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部首与行书

万丈高楼从打地基开始,机器设备少不了每一个部件,写字同样从一点一画开始。每一个复合结构的汉字必不了少的偏旁部首,写好字首先把部首写好。

在书法的各书体中,行书的部首相对简化而书写也相对自由,因此写行书的一点特点就是要写出各部首简省与特点。

汉字的部首,是指的标志性部件。写好行书必须先把部首写好,重要的是把行书各部首简省与特点写出来。行书的偏旁部首写法突出了对另一边的呼应,因此在书写行书时,点画间连写萦带、改变笔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写行书就要体现行书的特点,每一个部首都是一个生命状态,写起来灵活自由,特别能体现行书意味的部首很多,我们今天以王羲之《集王圣教序》为例,举例部分行书部首,来共同探讨行书的写法。

说行书写起来灵活自由,首先体现在其部首上,有的部首既可以多笔画书写,也可以简省书写,甚至可以偏草书化,在书法书体中就有“行草书”的说法。

如行书中的“言”字旁。言字旁楷书是7画,作为行书则可不同程度简省,最少可只有两笔。这样才体现行书形态各异的特色。

1.“言”字旁

《集王圣教序》中“言”字旁的字,如“谛”字,“言”字旁由7画变为5画或4画.这样增强了连贯性,最后一笔向右上出锋,与右边产生呼应关系。四笔写完“言”字,就更加简捷了,尤其最后一笔出锋比较长,因此更具呼应性。若三笔写完,不仅具有连贯性,而且产生了跳荡感,感染力更强了。其实还可以简省到两笔写完,更简捷,最大限度地体现行书特色。

《集王圣教序》中的“谛”字

2.“足”字旁

足字旁楷书也是7画,行书中可以减为3画或4画,而且改变了笔顺,如“迹、躅”等字。四笔写完,呼应的笔画由足字旁的底部提到了中部,让呼应、连接右边部分笔画变短,故呼应性加强。尤其注意,笔顺的改变证明楷书的快写并不等于行书。3笔写完,就更简捷流畅,在呼应上更没有痕迹。

《集王圣教序》中的“迹、躅”字

3.“王”字旁

王字旁楷书为4画,行书中多减为一笔或两笔写完。起笔圆笔较多,改变了笔顺,且呼应性增强。如“珠、现”等字。

“珠”字的王字旁两笔写完,第一画起笔为圆笔,故右边部分多用方笔,凸显了方圆配合,健丽而流畅。

“现”字的王字旁一笔写完,流畅性、呼应性进步增强,用笔的方圆变化更丰富。

《集王圣教序》中的“珠、现”字

4.绞丝旁

绞丝旁楷书为6画,在行书中只用两笔或一笔完成。起笔有方有圆,其形态变化多端体现在线条之间的距离的组合。如“纪、缘、维、经”等字。

《集王圣教序》中的“纪、缘、维”字

“纪”字,绞丝旁两笔写完,前三笔连写,方笔较多,最后一笔波动向上,增加灵动效果,配合了右边的方挺形态。“缘”字,绞丝旁一笔写完,且上下松动,为夸张处理,感染力增强。

“维”字,绞丝旁一笔写完,中间紧,上下松,瘦而高,为右边笔画多的部分让出空间。

《集王圣教序》中的“经”字,绞丝旁比较典型。

三个“经”字,第一个绞丝旁一笔写完,同样是中间紧,上下松但造型更独特,呼应性更强,味道更足。第二个,绞丝旁一笔写完,简化省略,减少一弯,且最后一笔出锋较长,呼应性更强。因所占空间更大,故更显开张。第三个经,绞丝旁一笔写完,但上紧下松,恰好右边部分上松下紧,是一个更独特的处理,令人赞叹!

以上探讨、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行书部首的细微变化,恰恰是行书变化出奇、出味道的重要方面。因此学习行书必须关注偏旁部首的特殊性、多样性,写出味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