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暑湿燥热
风寒暑湿燥热
风寒暑湿燥热即中医理论中的病因学中外感的六淫。
别称风寒暑湿燥热
中医学名外感的六淫
传染性无
类型中医理论病因学
基本内容
风:分为外风内风。外风是邪侵肌表,肺卫不固。内风是肝阳上亢,化火生风。
外风:轻者症状为恶风,发热,有汗,头痛,鼻塞或流清涕,咽痒,咳嗽,脉浮。重者口眼歪斜,肢体麻木或关节疼痛。
内风:发病急骤,轻者症状为眩晕,手足颤动,麻木。重者抽搐,昏迷,角弓反张,半身不遂,或卒热昏仆,不省人事。
寒:分为外寒内寒。
外寒:寒邪伤及肌表,特征为恶寒、发热。伤及经络筋骨特征为关节疼痛,伤及胃肠,则腹痛、吐泻。
内寒: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症状为面色苍白,手足冰冷,畏寒喜暖,舌质胖淡,苔白滑润,脉沉迟弱。心阳不足,则伴有心胸憋闷,甚至绞痛,面青唇紫;脾阳不足则伴有腹胀,食少,大便溏泻;肾阳不足则伴有腰脊发凉,小便频清,阳痿或女子带下清稀;肺气不足则伴有少气,自汗,咳喘,痰涎清稀如水;肝阳不足,虚寒循经下行,则兼见寒疝,少腹或睾丸抽痛,若寒循经上行,则可见呕吐、涎沫,头顶作痛等症。
暑:分伤暑和中暑,伤暑又有暑热和暑湿之别。
伤暑:暑热症状恶热,大汗出,头痛,身倦,唇干,烦渴,脉洪数。暑湿因暑天感寒,症状为发热,恶寒,呕吐,胸闷,汗出,气促,身重倦怠,食少腹泻,小便赤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浮滑数。
中暑: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发热气粗,出冷汗,脉洪大无力或沉伏。
湿:分为内湿外湿。外湿因久居潮湿之地,或长期涉水淋雨,加之防护不周,缺乏锻炼而致。内湿因过食生冷或酗酒,以致脾胃不和,湿浊内停。
外湿:头身沉重疼痛,四肢倦怠,关节屈伸不利,舌苔白腻,脉濡缓。
内湿:湿阻上焦,则头胀头重,胸脘痞闷,口淡乏味而粘,有时觉有甜味,不思饮食,或渴不多饮,小便短少,舌苔白腻;湿阻中焦则腹胀饱满,饮食不化,嗳气,四肢沉重,黄疸,大便溏,小便涩少,苔白厚腻;湿阻下焦则足肿,小便淋浊,大便溏泻女子带下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