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麻瓜到整劲入门(二)——曲直
形意拳可能是中国式哲学的绝妙体现
——曲直、松紧、开合......
一、曲直
作麻瓜时想当然以为,出拳有力,胳膊得伸直了;踢人够力,得把腿蹬直了。
可一到形意时,师父要求摆个三体式,腿弯、肘腕,连手指都得弯,心中嘟囔着,这个姿势怎么可能打拳嘛。这时,就见的师父使出劈拳,犹平地一声雷,把徒弟给惊着了。
时至今日,初步理解“曲直”中意。
形意拳发力为“直”,摆形为“曲”。
一般好理解的是:要出拳前先得收拳,动作先曲后直。
但形意拳绝妙之地在,拳发力瞬间,动作为曲,力为直,一次同时完成“曲直”,它直接,它突然,它爆发。
“曲就是直,直也是曲”在实战中赢得了更快反应时间。
不过,“曲直”还有另一层意思。形“曲”,气“直”,这个“直”作“通畅”解。
形意无形拳讲究,拳理即医理。在摆三体式时,会感觉三阴三阳经一一撑开,若非这个奇怪的姿势,还真找不到另一个替代。所以,在检验姿势是否摆对的时候,细心感觉一下全身是否通畅,乃至末稍的脚趾、手指是否领气。
另一个重要的“曲直”是,出拳的“曲直”,虽说拳打直接,但它却是“直中带曲”,所谓的“拧”劲,浑身一紧,好比电钻旋转之力,更能渗透。
其实在这一年半的学拳过程中,我几乎90%时间都在找形,或者说在找曲直的角度,对我来说最费事的大概有这么几关。
1、 坐胯关。
坐胯是我最费劲的一大关。
坐胯不是把身子压低,不是把重心压低,不是学矮子走路。
坐胯,其实并非在胯上做文章,说大点是脊椎的问题,也关系曲直,不过这是“从曲变直的过程”。站过桩的都知道,站桩时要拔背,说白了也就是把人在直立行走后脊椎的天然曲度拔直了,一是让腰部自然曲度拉直,二是把翘起的尾椎往里收。如果人有一条上翘的尾巴话,打拳时就要夹着尾巴,武功界的黑话就是:坐胯、搓股道。
坐胯难,难就难在非但不动时坐胯,更要练就打拳运动始终都是坐胯,练习也非一朝一夕之事。
师父说有人打了一辈子拳还蹶着后腚,当然这个也能打,也能出点功夫,但不是正道,或者说不合人生医理。
2、 坠肘关
人一着急,总忘了“曲”
说到“曲”,却不是“折”。
在找形摆姿势阶段,坠肘还算一个好处理的问题。一旦打拳,胳膊就不由自主的伸直了。于是师父连说:坠肘坠肘。但坠大了角度就是折(she),曲和折不过几度角的问题,但有本质区别。“曲”能让气顺畅通过,若“折”了,气也便“折”了。
在坠肘关中,最考验基本功是否扎实是在试着发明劲的阶段,不论之前师父说了多少次“直了没劲,坠肘才有劲”,无奈基本功不过关,一想着发力,胳膊就随拳“噌”一下的伸直了。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点必须记得。一、在姿势不标准时,多找姿势少发力,发力越多越错,当坠肘姿势固定后,慢慢加力。二、时时记得是肩催肘,肘催手。力,绝对不是通过肘关节前伸运动完成的,那是甩出去的力而非运出去的力。肘在出拳时位置其实前后固定不动,它不过是拧转钻翻而已。
3、 腿膝关。
在练习腿膝时,它和手一样,找“曲直”角度很困难。
师父教的形意拳,要求每迈出一步,前脚膝盖直接踩地成90度。这里容易犯的毛病是,一脚落地先是120度,然后膝盖向前,再变90度。
120度和90度的区别,不是30度的差异。
其中也有很大讲究。一、90度可以让腿形成前后两力相争的状态,重心五五等分,这时向前向后发力都可瞬间完成。而120度时,前脚必定虚空,重心在后脚上,若向前发力必定慢半拍,离了形意拳的直接之意。二、若膝盖在踩地后从120度变成90度,膝盖便有了两个动作,一旦膝盖出现两个动作,它就意味着慢半拍,意味着手脚不可能同齐,意味着力在发出时因为多了一个动作而耗损。
当然,习拳时还得纠正很多曲直方面的小动作,但以上三个最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