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我忧书

传统意义上的书有三要素,即文字、纸张和印刷术,三者缺一不可。其前后演变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无文字时,远古先民靠语言交流,口耳相传或结绳记事。二是文字出现后,人们把字刻在山崖、石头、甲骨上,铸到铜器上,或写到树叶、兽皮、帛巾、竹木薄片上等。上述虽有文字且有载体,但仍不可以书名之,仅初具书之雏形而已。三是直至东汉纸出现以后,始有手抄书即写本纸书。那时,书不论册而称“卷”,短者二三尺,长不过两三丈,每五卷或十卷包裹在一起叫一“帙”。到唐代发明并使用雕版印刷后,印刷本纸书才正式问世。宋初是写本纸书向印刷本纸书转化的时代,毕昇创造的活字印刷术,终于将我国印刷业推向全新阶段。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谷腾堡的铅字印刷术早400多年。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均为中国四大发明,都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读书使人有技能、有文化、有学问、有修养、有品位,聪颖睿智。读书与不读书有天壤之别。书籍是知识的播种机,是心灵的雕塑师,是励志的磨刀石,是步入成功的阶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更离不开书籍,古今中外有关书籍的话语、故事很多。世人都说“战争与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我以为“书籍与读书”“母亲与母爱”亦当列入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可是书籍如今命运不济,运交华盖。随着电视、电脑的迅速普及和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人们大多不喜读书看报。欲知天下大事身边新闻,打开电视、电脑可视可听可乐,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电视剧也大半由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或新作改编,看电视剧轻松愉快,何必伏案苦读耗时劳神?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不再耐烦一页一页翻书,而喜于轻点鼠标,阅读习惯在悄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一日少于一日。有统计表明,如今的白领一年以上不进图书馆,二至三成不购书。书籍陷身厄境怎不令人忧心忡忡。

如今,新华书店售书区域冷清几近萧条,营业面积日趋萎缩,故不得不“割让”外租捞钱,堤内损失堤外补。据说,一般文学新著在三线城市仅初订两三册供试销,不敢贸然订货。全场8折、9折优惠仍不能招徕读者。若无中小学课本发行作为支撑,新华书店的日子怕是更艰难。民营书店形势更惨,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调查,过去10年有近五成民营书店纷纷倒闭。新一轮传统书店的倒闭潮正以一种令人沮丧的速度在全球蔓延。国外一些驰名全球的书店在互联网和数字化革命巨浪的冲击面前,也难逃倒闭之灾。落花流水春去也,奈何?

古旧市场上另呈一番景象。被淘汰被处理的旧书,正大包小捆甚至一车一车涌向旧书市场。全国各地不少企事业单位包括部队甚至高校的图书馆都在瘦身减肥中,有的竟取消了图书馆。于是,多余的、不多余的书刊报纸统统被抛了出来。抢手货是“文革”时期的出版物,买主多是认钱而不读书的古董商。也许不久之后这些山积的旧书就将沦为“破烂”而被送进化浆池……

二三十年前中国人喜欢把电冰箱放到客厅里,不重实用意在显摆;屋里显眼处往往还有一个书架,尽管架上落满灰尘。如今书架不翼而飞,腾出的地方被电脑、健身器占领了。不通过铅字排印而生产的知识载体,如缩微品、磁带和磁盘等激光全息存贮技术产品占据空间小、存贮密度高、寿命长、成本低、传播速度快,且便于检索、携带和保存,100万字的巨著可微缩到一张光盘上,100万册的中型图书馆全部馆藏可以装进一只手提包。近日获悉,已风行全球200余年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日后也将不再出版纸质印刷本而改为电子读物。故有专家预言,光盘终将完全取代纸印图书。

杞人忧天的典故中,杞国有人终日“忧天地崩坠”而提心吊胆,自己吓自己,可笑!天不会塌,地也不会陷,可传统书籍有朝一日会消亡——人类将进入无纸化时代。说实话,我不愿此事在我有生之年成为事实,理智上我尚能顺潮流识大体,可感情上扭转不过来。不知哪日上帝召唤我,且非要我做点儿交代,我想了想有句话必说不可:“孙子的孙子不得毁我藏书。”

如今是电子时代,一个声色的时代,已不再是印刷时代。为传统书籍唱唱挽歌以抚慰感情,尚可,若非要为传统书籍之消亡而披麻戴孝充当遗老遗少,则大可不必。历史之前行、科技之发达昌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亦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住、制止不了的。(张名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