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七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这是老子的申命篇之二。此章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疏而不失)一句经文而传颂。此章经文是上章经文的延续,继续宣说天威之不可思议。主旨是人间君王恣意妄行,以威权催逼万民,致使流离失所,不能安居乐业,违背上天好生之大德。
从俗谛而言,是情欲炽盛,不加自制所致,但从真谛而言,是知病所致。老子知道君王德薄智浅,知病这样的深奥道理不能使之幡然醒悟,现在以天威临之,使君王因畏天诛而抑制情欲,善待下民。天威、天诛是华人原始信仰,老子此章宣说天威、天诛、天网。
罪人可以逃脱人间的惩罚,但不能逃脱天威、天诛,故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畏天命就是畏天威、天诛。今天文化精英心有同感,人心应该有敬畏。
在文化衰落的时代,世人没有敬畏,在文化繁荣的时代,世人心含敬畏。交友要交心中有敬畏的良友,不要交心中没有敬畏的恶友。此章老子宣说敬畏的价值观。
第73章
第一段: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不畏天诛;不敢:畏天诛者。前大威是也。】
第二段:此两者,或利或害。
第三段: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唯天道是畏】
第四段: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
第五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失)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章经文解说纷纭。老子又展示特殊句法,前后都无人使用过。勇于敢:敢冒天威。勇于不敢:不敢冒天威。前章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则杀”就是天诛,“则活”就是天佑。人之生是天佑之,人之死是天杀之。敢冒天威,自投罗网,以卵击石,句法铿锵有力,老子文法之妙实在惊人。
此句经文劈头劈脑,“勇于敢”和“勇于不敢”的文法就让人闻所未闻。不敢也是勇吗?第一眼就发懵。上章的文法也不同寻常:“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此乃从天空炸下第一个闷雷,让恶人心中震颤。“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是天空炸下的第二个闷雷,即使住在高墙背后的皇宫里,闻者都会吓出一身冷汗。杀声震天,远超棒喝。
经文:勇于敢则杀。王弼注:“必不得其死”(不得好死)。此“敢”是冒犯天威,凡是冒犯天威者,天必诛之,此谓天诛。天威就是“狎其所居,厌其所生”,冒犯下民的安居乐业就是冒犯天威。
《尚书·泰誓》是周武王讨伐暴君纣王所发布的讨伐誓言,周武王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万民的安居乐业就是上天的事业,冒犯下民就是冒犯天威。周武王灭暴君纣王就是天诛的一种形式,天诛的形式是不可预测的。此句是诅咒语,即是诛法。
经文:勇于不敢则活。王弼注:“必齐命也”(善命终也)“不敢”指不敢冒犯天威,具体而言是指君王心中虽有情欲,但对上天的敬畏超过了情欲,对万民有爱惜之意,不敢“狎其所居,厌其所生”,不敢冒犯下民的安居乐业,使下民爱惜生命,希望活下去。
老子对于希求道性犹存的君王,勉励他们“勇于不敢”冒犯天威。敢与不敢而句是承接前文“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不是泛指。蒋锡昌说:“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敢即坚强,不敢即柔弱。”大都注释家有同解,不确。第71至74章宣说同一命题,虽可分章,但需合解。
第二段经文:此二者,或利或害。
这是《道德经》多次出现的“或...或...”结构。老子的“或...或...”句法的含义是“想(这样)...反而(那样)...”,注释家常误解为“有的...有的...”。第29章经文:“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共四句“或...或...”结构,意义相同。
《淮南子·人间训》:“子曰:'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以害之,乃反以利之’。”孔子说:想有利于他,反而足以伤害;想伤害他,反而获得利益,可以参考。理解了《道德经》的特殊句法,此句意义就很明白:敢者和不敢者,想利反而得害,不想利反而获利。陈鼓应译文:“这二种勇的结果,有的获利,有的受害”,不确。
第三段经文: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唯天道是畏】
王弼注:“言谁能知天意耶?”天意要诛杀残害万民者,这是“天之所恶”,天意为什么要诛杀残害万民者?老子说“孰知其故?”这是告知世人不要漠视天意,妄猜天意,而是敬畏天意。《列子·力命》篇的巨大价值是阐述了人力与天命的奥义,力即人力,命即天命,实际就是老子的有为和无为的奥义。人力和天命的对峙是重大的命题,是契悟天道的关键之一。
篇云:“老聃语关尹曰:'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老聃开示弟子关尹说:“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的密意是以人的浅知预测天意,揣摩未来吉凶利害,停止人为,不如顺天意,敬畏天意。此句解读最为精确。此章经文是在宣说天命,这正是孔子不愿开讲的。
世人肆己私欲,残害他人,侯王迷而不返,威逼万民,直至天威降临而击灭之。世人、侯王以为肆欲是利己,岂知天意相反,利己实为害己。利己反害己,其中微妙难明,世人俗智不能测知。老子要世人弃绝俗智浅知,深信天道,不要违逆天道,希图侥幸,更不能挑战天威(“勇于敢”)。世人不仅用渺小的凡心猜测天意,躲避天诛,希求侥幸。此句经文是希求侥幸的棒喝。这与孔子三畏更为深刻。
《道德经》和《庄子》宣说了华人最深邃的文化精神,《列子》是保存了一部分,甚为珍贵。无庄不解老,无老不解庄,老庄二位大宗师独立泰山之巅,宣说世人心中的迷闷。列子是第三位大宗师,可惜他的教法传下太少了,《列子》保留了部分列子宗师的教法,亦为稀有。还被愚昧者称为“伪书”。钱默大赞《列子》,《列子》能解开《道德经》部分章节的密意,这是要感恩的。华人文化精神要发扬光大,大宗师的教法最为稀有。
经文:是以圣人犹难之。此句经文在第63章出现过,帛书甲乙本均没有此句,因此有的注释家以为是重出而删去。王弼注:言谁能知天意耶?其唯圣人。夫以圣人之明,犹难于勇敢(敢于冒犯天威),而况无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犹难之’。河上公注:“谁能之天意之故而不犯?言圣人之明德,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德,而欲行之乎?”王河二位罕见如此相同,可见不认为此句是重出,而是重要的正文。
天帝何时降下惩罚,这是世人难以知晓的,唯有圣人知晓。故世人不畏天帝,而唯圣人敬畏天帝,“圣人犹难之”反喻世人愚痴之甚。此句说圣人敬畏天威,不敢冒犯。老子是用圣人对天威的敬畏来开导世人。第63章的“圣人犹难之”是圣人行难行之事,修苦行是难行之事。天意不可测度,只有敬畏,圣人决不妄测天意。
犹难,虽难无违,难而不避,难而敬畏之,应作一古语读。犹,加倍之意。释德清注:“犹,应作尤,古字通用,更也”(63章注)。难犹重也,重土难迁,难迁,重迁也。释德清说:“是以圣人于此犹难之,不敢轻忽,而敬畏之”,第63、73章二句“圣人犹难之”文意基本一致,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圣人犹难之”是对世人不应妄测天意,挑战天意的进一步开演,圣人与世人反,决不妄测天意,只有敬畏。王河注“以圣人之明犹不敢冒犯天意”,世人不应警醒吗?这是以圣人之圣智比对世人之俗智,不是多余的。陈鼓应等注释家删除此句,于理未洽。“天之所恶,孰知其故”一句不明,则“圣人犹难之”一句没着落。《列子》记载老聃对弟子关尹所说的“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一句完全揭示了上句的内涵,与“圣人犹难之”完全衔接。
孔子“畏圣人”,老子则“圣人畏天意”。做圣人不难,敬畏天意就是圣人的特质。以圣人之德犹不求侥幸,世人德薄,怎么可以希求侥幸,妄测天意呢?河上公注:“谁能知天意之故而不犯?”意义相近。
第四段经文: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妄测天意就是想规避天意。此段经文是对天意的无所不能的宣说,呵斥世人“天意不可妄测,不可规避。”世人只有遵从天意,不可希求侥幸。老子用四句经文宣说天意不可思议,劝世人放弃侥幸的念头。
经文:不争而善胜。天意不可思议,不与人争。善胜,就是天意有超越世人的理解力的妙法战胜任何冒犯天威的世人。经文:不言而善应。天意是不会直接用语言警告世人,但会对世人善恶迅速做出回应,不会放任世人为非作歹。
经文:不招而自来。天意会自动行使自己的职责,值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随时降临。
经文:繟然而善谋。繟是一根绳子松松的样子。天意好像在每一个世人的身上栓了一根松松的绳子,好像卫星定位,任何罪人都不可能逃脱,逃无所逃。亚当斯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an unvisible hand)在调节貌似无序的市场经济,老子用个繟表达天意是只看不见的手。
一个繟字,可见整部《道德经》用字之妙,后人称“一字师”,老子就是“一字师”。整部《道德经》,繟字是第一妙,在文字水平上,后人是望尘莫及了,就是第一文学大师庄子也不敢望其项背。
如果评中国古典那个字用得最妙,繟无疑是独占鳌头。更可见王弼本保留最多的古典经文,最精妙的字都保留在其中。上文的狎字亦是妙品。
第五段经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景龙碑:疏而不漏】
这是第三个惊天雷,而且是天杀之雷。世人作恶,以为没有人看见,或者掌握威权,下民奈何不得。上天既然生之,上天会教训之,对于伤天害理的恶人,上天早已布下天网,到时候会收网,像渔民捕鱼收网一样,一个也逃不掉惩罚。
繟原来不仅是一根看不见的绳子,而且是一张有由无数更看不见的绳子组成的天网。恶人可以逃脱地上的惩罚,但绝不能逃脱天网。
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让无数恶人从噩梦中惊醒,那些以为逃脱人间惩罚的恶人发现了老子这张天网,知道自己恶贯满盈,收网的时间近了。佛教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正义必将伸长,天意必还公道。这就是天威。
第60章以前,《道德经》宣说了道的至高无上,宣说了宇宙的有序性,三十八章宣说了上德普泽大地,现在宣说天威,必将还人间一个正义和公道,必将还人间一个秩序。道的法则的确立,就是说人间的秩序近了。
如果没有道的法则,人间就是地狱,秩序只是幻想。道代表的是宇宙的秩序和人间的秩序。天威在上,必将为道的法则的流行保驾护航。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道德经》快要结束了,天网终于要降下了。
老子继承了华人远古的文化信仰,来为道保驾护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四大不可或缺。天大就是天威,天威的背后是一张看不见的天网。繟与天网恢恢都么一致!
经文争议。繟字成为注释家争议的焦点。
河上公本:繟,宽也。亦作墠。严遵本:坦然而善谋。帛书甲本:弹然而善谋。乙本:单然后善谋。繟字演变为坦、弹、单、墠,但只有繟是本字,但注释家不知老子真意,就认为坦是本字。
高明说:“繟,缓也。意可通,但与后文恢恢不相应。”(《帛书老子校注》第186页)岂不知只有繟字才是本字。
散文诗译文:
修行者啊!
我现在宣说远古证悟者的天罚教法。
世人敢于冒犯天威,
则天威必击杀他。
世人不敢冒犯天威,
天威必让他存活。
胆大包天者自称为勇敢,
实际是以卵击石,
人的胆大包天是卵,
天威如石。
在天威面前,冒犯者是自杀者,
不敢冒犯者是爱惜生命者。
世人想获利却反而受害,
世人的浅知浅识岂能测知天意?
敬畏天意是世人唯一的出路,
不要妄测天意吧!
所以圣人对天意敬畏有加,
不敢有丝毫轻忽。
圣人不敢生起冒犯天威的念头,
每天戒惧惊醒。
天之道神奇无比,
不与世人争而必定战胜世人,
一言不说却已经宣说正理,
世人躲避却无法躲避,
当作恶多端的你以为逃脱惩罚时,
天威的霹雳已经降临,
你们无处可逃,
因为上天在每一个罪人的背后,
紧紧的栓了一根绳子,
好像卫星定位,
无数根绳子组成一张天网,
罪人啊你别想逃脱。
这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远古证悟者宣说了天罚的奥义,
罪人不要挑战天威,
你们把挑战天威称为勇敢,
实际上是自投罗网。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