫扎特深受孤单而痛苦的打击。似乎对于致力任何创作的人而言,舒适的生活并不利于创作。在短片中,当我听到讲解人讲述莫扎特生命最后几年一直处于凄凉的状态,我虽感难过,却不以为怪。因为在期间,莫扎特完成了大量音乐作品的创作,就在莫扎特去世那一年,1791年9月他终于完成了《魔笛》的创作,30日首演,剧场虚无座席。在场观众起初还有所保留,随即热情洋溢,恐怕这也是莫扎特没有想到的吧。同年12月5日,莫扎特贫病交在维也纳去世,年仅35岁。莫扎特早在上世纪就过世,我并不伤感。但此刻,我像是身临其境,看着莫扎特出生,长大,成婚,去世。。。。而我连参加莫扎特追悼会的资格也没有,不禁泪如下,可那分明不是我的泪水,是我含泪对莫扎特倾吐的衷肠——活在你的音乐中,真美好。想来我没有读到一部关于讲解莫扎特生平事迹的书籍,但是,我拒绝这个说法,我读了,就在这部短片中,让我知道,莫扎特从未离去,他永远35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