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模块时代:产业生态如何创造财富和奇点爆发?

前言

多年前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昌彦、安藤晴彦编著的《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系统性地解释了在产业价值链分解融合过程中“模块化”的本质、内涵与规律,不仅成为经济学、管理学之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还在一定程度上了改变现存产业、企业的结构。然而伴随工业经济走向新经济,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从工业思维向产业思维,而从工业思维向产业思维的核心是从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产业模块化认知向跨界融合条件下的产业生态化升维。在从产业模块化向产业生态化认知升维的过程中,逻辑起点是从传统产业价值链的一维世界走向产业价值网的三维世界;主攻方向是从一般工业化发育走向产业高级化;工作重点是从传统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分解、产业链集聚走向多个产业跨界融合的产业族群;组织方式是从传统工业组织方式走向新兴产业组织;目标诉求是从滚动发展的线性增长走向生态赋能的爆发成长。

1
从产业模块化到产业生态化

伴随大规模生产的工业经济走向跨界融合的创新经济,很多地区历经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的发育逐步走向产业生态和生态经济,其背后的发展逻辑是产业模块化条件下的产业价值链分解、融合让位于产业生态化条件下的产业价值网跨界融合。而对于一个国家或地方的产业规划布局而言,核心是着眼生态赋能建设发育质优产业生态。

1.1 从块状经济集群经济到生态经济

一般而言,“产业生态”更多的是侧重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产业生态”演变而来。这其中,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产业集中、专业化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形态,通过一定规模基建,降低工业化的初始成本,快速形成产能,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块状经济要么是专业的空间集聚——强调同一个价值环节在一个地方集聚,要么是空间的专业集聚——强调在同一个地方集聚了相关专业环节,其基本逻辑是产业模块化条件下的规模经济。产业集群主要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 在地理位置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联结,呈现出产业高度集聚、价值链条完善、企业协同发展、服务体系完备、产城融合发展等特点。产业集群往往是政府前瞻布局与市场自然选择合力的结果,其基本逻辑是产业分解融合条件下、基于物理空间的范围经济。产业生态以链接一切、平台型企业、网络化生产、去中心化为代表,各次产业、各类企业、各类资源共生共荣、竞合发展、开放创新,本质是网络经济。强调自组织自成长,具有产业跨界融合、企业协同发展、资源高度聚合、空间服务耦合、开放创新发展等特点,其基本逻辑是产业跨界融合条件下、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的生态经济。

1.2 经济形态演化决定产业规律演变

从工业经济到新经济,伴随产业模块化条件下的分解融合,到了产业生态化条件下的跨界融合,认识产业价值运动方式的分析视角,从以往的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产业模块化是指某一行业一体化或产业的价值链结构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的价值节点,通过各价值节点的横向集中、整合以及功能的增强,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运营的价值模块制造者以及若干模块规则设计与集成者的产业动态分化、整合的过程。在产业模块化条件下,本质是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分解再分解、融合融合再融合;但在产业生态化条件下,是产业价值网的融合融合再融合、跨界跨界再跨界。这其中,产业价值运动从串联的分解、并联的融合到了各次产业之间的跨界,并不是以往的产业价值链没法继续分解、融合,但更多的爆发成长、裂变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却是通过“穿透”价值链,进入了“产业价值网”。更进一步而言,这种“产业生态化”,就是产业发展从块状经济、产业集群走向产业生态,就是产业创新从创新体系、创新网络走向创新生态。不仅将以往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数据链、供应链从串联创新到并联创新,还将以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转化为数据流、价值流,最终实现要素设施共享、企业互联融通、开放协同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产业快速生成,并产生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这种“产业价值网”就是从注重产业价值链中下游的关系,到注重产业价值网左中右、前中后的关系;就是从注重产业价值链上的串联式的生产消费供应链,到注重产业价值网左上的并联式的开放创新生态圈;就是从注重产业价值链上你死我活的竞争,到注重产业价值网左上共生共荣的竞合;就是从注重产业价值链上产业分解、产业融合的线性增长,到注重产业价值网上产业融合、产业跨界的爆发成长。

1.3 产业生态决胜产业规划引导布局

在产业运动规律从产业分解、产业融合到产业跨界的条件下,当前及未来“产业规划引导布局”的“局”就是从1.0的产业集聚(原生态)、2.0的产业集群(推拉并举型)到3.0的产业生态(生态赋能型)。在工业经济时代,很多实体企业围绕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攀升,很多产业在产业分解融合规律下不断出现产业集群,很多地区在产业模块化条件下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企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区域价值链”的发展结构。哪个地区、产业、企业掌握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供应链的制高点与主动权,就掌握了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后发地区、欠发达地区就越没有机会。但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伴随产业价值运动从分解融合向跨界融合方向转变,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供应链将发生重组、重构、重建、重塑。如今,对于产业布局引导发展的重点,核心是解决产业导向、空间布局、生态发育、产业组织等四大问题。“产业导向”重点回答到底如何构建一个符合地区发展的现代化产业生态,确定哪些是规模体量大、带动系数高、辐射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先导或者主导产业,哪些是成长速度快、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主体产业或者重点产业,哪些是提供生成能力、支撑能力、服务能力、保障能力的基础产业或者培育产业。“空间布局”强调城市功能、产业功能、创新功能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从强调物理空间到强调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并重。“生态建设”重点围绕产业生态的特征,优化生态建设发展路径。“产业组织”重点围绕在政府、市场、产业、企业、社会之间建立一个怎样的治理结构与协同推进机制,尤其是在资源配置、产业促进、产业规制、管理手段上的新举措新机制。

2
从传统工业思维到产业思维

从传统工业思维到产业思维,就是从工业单边思维到产业双边思维、从生产决定消费到消费决定生产、从正向链式创新到逆向创新。前者回答的是如何理解工业经济与新经济的逻辑,中间回答的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后者回答的是创新组织范式的问题。

2.1 从工业单边思维到产业双边思维

如今在国内外国民经济统计中,依然按照一产、二产、三产的传统分法进行统计核算,以至于很多人都把工业看成产业,这便从思想认识的源头导致了过重的产业发展结构、片面的发展思路或路径。在此条件下,工业是工业、商业是商业,生产是生产、消费是消费,行业是行业、市场是市场,供给是供给、需求是需求等等,并没有在供需两侧、买卖两方、上下两端等“对立”中找到“统一”的地方。一般而言,工业代表了生产、行业与供给,商业代表了消费、市场与需求。但真正的产业思维和段位,一定是涵盖工业与商业、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行业与市场的总和。只有从工业单边思维到产业双边思维,才能拓展商业发展的疆域、打破企业发展的边界、弱化产业发展的界限,才能培育发展出更多的新动能。从拓展商业发展疆域来看,无论从B2B、B2C到F2C等等,代表的一个趋势便是从生产到消费渠道越短而交易成本就越低,那么消费者剩余就越大;从打破企业发展边界来看,无论是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还是生产即服务、产品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大量的企业能够越过中间商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企业更加垂直化或者平台化;从弱化产业发展界限来看,各行各业借助服务、终端、场景、消费、商业融为一体,不断打破产业的发展界限,产生出新业态新模式。

2.2 从生产决定消费到消费决定生产

如果说工业经济与新经济最大的差别,那就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工业经济条件下更多的是生产决定消费,新经济条件下则是消费决定生产。如果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与上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最大的不同,那就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往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则是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正是从工业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决定消费,到了新经济条件下、产业思维条件下的消费决定生产,对企业资源配置方式、行业经营发展形态、市场供需发展结构等等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企业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需要从以往的以产定销到如今的以销定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市场的外部反向配置生产资源;从行业的经营发展形态来看,需要从重视车间或工场的制造到重视场景应用,更加重视将数据、算法、服务与客户体验相结合;从市场供需发展结构来看,不仅要从生产的源头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还要从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打破以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是由外部需求决定的发展结构。简而言之,只有赚到钱的工业生产加上商贸流通才叫产业,赚不到钱的生产制造叫做工业库存。

2.3 从正向链式创新到逆向垂直创新

应该说,很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有两类,一类是从生产到消费意义上的正向的,这往往是工业思维的逻辑;一种是从消费到生产意义上的反向的,这往往是新经济条件下产业思维的逻辑。前者往往科研创新源头、资源源头开始,要么是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么是通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出一批原材料、半成品、中间件、部件配件等等,这往往是科技创业者、类似于“煤老板”干的。后者往往从终端产品、场景服务、行业应用、市场交易、商业运营等反向资源配置或者模式创新,往往是先做小买卖、小生意到做大买卖、做大生意再到做大平台、玩大资本、玩新技术,这往往是草根转型企业家、真正的企业家、新经济意义上的创业者干的。目前来看,依靠高校院所所搞的“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转移转化—高新产业”创新链条是长周期的、不经济的,一项成果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也得八到十年、甚至更长;而依靠企业家的“市场需求-高新产业-转移转化-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基础设施”等是短周期的、最技术经济优化的,核心是将创业、研发和产业化高度一体。从这个意义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家为主导、以产业发展为落脚点的逆向创新,才是真正的产业发展与产业创新,而不是赚不到钱的研发。

3
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

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不仅是从一维链式思维到三维生态思维,打破产业模块化条件下的链条思维,转而进入产业生态化条件下的网的、圈层的思维;还要从传统产品形态到数字服务业态,打破工业经济大规模生态条件下的模块化,转入新经济跨界融合条件下的生态化;更要从强基嵌链生成到破链成网赋能,居正出奇、无中生有,彻底地创投产业价值链。

3.1 从一维链式思维到三维生态思维

迈克尔·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这可理解为“企业价值链”。“产业链”则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按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这种价值链关系,需要在产业链中、在企业竞争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称之为“产业价值链”。在以往工业经济条件下,我们都在讲这个产业价值链,甚至产业价值运动规律,也是在产业价值链上做分解和融合。但是到了新经济条件下,产业价值运动从串联的分解、并联的融合到了各次产业之间的跨界,并不是以往的产业价值链没法继续分解、融合,但更多的爆发成长、裂变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却是通过“穿透”价值链,进入了“产业价值网”。在这个“产业价值网”中,“长度”是单一产业原有的产业价值链;“宽度”是由于商业模式革新打破了若干行业、产业领域的界限;“高度”是由于技术突破对商业模式构建实现的程度。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核心就是一个企业、行业、产业的发展从产业价值分解、产业价值融合到了产业价值跨界,正是由于产业跨界融合的出现,才出现了“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短时间内估值较高的“独角兽”企业以及原创新兴业态等。

3.2 从传统产品形态到数字服务业态

过去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往往是由于科技革命实现了产业在质上的、代际上的变革,这尤其表现在一项关键技术往往就是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本身。但伴随着产业跨界融合与新经济的发展,新科技革命重在为产业革命与业态创新所服务,技术成为产品、服务重要的技术门槛,或者产品构建的功能实现手段,而将技术(如数据、算法、智能终端)、服务(如内容、软件等)与场景结合所形成商业模式成为业态革命的核心。这其中,没有商业模型的产品是制成品或者研制品,没有技术门槛的商业模式是商业操作;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一定技术门槛的产品,往前走是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商业思想,往后走是新业态、新形态。从这个意义上,从工业技术革命不是目的,关键是要不断推进产业业态创新;技术创新是单维的,模式创新是涵盖技术创新等多维的,而“硬科技”与“软创新”相辅相承、不可偏废。如今很多业人认为中国的很多新兴企业是“模式创新”而不足道,未来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这不仅没有认识到中国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程度上的“跟跑、并跑与领跑”,还没有认识到这恰恰是中国人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所在,更没有认识到很多模式创新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新技术的支撑。

3.3 从强基嵌链生成到破链成网赋能

对于产业生成形成,需要立足强基嵌链,实现从无到有;对于产业创新发展,需要破链成网,进入生态赋能阶段。所谓“强基”,一是通过加强1.0的现代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如铁公基、工业四基以及技术改造等等,增强产业基础能力;二是通过加强2.0的科研科创基础设施建设,如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专业园等等,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通过3.0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数字基建、场景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等,增强产业业态再造能力。所谓“成链”,一是往下游应用走——延伸产业链,或建链、强链、补链,或大力发展下游产业及接续产业,做大体量规模;二是往科技创新走——强化创新链,从产品工艺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走向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创新能力;三是往服务业态走——跃升价值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数智服务业等,提升发展质量;四是往数字大脑走——嵌入区块链,率先建设数字城市、数字园区等等,围绕不同应用场景探索产业互联网+交易平台+产业数字化发展模式,拥抱数字变革;五是往金融资本走——壮大资本链,从资源到资产化、资本化,从资源流转到资源配置,从生产财富到分配财富;六是往绿色发展走——夯实生态链,实现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所谓“成网”,核心是形成将研发生态、创业生态、服务生态、产业生态、数字生态、金融生态于一体的创新生态。最终立足资源要素的“池子”以及创新服务的“台子”,让更多创新创业的“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创业、企业、产业意义上的新动能,产生带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新能量——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

4
从工业化发育到产业高级化

在产业生态建设发育过程中,从工业化发育到产业高级化,不仅要把握工业化走向泛工业化的发展趋势,还需要把握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还需要把握如何从一维产业、二维产业到高维产业。

4.1 从一般工业化走向泛工业化发展

一般而言,“工业化”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但工业化既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工业发展,也不能局限地理解为工业成为主导产业,更多地需要将“工业化”理解为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体系化的工业门类、工程化的技术构成、企业化的经营方式、资本化的经济体系的总和。很多地方产业发展之所以发展的不好,在于混淆了“工业”、“制造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而在产业战略、产业政策、产业组织上出现了很多迷雾、迷失和迷途。伴随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条件下,为“工业化”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化生产方式转变为社交化生产方式、体系化工业门类转变为生态化产业族群、工程化技术构成转化为硬科技技术构成、企业化经营方式转变为平台化经营方式。在此背景下,工业化发展进入“泛工业化”时代。这其中,只有“泛”,才能打破产业体系,进入产业生态;只有“泛”,才能打碎产业模块,培育产业族群;只有“泛”,才能打破线性增长,寻求爆发成长;只有“泛”,才能穿透产业价值链,重塑产业价值网;只有“泛”,才能打破高精尖,重塑新场景新产品新服务。

4.2 从高技术制造业到高技术服务业

一般而言,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先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强调工业在整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比重,再就是强调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逐步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中加速产业高级化,再就是全面走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新经济——不在是工业经济的消费决定生产而是消费反响决定生产。在这种演化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一般是先有了制造业的实体根基与产业基础,一方面通过二三产业分离的生产性服务业掌握产业主导权——实现对价格主导权、技术主导权、资本主导权的掌控,另一方面通过科教智力衍生的科技服务业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最终促进高技术制造业态走向高技术服务形态。这其中,没有发达的高技术服务业就没有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与新兴业态;没有雄厚的高技术制造业就没有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与强大的产业化实施能力;没有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就难以掌控产业主导权并形成产业竞争力;没有高水平的科技服务业就没有强大的创业创新源头及创业创新生态母体。

4.3 从一维产业二维产业到高维产业

在过去,各次产业分为一产、二产、三产,甚至四产,但在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条件下,更加强调一维产业、二维产业、三维产业,甚至其他高维产业。如今一维的传统产业正在推倒重建,二维的信息经济的发展格局在很大程度上被瓜分完毕,以数智科技为代表的三维产业或高维产业蓄势待发。无论对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核心是借助新经济变革与数字化转型,加快将一维产业、二维产业重新做一遍,不仅为实体经济插上科技创新的衣钵,更为实体经济嵌入数智科技的翅膀。在此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加快将过去以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先导和主体的产业体系,向以未来新兴产业(先导产业)、原创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战略产业)、现代基础产业(优势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向发展,促进传统一维产业、二维平台产业向三维数字产业、高维智能产业方向发展。

5
从传统产业集群到产业族群

整体而言,产业族群是产业生态的核心体现,从产业集群走向产业族群,就是从物理意义上的“集”与“群”走向化学意义上的“族”与“群”。

5.1 产业集群更多的是物理的集与群

产业集群超越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了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并具有如下特点:“产业高度集聚”就是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统筹安排项目落地资源、聚合产业资源要素等,促进同一类产业(环节)或全产业链环节集聚并达到一定规模体量,占所在地区、城市或园区经济总量的比例较高,呈现出明显专业的空间集聚或空间上的专业集聚特征。一方面是空间集聚性,产业集群内各成员机构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性,在地域空间上相对集中;另一方面是专业集聚,集群内各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个集群生产与服务具有趋同性,紧紧地围绕某一专业化生产过程。“价值链条完善”就是通过以增量培育带动存量提升,促进产业价值链、企业价值链、区域价值链、企业外部价值链发育完善,各种业态较为完备,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一是产业集群包括了研发、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相关的企业,形成了从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到终端产品完整的、功能配套齐全的产业链条;二是产业集群基于某一创新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点在某几个关键价值环节或比较优势环节集聚了大量企业,形成了优势环节内控、外围环节外包的价值链条。“企业协同发展”就是大中小企业借助供应链、战略投资、技术集成等支持企业供应链本地化、打通链条企业股权纽带、推进企业协同技术创,最终形成联动发展、协同创新的格局。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及相关机构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相近、专业趋同,往往通过生产或配套服务联系形成紧密的关系网络,以正式或非正式关系,频繁进行着贸易往来、交流与互动、学习与合作,往往以终端产品创新为牵引、以技术集成创新为契机或以资本联合为纽带,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协同发展。“服务体系完备”就是借助科技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搭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枢纽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完备的创新服务体系、创业服务体系、产业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创业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集聚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有关技术转移、技术开发、检验检测、节能降耗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咨询、法律、资产评估、金融、保险、审计、会计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有关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市场体系,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商会等枢纽型社会组织,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各类服务保障。“产城融合发展”就是顺应工业化、城市化融合发展趋势,着眼产业发展优化城镇功能,立足城镇发展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建设相匹配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镇功能与产业发展的空间结合,实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耦合发展。“综合效益突出”就是产业集群通过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等,往往具有降低创新成本、扩大知识溢出、加速技术扩散等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创新网络功能,在有限的空间资源和一定的创新资源基础上,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5.2 产业族群需要的是化学的族与群

伴随以产业模块化条件下的产业集群走向产业生态化条件下的产业族群,集群经济加快向产业创新生态方向转变,逐步形成产业创新生态圈。使得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数据链、供应链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资源共享、互联融通、开放创新、优化配置以及快速生成。并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产业跨界融合,不仅用经济形态+产业业态架构打破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新体系的传统思维束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主动权、主导权的经济形态与产业业态,还要用创新生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更进一步是促进各次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二是企业互联融通,不仅是建设“新业态创业-高成长企业-独角兽企业-龙”等新型企业梯队,还要通过战略投资、兼并重组、供应链协同等新机制新模式新形式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更进一步是通过平台企业、战略联盟、枢纽组织等优化企业组织方式。三是资源高度聚合,建立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跟着人走的机制与制度安排、工作抓手,促进人才、加快系列人才引培、加快技术转移转化、加快科技金融创新、传播交流双创文化。四是空间服务耦合,不仅要围绕“园”向“城”的核心转变优化空间格局,补足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特质、塑造城市魅力,还要强化空间资源供给,促进从空间分解到空间集聚融合,更进一步是立足物理空间引进相应科技服务平台等,加快从形态服务向功能服务方向转型。五是开放协同创新,重点通过加强周边统筹发展、强化区域分工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在周边、地区、区域以及国际化方面开展高水平开放式协同创新。

5.3 产业族群是产业生态的核心体现

如果说产业集群更多的是同一个产业不同环节之间的价值链分解与产业链空间集聚,主要体现为分解融合;那么产业族群更多的在不同产业之间衍生新经济业态、新经济模式、新经济形态,主要体现为跨界融合。正是在产业集群走向产业族群基础上,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深度跨界融合,形成具有带动系数大、辐射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的现代产业新生态,重点是构建现代产业生态、培育新型产业族群、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在此背景下,产业发展不再是同一产业的空间集聚或某一空间的专业集聚,而是同一种经济模式、产业业态、经济形态的在一定物理空间或基于虚拟空间的互联互通、共生共荣、开放创新、自组织自成长。“一园一产业”或“专业园”仍然局限在基于物理空间的产业模块化思维,按照产业领域专业集聚,将让位于按经济模式、经济形态与产业业态、产业生态聚合。在此产业生态条件下,大力发展具有产业跨界融合特征的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以技术跨界、市场跨界、产品跨界、企业跨界以及产融融合、文科融合等促进产业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跨界融合。

6
从工业组织到新型产业组织

在产业生态建设发育过程中,从工业组织到新型产业组织,不仅需要在产业发展逻辑上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到内生增长,还需要在经济发展范式上从工业化发展道路、高科技发展模式到新经济发展道路,更需要在组织方式上从依赖大企业到依赖平台企业和生态企业。

6.1 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到内生增长

无论是产业发展逻辑还是产业组织方式,一定离不开全球视野下的国际分工或区域分工。在以往的条件下,全球的产业分工基本上是由跨国公司主导,在发达国家、新兴市场、欠发达国家之间形成“大脑-躯干-四肢”的分工体系。新兴市场和后发国家整个发展逻辑就是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并形成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基本上形成“划地成园-招商引资-规模制造-出口加工”的外生增长、外延发展的组织模式,以及强调“大产业、大企业、大平台、大项目、大集群”的政策导向。新兴产业组织更加强调内生增长与内涵发展,这种“内生增长”往往强调“大企业的溢出能力、平台企业的衍生能力、源头企业的育成能力、市场试错的自生能力”,力求将“创业高端化、企业高新化、瞪羚公众化、大企业平台化”融为一体;这种“内涵发展”往往强调从传统工业化模式向 新经济道路转变,力求形成“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的新格局。譬如,以为从机会型的大项目招商,到建链、补链、强链为主的产业链招商,再到以创新生态建设为着眼点的新经济招商,根本上是由于产业价值运动规律、产业组织规律以及产业发展逻辑共同作用决定的。产业价值运动规律从分解、融合到跨界,分别与产业组织规律下的产业模块、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相呼应,于是便出现了对点的大项目招商、对线的产业链招商、对圈的新经济三招商(平台招商、新业态招商、科技招商)。前两个阶段背后的产业发展逻辑是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往往是“中间在内、两头在外”的外生增长;新经济三招商背后的产业发展逻辑是高端链接与高端辐射,具体而言是将创新高地的创新资源要素到本地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将商品、产能、技术、资本辐射到产业洼地,体现的是内生增长。

6.2 从工业化、高科技到新经济发展

对于很多地区产业组织创新,核心是打好3.0新经济发展道路、2.0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1.0传统工业化方式的组合拳,以3.0抢占未来、2.0壮大主体、1.0夯实根底,以3.0、2.0带动1.0。这种1.0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包括工业投资、招商引资、技术改造、税收返还、工业园区、土地指标等元素,“铁公基”“工业四基”是重要的发展基石,形成以小微企业、规上企业、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结构,以及“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大平台、大服务”为代表的组织动员机制。2.0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包括科技创业、创业孵化、风险投资、产业集群等元素,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园、科技城、科技条件平台等等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形成以科技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技术上市公司、高技术大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结构,以及“产业新体系、城市新空间、企业新梯队、创新新生态、服务新供给、开放新格局”为代表的组织动员机制。3.0的新经济发展道路立足数字基建、数字大脑、数字平台、大科学装置、综合科学中心等基础设施,包括新场景、新研发、新赛道、新物种、新组织、新基建、新治理等元素,形成以哪吒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龙企业为代表的企业结构,以及高质量发展带动高速度增长,实现量级与能级提升、量变与质变并举的发展结构。

6.3 从大企业、平台企业到生态企业

在以往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以跨国公司、企业集团、高技术大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凭借强大的产业资源条件、产业资本资产、产业技术能力、市场整合能力、产业组织实施能力等产业主导权,成为特定产业格局、行业格局、市场格局中产业组织、产业整合的重要主体。如今在产业生态化以及产业族群条件下,产业生态的中枢及纽带不再是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也不是能够推动行业交流与技术攻关等方面的产业技术联盟,转而是能够链接上下游、供需端、买卖方并能够第三方或第四方服务的平台企业、平台化大企业、产业组织者。这其中,平台型企业、平台化大企业、产业组织者本身最具有产业组织能力,以及一定的资源配置能力。伴随平台或者平台企业从市场中来、到产业中去,平台企业需要历经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再去中心化发展过程,要成为产业生态中与他人共生共荣、共赢共享、共促共建,最终发展成为生态型企业。

7
从滚动线性增长到爆发成长

产业生态不是滚动发展与线性增长的,而是在生态赋能条件下最求爆发成长。在以往产业发展过程中,只要锚定于模块就难以爆发成长;当前及未来,只有穿透价值链才能实现高成长,在产业创新生态中实现奇点爆发。

7.1 只要锚定于模块就难以爆发成长

一般而言,工业企业往往是滚动增长、工业管理范式往往是静态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一个企业发展往往是从销售代理、到生产制造贸易、再到研发创新、最后形成“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做完了一个区域市场再做另一个区域市场,做完全国布局再做全球布局;而对于产业的管理,也是按照“小微-规上-骨干-龙头-跨国公司”的逻辑。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产品形态、运作模式仅适用于区域小市场,而非上来就能适应全国大市场、全球大市场,以至于只能先做事再做局。从工业滚动增长到产业爆发增长的核心,是先做局再做事,通过平台化发展在大市场范围高举高打,而且遵循“烧钱”的发展运作模式。这个“先做局后做事”就是围绕新兴业态或新兴领域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抢占未来发展先机,超前“某势”;这个“通过平台化发展在大市场范围高举高打”,一定要走“去中心化(传统大企业)、再中心化(平台企业)”的路径,直接面向全国或全球在细分领域的长尾市场,将一个细分市场无限地放大,即都处收账的“谋利”;这个“遵循烧钱的发展运作模式”,就是有一个好团队、有一项专有技术、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或想法充分与创业投资相结合,短时间发展成为快公司。

7.2 只有穿透价值链才能实现高成长

企业爆发成长,从根本上而言源自产业发展从产业价值链运动规律向产业生态发展规律方向演进所产生的大机会大发展,核心是通过产业的跨界融合“穿透”传统产业价值链。如果说以往产业价值运动的规律更多的从制造业、服务业中分解、融合,在产业中观层面出现了更多产业细分,在企业层面出现了单点突破的新业态。那么在新经济条件下,尤其是以数据驱动的产业跨界融合,往往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融合为基础,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为形态,实现产业价值链前后、上下、左右的产业融合、价值穿透与行业跨界,最终形成全新的新业态。这其中,产业价值运动从串联的分解、并联的融合到了各次产业之间的跨界,并不是以往的产业价值链没法继续分解、融合,但更多的爆发成长、裂变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却是通过“穿透”价值链。

7.3 在产业创新生态中实现奇点爆发

在新经济条件下,伴随产业运动规律从分解、融合到跨界,新经济的运行规律逐步从产业价值链演化到基于创新创业的新经济生态论。在生态观条件下,各类创新主体、资源要素都积蓄着不同的能量,一旦越过发展的“奇点”,产业就会呈现出非线性特征的爆发式增长,新商业模式、新业态、新物种不断涌现。只有具有超然的洞见力,才能洞见产业生态中的奇点。这其中,洞见使得人们能够在巨量信息噪音和干扰中准确快速甄别机遇与威胁、穿透信息海洋高效决策、识别个性与独特竞争力、抢占新制高点。更进一步来讲,洞见的作用就是以跳跃式思维质变,直接发现隐藏在巨量信息中的机遇和威胁,提高决策效率,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结语

在以往工业经济条件下,产业转型升级方针往往可以“以增量培育带动存量提升”。其逻辑假设是在原有的发展基因、技术路线、路径依赖或资源锁定下,很多产业难以实现内生转型升级,只能依靠新陈代谢与市场出清。如今在新经济条件下,产业转型升级方针需要是“在存量经济中培育增量经济”,也就是用新经济将产业重新做一遍。其逻辑假设是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思想观念、技术构成、经营形态、组织方式,需要打破产业模块化与穿透产业价值链,在产业生态化下再造产业价值网。产业生态作为生产力和财富创造的核心载体,将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依托。

作者:

徐苏涛: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高级合伙人、副总

推 荐 阅 读

疫情之变:从撕开遮羞布到点燃新引擎

产业互联网:发展结构、商业逻辑与创新精要

从新发展格局走向看苏州高质量发展抉择

(0)

相关推荐

  • UC头条:产业互联网: 发展结构、商业逻辑与创新精要

    引言 进入互联网下半场,数字化转型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产业互联网平台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成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能否实现的基石.如果说改变生活方式的是消费互联网,改变社交方式的是社群互联网 ...

  • 煌煌中原 化鲲为鹏

    提起河南,我们会想到的关键词有很多:农业大省.黄河文明.中原沃土--关于河洛历史与老家河南的记忆深刻萦绕在中国人的记忆深处.但如果我们在今天再游河南,却可能会发现一些与印象中不同的东西,正蓬勃兴起在古 ...

  • 上海与鲲鹏的数字共鸣

    而当鲲鹏遇到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似乎格局一下就波澜壮阔了起来.站立在时代潮头,俯瞰全球经济潮起潮落的上海,与鲲鹏生态之间又有怎样的联接和故事?似乎不难想见,一种别样的风情,就蕴育在鲲鹏的"海派 ...

  • 产业互联网观察第80期|产业互联网时代需要新的产业家

    这个时代需要新的产业家,产业家不是企业家,产业家是有能力围绕一个产业去整合资源形成生态,最后让这种生态孕育滋生和引导这个产业健康发展的人.具体来讲,就是有能力从一个具体的需求或者一个具体的事业入手,根 ...

  • 观点 | 华夏幸福的警示: 产业新城的孵化缺失

     01 华夏幸福走到今天,爆出这样的惊天雷,并不令人意外. 不同视角的观察,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 但是,产业新城的孵化缺失,一定是其致命的病灶. 目前,我们有国家高新区169家,遍布全国各城市.众 ...

  • “分食”乐视:互联网电视能否走出补贴时代

    9月份对于乐视电视而言,原本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月份,但是结果却格外"低调"与"凄凉".随着9月大促落下帷幕,互联网电视的格局也已经被改写. 对于家电行业来讲, ...

  • 联手中国移动首创「亲情会员」 ,优酷会员运营走出存量时代?

    通过与优酷的会员打通,中国移动为亲情用户提供了新的可流转的增值服务,优酷则获得了中国移动亲情会员的社交关系与裂变通道. 作者 | 齐朋利 在"预见2019年终秀"上,财经作家吴晓波 ...

  • 华夏历史的开启:人皇出世与走出“混沌”时代

    华夏历史的开启:人皇出世与走出"混沌"时代 前言:2018年4月9日,大同思想网文明群讨论华夏的历史有多长的问题.我记起了这篇文章.现重发于此.同日,我在我的微信朋友圈发出了如下文 ...

  • 《从华夏到天汉》一:走出“混沌”时代

    <从华夏到天汉>一:走出"混沌"时代 一.人皇出世--古猿直立亦或人与猿辑别的时间可以早到距今1500万年到850万年间 在人类进化史上,站立起来进行常态化或者规范性的 ...

  • 健康码走出“战国时代”,一码通行难在哪里

    新冠疫情肆虐以来,健康码俨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通行密钥". 作为新冠疫情精准防控的重要工具,许多城市在疫情爆发之后,纷纷联合了相关供应商,推出了自己的健康码.如北京的" ...

  • 健康码走出“战国时代”

    "一码通行"还需要多久? " 作者 | 王德清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新冠疫情肆虐以来,健康码俨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通行密钥". 作为新冠疫情精 ...

  • 种粮大户叶和荣走出一条幸福生态“稻”路

    记  者  曾思洁   李朋 特约通讯员 温志为   肖   江 叶和容夫妇在水稻田 在许多人眼里,传统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基础条件差,文化程度低,思想觉悟不高,是"贫困人群" ...

  • ​会员制走出“权益时代”,找到用户场景的公约数才是未来

    ©️资本侦探原创 "双11"大战刚刚落下帷幕,在硝烟未息的日子里,各平台的GMV数据仍在刷屏.不过,聚光灯之外,电商.零售行业的另一条战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作为苏宁全场景零售战略 ...

  • 【阿伽门农 04】渐行渐远渐无声,希腊终将走出神话时代

    欢迎来到[希腊神话] 点击"襄子讲西方"关注我们哟 这是[阿伽门农]第 04 篇文章 渐行渐远渐无声,希腊终将走出神话时代 烈日炎炎,尘土飞扬,路上的行人稀少,只有两个人跌跌撞撞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