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可以是这样的,原来不仅仅是春节晚会那样的。”

《中秋的传说》演出进入第四天,

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

同学们陆续到来,

依弘剧场迎来了

史上数量最多最年轻的新朋友们。

无论台上的表演,还是与同学们互动,演员更娴熟、自在,现场感活跃。
每个年级的孩子,性格大不同,他们的看点和笑点都不一样,为弘依梅下一版课本剧的创排提供思考与启发。
相同的一点,大部分同学们第一次进剧场,第一次现场看京剧。有孩子问:“小兔子是月宫的,她为什么来到人间呢?”

艺术的想象力,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构成,是可以培养塑造的,通过京剧打通和观众交流的路径,带来精神愉悦与快乐,感知传统文化之美,我们从不视为畏途。

问:史姐姐当初找您导这部戏,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张磊:兴趣挺大,因为首先是个中国神话故事,很多拓展空间,可以放开去想;第二,是给小学生做。
问:初次听到“京剧音乐课本剧”是什么感觉?
张磊:很实际的一件事,京剧从娃娃抓起,必须走的一步,给学生看什么戏,是关键点。如果总是传统戏,会有视觉疲劳,以神话故事来进行课本剧京剧原创,从感官、故事性上,会有代入感,接受快。
问:整个创作过程,你们一直在修改,从剧本到表演,史姐姐全程参与,这个过程您有什么难忘的点?
张磊:从2018年第一稿到现在,我们都一块讨论修改,这一稿史姐姐和编剧刘迪雅都付出很多,从原来的照搬传说到后来部分调整,再到矛盾冲突、人物脉络,把《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两个戏相结合。从情感上看,不能说是摒弃了爱情,但没有过分宣扬,主要突出后羿的善良、正直、心系苍生,树立英雄感;再到嫦娥的自我牺牲这种人性化,两者结合,整个剧本越来越通顺。印象最深,姐姐会带着我们所有演员一起读剧本,她以嫦娥的第一视角来读,念白。戏曲不是话剧,一是上韵,二是要唱,第三是舞台结构,必须在前期有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把所有舞台问题表现出来,及时修改,姐姐和我们经常半夜打电话,修改讨论到一两点钟。
问:这次我们激发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完成这部戏,您对这种创作的模式有什么感受?
张磊:志同道合,创作理念共通,相互放得开,这种搭配有助于双方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不是在固定模式内去做一件事情,对艺术创作非常有利,所有主创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东西,问题就是大家的时间不容易凑在一起。
问:整个戏的编排,现在反馈很好,您在后羿和土地公公的身段编排上,创作的出发点是什么?
张磊:后羿是武生角色,但又要唱,偏文武老生,当时选择的是赵宏运,现在由张佳浩演出,整个身段舞蹈编排是我和李笑阳一起,首先技术技巧要符合人物,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比如第一场他得到神弓以后,有几个射日的动作,包括跳板上高台,再翻下来继续接射日的身段,需要跟多媒体配合,金乌十子的攻击,后羿躲避攻击,同步进行翻身、砍身、旋子等一系列,表现后羿进行躲避攻击等,主要就是这段身段。土地公公以小花脸这个行当担当,风趣诙谐的表演特色可以作为剧中的调节剂,也运用了很多矮子功的技巧来体现。
问:这些身段的编排更能体现京剧的特定情境。
张磊:首先用京剧的程式来外化人物情感,做到既有技术难度,又不是高难度和繁杂,让孩子看得有重点,就是身段舞蹈很漂亮。包括几个亮相的造型,要有雕塑感,整体形成画面,是戏曲独特的审美价值,不失传统又有创新。几个拉弓造型,背身的拉弓造型,探海儿的拉弓造型形成了新的造型感,包括后来跟嫦娥离别之后。嫦娥的很多身段,都是史姐姐的亲力亲为,具有创造性转换,比如嫦娥吃完药,平台移动,把后羿拉送下,感觉她在天上飘着,有透视感,在空中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拽着,俩人最后有个大推磨圆场,由远及近,嫦娥拼命地拉着后羿,圆场从大到小,从慢到快,两个人走近之后,一抓两抓,代表后羿想留住嫦娥,但没法留住,总是碰不上,俩人再从近到远,最后有一个嫦娥的滑跪,后羿一个抢背,两人渐行渐远。
问:首场的小朋友说这段挺喜欢的,也很感动。剧中的唱尤其是主题曲,小朋友觉得很好听,请说说音乐的编排。
张磊:唱腔是杨梅设计的。整个作曲配器是杨阳做的,当时跟他谈,强调音乐形象需要神话一点,不要太出,太跳。烈日炎炎、风和日丽、下雨之后,他做的音乐,环境感很足,包括背景乐,音效一出来,小朋友会跟西皮二黄对比。
问:昨天我们收到一句最有趣的反馈是“京剧是这样的,不是春节晚会那样的”。
张磊:音乐出来,有刺激感兴奋感,跟我们传统唱腔结合得非常好。再有一点我想说多媒体,戴炜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师,参与过很多大型作品的创作,他在多媒体的使用、设计上,有很深的造诣,跟他合作,很幸福,他的点出来,感觉能够碰得上。给小朋友看,他们看到多媒体,跟他家动画片是一样的,通过外在形式往内走,发现京剧是这样的,唱也很好听,这样会慢慢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