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荒废了你的闲暇,起码把它投资在健康和阅读吧

一场疫情,使得很多人在主动和被动间,收获了“闲暇”。

“闲暇”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名词,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当经济高度发展时,人力成本和对应的收益高度成长。获得闲暇,意味着放弃收益机会,也就是说,在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闲暇”是一种昂贵的生产资料。

既然它是昂贵的生产资料,最理想的资源使用状态,就是将该项资源进行投资,并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

我身边的朋友们对疫情期间的这段长闲暇的使用,大致分为几种情况:

1、锻炼厨艺。这可能是疫情期间分布面最广的一种时间投资形式了。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厨师、新的菜品涌现在朋友圈,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所谓食、色,性也,圣人的话真是没错。吃好吃的东西,看好看的人和景色,都是人的天性。当不得不居家,好看的人和好看的景色不再可得时,捯饬好吃的东西,就成为人的天性最自然和最集中的爆发口了。

2、运动健身。这是第二个热闹的领域。有不少朋友在这方面收获颇丰。从春寒料峭的春节之后,到夏天,尤其是到7月份,北京新发地疫情逐渐平息后,出门时适逢酷暑季节,朋友圈里见到很多身材明显改善,神采奕奕的人群。说实话,以后可能再也不大会有机会,有如此集中的、可以专心致志地开展健身的机会了。这也是我自己的时间主要花费的方向之一

3、学习考证。疫情期间有少数朋友晒出这方面的成绩。连一些大行业的业界老大,都听说在考什么什么证的。学习,哪怕带点功利性的考证,总归是一件值得点赞和鼓励的事情。

4、跟孩子听网课(也属于学习,但属于目的性不强的散学)。家有初中生的家庭尤其如此。说实话,我也悄悄地在机顶盒里翻看过几集语文课和英语课,虽然是很零碎的知识,对自己的认知体系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对有孩子的家庭来说,至少是家长“以身作则”的示范,孩子要是想以各种借口,从书房里悄悄往厨房溜,家长这以身作则的姿态,毕竟也可以在阻挠小朋友开小差时,可以更加理直气壮。

5、阅读。这是我自己所花时间的另一个主攻方向,与运动健身平行。阅读最怕没有目的地随便读。虽说我比较主张读书要读“闲书”,不要太功利心,但阅读方式不是逮住什么读什么的“闲读”。我在有大块阅读时间时,通常会先划定一个阅读方向,然后选定读本,一旦选定后,则不管目标是多大的篇幅,一口气读下去。这个疫情期间,主要恶补了《明史》,在早年读《李自成》的基础上,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七册版,《锦衣卫》以及有声读物《朱元璋传》,基本上把明史的脉络理清楚了。再辅之以袁腾飞老师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横向对照世界史,把明朝的演进轨迹的一些内在逻辑就比较了解了,不至于跟人说起来文不对题,或者基本的历史观都站不住脚。由此延申出来的世界史,对比较熟悉的世界近代史部分,借此机会大量观看了反映二战那段历史的经典影视剧。By the way,反复观摩外文配音的电影,乃至于会背诵其中的段落,是学习英语的很好法门。

6、修身养性。有相当一部分朋友,在长闲暇期间,除了展示厨艺之外,还有各种花草园艺,裁缝艺,能工巧匠艺,书画艺,茶道,等等,或与家人享受这难得的温馨时光,或居客厅而枯坐,背景里一首浅回低转的古筝曲调,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7、散混。这种时间的使用没有什么投资价值,基本上每天随波逐流,吃喝游荡,但也收获一个当时的心情愉悦,心宽体胖。

我的朋友们当中,从几年前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变故,或病或故。每次遇到这种事情,我都会想,他们就是菩萨,用自己的亲身变故来向我们提出警示,如果我们不能吸取教训,不就辜负了他们的提示了吗?

50岁,人到中年,应该是人生的黄金阶段,经验、体能在最好的平衡状态,后面还有至少30年的路程,最低限度来说,从50到不能自行做主自己生活的期间,与走出大学校门至今的路程相同,也就是说,从对社会有所奉献(起码是不给社会拖累,能够自主)的这个时间段来说,50岁才是中间点,怎么可以随便地把自己的健康给荒废了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