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籍说到古书

说起书来,首先浮在读者脑海里的通常是印刷或抄写在纸上装订成本册的读物。其实,早期的书籍都不是纸的,也无所谓成本成册。现有地下实物可知,中国最早的书是契刻或书写在龟甲兽骨及竹帛上的。最初的书也不叫“书”或“书籍”,而是叫“册”或“典”。

“书籍”二字,“籍”字早出,在甲骨文中像人扶着耒(一种农具)翻地的形状,原来与一般讲的书并没有联系;“书”字比籍字晚出,初为动词,是写的意思,繁体写法上面从“聿”,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笔,原是秦国人的一种叫法。秦国的笔用竹做成,所以加“竹”字头。秦以前没有这个笔字。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有后来书字所从的聿,像以手握笔的形状;也有用它组成的其它字,如像以手握笔绘画之形的画字。甲骨文字中并没有后来的书字。甲骨文中的画字也只作人名或地名用,没有用作绘画或书画的,哪怕它的字形构造有绘画的意思。

现在可以肯定,西周金文中确有从聿的书字。西周时的铜器《颂鼎》、《颂簋》、《颂壶》等,都讲到尹氏这种官接受周王的命令而书的事,原话是“尹氏受王命书”。不难得知,这里的书字是指以笔记事,即记录、著录、书写的意思,显然这个书字是一个动词。信函、书体、书法等意思,则是由动词书写的意思引申出来的后起意义。

在我国古代,书有写在竹木片上的和丝绢上的,即一般讲的简册和帛书,也有契刻在乌龟壳或牛胛骨上的,即一般讲的甲骨文。说写在竹木片上和绢帛上的是书好理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怎好说是书呢?商代有没有帛书还不好说,有简册则是有文字可考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叫《尚书》,又称《书经》,里面有一篇叫《多士》,是西周初周公把商朝的顽民们迁到新建成的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附近,向他们转达周成王的命令时写下的。“多士”就是指这些顽民,后来就以此为篇名。

周公在这篇文告中明确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们知道,只有你们殷的先人才有记载历史的文献典册,记载了成汤灭夏的事。典册就是书,这是没有问题的。甲骨文中也累见“典”“册”字。“册”字像一长一短的片片用两根绳子贯穿编在一起的样子,是个象形字;“典”字则像双手捧着册。金文、篆书的典册二字也与甲骨文同形。字形本身非常形象逼真地告诉了人们,商代确有典册。甲骨文中还有“工(贡)典”,即献上有记载的典册;有“ 册”,即持有商王的册封文书,后世也称做册命诏书;还有“册二”、“册三”,即二册、三册的意思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早在商初就有了记事的简册,也就是说有了书,这也是中国最古的书籍。(卢德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