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河水流深踏歌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沿着赣瑞龙铁路继续西行,疾驰的动车把我们带入于都境内,带入一段永载史册的传奇之中。
于都,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改称“于都”。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诸县,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设在于都达二百多年。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
了解于都,必须读懂于都河。于都河是贡江流经于都县境的一段,与其他“母亲河”一样,在这片土地上静静地流淌了数千年,默默地哺育着于都儿女。它一直很平凡,直到81年前发生那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于都河才完成了从平凡到传奇的嬗变,从此世人皆知。
时钟定格在公元1934年10月17日的晚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入夜,于都河两岸的百姓倾巢而出,从家中扛来门板、床板、天花板,甚至棺木板等,与红军将士一道,合力在于都河上搭建浮桥。一时间,于都河两岸,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不到半夜,六座特制的浮桥相继搭建完成,像彩虹般飞架在于都河两岸。这些浮桥虽然材质不一、造型简单,但扎实牢固,能经受大部队的行走,也能承受骡马辎重的重压。此时,集结在附近的中央八万多红军,历时四天,从这些浮桥上,渡过于都河,开始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万里长征。
对于夜渡于都河的壮阔动人场面,许多将帅饱含深情、以诗描绘。叶剑英在诗中写道: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陆定一在《长征歌》中写道: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萧华在《长征组歌》是这样写的: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
依靠对革命的火热赤诚之心,用最简单的材料和工艺,一夜之间,于都河上梦幻般地出现了横跨两岸的大桥,堪称建桥史上的奇迹。那个晚上,火把、油灯、电筒映照着悠悠流淌的河水,呼喊声、号子声和着潺潺的流水音调,给于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音面场景。那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长途跋涉,就是在它的光亮和声调中,从于都河迈出第一步,走出了日后的一片盛世光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如果说战国时高渐离击筑送别荆轲于易水河畔,歌唱的是英雄相惜的悲壮别曲;唐朝时汪伦送别李白于桃花潭边,演绎的是知音难觅的友人情谊;那么当年于都河畔那送别红军的声声唢呐,奏响的就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开篇之歌!
时间是最伟大的“酝酿师”,妙手之间,撒落芬芳无限。站在于都河边,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流水依然湍急,当年红军江边的慷慨陈词,大队人马的喧嚣,仿佛还在空中荡漾,而晃眼之间,已经变了时空、换了天地。试问,如果没有渡过于都河的重新出发,是否能够奔向黎明的曙光?如果没有历经长征的艰难险阻,又是否能够成就全国解放的动人史诗?
小城于都,因为一条河而名扬天下,成为了作家魏巍笔下《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始地,成为了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开篇处,也成为了埃德加·斯诺笔下《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篇。历史已经成为往事,未来需要且行且歌。如今,赣瑞龙铁路穿城而过,呼啸的动车,将带领于都儿女,开始发展路上新的“长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