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四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经文阐述柔性的巨大力量。上章以柔性贯穿全章,无是至柔无形胜有形,有形是子,无形是母。无形生有形,无生有,道理相同。万物虽然有形,其母是无形,故万物虽显形具有刚强之性,有道者知其本性依然是柔性,世人眼中的万物与圣人眼中的万物完全不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翠),其死也枯槁”(76章),人活着时是柔软的,婴儿是最柔的,但人死亡时变得僵硬了。

草木生时是柔翠的,但死亡时是枯槁的,枯槁就是失去柔性。柔是万物生的本性,刚强是万物死的原因。因此守柔是老子的根本教义,无为就是守柔,柔性就是道性。不争、无私、善利、无知、无欲、无为、守柔,这是道性的展示。

守柔是上章的全部思想,是有生于无的必然显现。无的世界中,以气本论来说,元气、阴阳二气、和气都具有柔的特性。如果问柔性从那里来?柔性从气中来。气从何来?气从无来,无从何来,无从道来。天下至柔是什么?

在有形世界,天下至柔是水、婴儿。气可以归为有形世界,但又可以归为无形世界。和气清气浊气显形时归于有形世界,不显形时归于无形世界。但气本质上是归为无形世界的,因为气是至柔的,显形是极为短暂的。在无形世界,无是至柔的。无能不至柔吗?

第四十三章

第一段: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二段:

无有入无间。

第三段: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第四段: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王弼注:“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经。”气可以穿过任何地方,水可渗透到任何缝隙中。河上公注:“至柔者,水也。至坚,金石。水能贯坚入刚。”至柔的是水,至坚的是金属石头。水能够贯穿石缝,滴水能够穿石。一次在一个古老的洞穴中旅游,发现地下的石头有一个大洞,原来上面有滴水,千年的滴水,无坚不摧。滴水穿石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最好例证。驰骋就是将军如入无人之境,神勇无比。水虽是至柔,但如神勇无比的将军,在百万军中自由驰骋,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三国志》中关云长斩颜良文丑,其酒尚温。

“弱者道之用”。弱是柔的姐妹,弱是悄无声息,但无处不在,无时不运。所以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柔弱”是真正的强,能够征服天下至坚的金石抽刀断水水更流是柔性力量的又一展现,世人只知刚强之有益,不知刚强之脆弱。刀锋易折,所以老子说“挫其锐”,(4章)又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9章)

第二段经文:

无有入无间。

河上公注:“无有,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群生也。无有是道的特征,无有也就是“弱者”,所以老子说“弱者道之用”。用肉眼看,道是无有,是弱者。庄子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神乎其技,以利刃游于牛的骨骼间隙中。庖丁说:“彼节者有间,而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养生主)“游刃有余”的故事就是出于这里。庖丁是“无厚入有间”,老子说道是“无有入无间”,二相比较,道更胜一筹。庖丁是个有道者,他宰牛时“未尝见全牛”,眼中连牛的影子都没有,只看见牛骨骼的间隙。“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心中有骨骼扫描图,完全凭意念力在骨骼间隙之间穿行。

无的纯度。无有入无间是圣人对宇宙万物的观照任何万物的形都是虚假的,因为都是气所化,万物只是显形而已。无有之道能够贯穿任何的看似有形有质碍的坚硬物质,如入虚空。庖丁以无厚的刀刃穿行于有间的骨骼之间,感觉还“恢恢然有余”,宽敞的很。无间与骨骼的有间完全不同,无厚的刀刃也无法穿过。按照严遵的解读,无有四个等级。无,无之无,无无之无,无无无之无。无是三,对应和气;无之无是二,对应阴阳二气;无无之无是一,对应是元气。无无无之无是道,对应的是虚之虚,是自然,或者说离言绝待,没有对应者。

无的世界不是单层次的,而是多层次的。其他注释家没有如此详细分析,只有严遵做到了。如果把无形和有形的语义和肉眼观察结合起来,就知道无形和有形之间的鸿沟只是对于肉眼的辨识度而言的,根本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存在。凡夫肉眼中有有形和无形之分,甚至把有形称为存在,把无形称为不存在,抬高有形而贬斥无形。

凡夫似乎振振有词,很有道理。但凡夫永远无法解释有形从那里来,面对有形世界一脸茫然,任凭命运的摆布,痛苦不堪。理解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关系,认识二个世界之间的鸿沟是凡夫的肉眼辨识度,并不是“客观存在”有一条鸿沟,就理解宇宙的全一,那个最完整最真实的宇宙。

有与无的关系是有形与无形关系的升级,进一步概念分离。有本来已经不属于有形世界,而是无形世界的一部分。这很重要。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是无与万物之间的一个转化环节。在四句偈中,有是三,一只脚在无形世界,另一只脚在有形世界。

有不是凡夫心中的眼见之物,而是从万物中分离出的一个属于无形世界的概念。世人以为“有”很可靠,可以坦然接受,实际上“有”并不“可靠”。“有”不具有形和质碍。按老子的术语,万物是子,有是母,所以说“万物生于有”。有具有无形世界的特征,“无有”更具有无形世界的特征。这样分析,就知道“无有入无间”的含义。

初看起来,经文应该是“无有入有间”才符合齐物论思维习惯。有间的是显形的万物,而不是无形的有。无有的无是更高等级的无,是无之无,当然是“无有入无间”,而不是无有入有间。普通光线无法穿过有形物,但X光线很容易就穿越有形物。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早就在老子的法眼之中。任何障碍都是显形,不是实有,因此任何障碍都是可以穿越的。

有个崂山道士的故事广为流传。崂山道士道行很高,能够穿墙而过。因为修无我之法获得成就,能够穿越有形的墙。有个小偷知道穿墙的工夫太有用了,于是向崂山道士学习这门工夫。崂山道士向小偷传授了入墙的工夫,但告诉他,一旦邪念生起,工夫就尽废。小偷心存侥幸,回家试了几次,果然能够入墙而过。但当他出门行偷时,突然失去了穿墙的工夫,头上碰出一个大包。

人只要有肉身这个形就不可能穿墙而过,但人的意念是可以穿越任何障碍的。艺术家就是因为这种穿越的意念而成为艺术家,所以“无有入无间”成为艺术家的第一金科玉律。万物都是显形,不是定型,不是固化。圣人心中之万物都是无质碍的,都可以“无有入无间”。世人的心流被万物的定型、固化所障碍,处处是“此路不通”,世人的焦虑是因为无路可走,实际上是看不到万物之母的玄同。

老子此处说“入”,与“同”和“通”(庄子)都是相关联的。同则能通,通则能入。气本论和齐物论都是趣向于同一个体系,万物显形,万物之母是无形,所以万物不能“入”,是因为万物不能“通”,万物不能“通”是因为万物不能“同”,万物不能“同”是不知万物本来“玄同”,最后根源是对道的无知。对于有道者,知道万物玄同的妙理,万物无处不玄,无处不同,无处不通,无处不入。以无有之妙心入无间之妙物,故无有入无间。

第三段经文: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河上公注:“吾见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成,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于人也。”宇宙万物都在自生自化,从来不是人的有为之心创造出来的。古希腊哲学家十分重视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什么?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

人显然具有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写了《论自由意志》,西方哲学家几乎都关注人的自由意志。尼采认为“意志是宇宙的本质”,叔本华甚至认为“意志决定一切”。意志是有为的还是无为的?无为的意志才是最宝贵的,有为的意志极其可怕,希特勒的意志是有为的意志的代表。

老子说“无为之有益”,对于人来说,就是无为的意志之有益,而不是有为的意志之有益。把人的自由意志区分为无为的意志和有为的意志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无为的意志才是自由的,有为的意志是不自由的。只有恢复无为的意志,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意志。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是无为的伟大成果,向无为学习,才能具有最伟大的创造力。

王弼注:“虚无柔弱,无所不通。无有不可穷,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无为之有益也’。”利剑可以把凶猛的兕虎劈为两段,使其丧命,但无法把至柔的水劈为两段,水的柔性力量可以从中看出来。从修行工夫上讲,“无有入无间”是妙觉菩萨。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教理,“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整部《道德经》,无为一直是贯穿的一条主线。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自古以来研究无为的文化精英层出不穷,无为的妙理和妙用吸引了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和道家的修行者。马云是深懂无为之道的伟大企业家。如果思想家真正能够对老子伟大的无为思想深入探究,必能解开生命之谜。

无为与有为对,世人有为,圣人无为。世人担心无为而使宇宙万物会分崩离析,老子说“多虑了”,因为“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因为无为,这个世界将持续存在下去。如果人的有为大行其道,恰恰是世界生机毁灭的根源。宇宙的真相到底如何?瞪大肉眼使劲观察?不是,而是放弃观察,或者说“以无观察者相”观察。世人用肉眼在观察,以为看到真相。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告诉人们,测量会扰动被测量物,因此测量数据不可靠。

无观察相观察,无念相观察,这是凡夫做不到的,但只有无观察相观察才能够观察到宇宙万物的真相,这就是无为的观察。世人的观察是有为的观察,不是无为的观察。深山里没有人,花还开吗?王阳明答:“同归于寂”。世人眼中的百花是有为观察,同归于寂是无为观察。同归于寂之百花才是真百花,比世人眼中的百花要艳丽无数倍。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世人眼中的百花是美,圣人眼中同归于寂的百花是大美,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让鱼遨游的不是鱼,而是无为;让鸟飞翔的不是鸟,而是无为。让人思考的不是人,而是无为。人的第一念从哪里来的?人为什么会问“我是谁?”,是无为。人的第二念就违反无为的法则了第一念是无为,第二念就是违背了第一念。放弃第二念,回归第一念,这就是无为之有益。第一念是母,第二念是子,知子守母,这是“第一义谛”。

世人总是相信有为的力量,不相信无为的力量。因为世人只能看到有形,不能看到无形。世人如果读懂四句偈,从万物返回三,从三返回二,从二返回一,从一返回道,就对无为的力量坚信不疑了。看看我们这个身体,每一个细胞都是无为的,五脏六腑都是无为的,我们的第一念都是无为的。母亲爱孩子,不是第二念,而是第一念。

父亲爱孩子是第一念还是第二念?儒家文化下,父亲爱孩子是第一念,失去了儒家文化,父亲爱孩子可能就是第二念了。世人失去了第一念,第二念就开始占据“灵府”,控制身心,这是可悲的第一念是无为的,因此也是无选择的,第二念是有选择的,因此是有“机心”的。

灌园丈人说“机心存与胸中,则纯白不备”。老子宣说“无为之有益”,只有无为的力量能够“无有入无间”。无有是无为的,有为就不是无有,而是现有,现有就是万物了,万物就固化了。“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齐物论),成就了万物也就是毁灭了万物,固化就是毁灭。

第四段经文: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释德清注:“不善教人者,以其有言也。”《道德经》是不言之教。孔子想见温伯雪子很久了,但见到后一句话没说就离开了。弟子感到很奇怪,孔子回答说“君子目击而道存。”有道者相见不必拉家常,说一大堆话,而是对一下眼神就可以了。

弟子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孔子就引用“白鶂风情”,说“白鶂目不运而风化”,白鶂这种鸟,雌雄之间只要对一下眼神,眼珠都不必动就懂对方的“风情”了。所以孔子说我很久不懂人间的风情了,所以世人不理解我。

有言之教不如“不言之教”能够深入人心。柔性的力量能够感化人,刚强的力量是强迫。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要让世人心悦诚服,不可能以力服人,而是以理服人。理是柔性的力量,理是道的表现,道理一词逐渐流行,也是柔性力量的胜利。

宋儒称为道学,也称为理学,这混淆了老子的道学。庄子说:“有人籁,有地籁,有天籁”,天籁才是真正的“不言之教”。家教中,言传不如身教,身教就是“不言之教”。这是现代儿童教育学的共识,社会的进步依赖教育的进步,教育的进步依赖言传和身教,但更依赖身教。教育的失败,就是把自己不信的东西教给孩子。

伟大的禅师能够读懂弟子隐蔽的心流。禅师不仅重视身教,而且重视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的心流清净如水,如果冒出一个恶念,即使没有表现出来,那也已经是滔天大罪,因为恶念已经伤害弟子了,自己的心流已经被污染。心念更是“不言之教”。

善的心念念念相续,不杂一丝恶念,这是伟大修行者的真功夫,是最好的“不言之教”。只有无为的心念才会善念相继,没有恶念。因为无为是无念的,无念当然没有恶念,无念已经超越人间的善恶。慧能禅师把“无念”当做禅宗的秘诀。老子深入玄同大定,深知心流所向,所以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是伟大的教育学。

散文诗译文:

修行者啊!

我现在宣说远古证悟者的无为教法。

你们看到滴水穿石的奇迹,

这是在宣说至柔胜至坚的教法。

水是天下的至柔,

至坚的钢刀却无法砍断至柔的水。

天下至柔的水,

可以摧毁至坚的金石,

如同勇猛的将军驰骋在百万军中,

如入无人之境。

法界中至柔的是“无有”,

它能够穿过没有间隙的空间。

我从此知道无为功效最大,

“不言之教,无为功效”,

天下没有超过二者的。

修行者啊,

学习不言之教和无为教法吧,

它们能够成就一切。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0)

相关推荐

  • "大炁” !!!

    高  "大  炁" 炁与气同音但意不同. 炁乃先天之气, 气为后天之气 . 炁乃无形之气, 气为有形之气. 先天胜于后天, 无形大于有形. 秉阴阳之纯精, 含五形之秀炁, 此乃心主 ...

  • 道家“内外阴阳”与中医

    河图由十组点数构成,对于这十组点数的阴阳分法,认为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奇偶或天地分法,具体为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另外一种就是生成之数分法,具体为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 ...

  •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怎么可能写出玄乎又玄的<道德经>,只因为<道德经>在流传过程中变得杂乱无章所以玄乎又玄,走进"360个人读书馆"馆友"百岁无疾的秘 ...

  • 《道德经》第十三章精解及译文(上)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第13章精解及译文 ...

  • 《道德经》二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与"曲则全 ...

  • 《道德经》四十七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老子的思想总是让世人头疼 ...

  • 《道德经》五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假修道士章) 第70章 ...

  • 《道德经》七十三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这是老子的申命篇之二.此 ...

  • 《道德经》第二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在<道德经> ...

  • 《道德经》第九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第九章及译文 上章 ...

  • 《道德经》十七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第17章精解及译文 ...

  • 《道德经》三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是"神变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