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编教科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教学建议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属于分析概括能力,在它的训练形成过程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形成。2011版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就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目标要求。
一、统编教科书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安排
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训练,统编教科书编写相比人教版教科书有不少的变化。统编教科书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有计划地安排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教给学生简单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导语就提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在这个单元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在第七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关注人物和事件,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并在该单元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思考练习题设计了:“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
最后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以对话的形式,对把握文章的方法作了初步地归纳总结:1.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清事情的因过果也能帮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有的文章不止写一件事,可以先概括每一件事,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比如,本单元课文《小英雄雨来》课后思考练习题:“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主要内容。”并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上再一次强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只要把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可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明确提出“阅读时注意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这个单元三篇课文,除一篇为文言文,其余两篇均为说明性文章。),旨在加强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培养学生把握说明性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到了五年级下册继续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以便最终能形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如课文《草船借箭》课后思考练习题“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景阳冈》课后思考练习题“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PPT):喝酒—( )—( )—( )”。
最后,到了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交流平台”,对小学阶段学习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意义和方法作了最后的归纳总结:1.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文章的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句对了解主要内容也有帮助;3.可以通过理清事情的因过果来把握主要内容;4.一般来讲,了解了文章每个部分主要讲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 就能把握主要内容;5.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要灵活运用。这也预示着六年级下册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终极教学目标,即形成独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统编教科书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学习训练安排,纵向线索清楚,由易到难,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稳步促进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二、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培养教学的建议
(一)准确把握统编教科书提出的“主要内容”的定义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通过对几个“交流平台”内容的归纳小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有的题目只是提示主要内容;2.关键句也只是帮助了解主要内容;3.通过理清事情的因过果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理清需要划分部分,概括各部分的主要意思;4.一般来讲,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了解了文章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5.文章的主要内容指的是各部分意思连起来的那段话。6.“提示”“帮助”不是指方法,所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只有一个。
(二)“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是2011版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目标,这一课标目标,体现在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导读“阅读时注意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把握说明性文章内容要点,既可以用完整的句子表述,也可以用短语表示只要是能准确概括出要点便可。
(三)不能只要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结果,更要让学生亲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涉及到理解词句能力、理解句段能力、概括能力的培养习得,涉及到思维的训练和思维力的培养,涉及到把话连通顺连贯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习得。因此,进行“把握主要内容”的教学,不能只要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结果,更要让学生亲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从释题开始,然后粗知文章大意,再到了解课文内容划分各个部分,接着理解各部分内容概括各部分主要意思,最后把各部分主要意思连起来成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通过这样一个阅读理解,概括串联,交流汇报,说理争辩的过程,学生才能得到理解词句能力、理解句段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才能得到思维的训练和思维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学阅读”和“学表达”的目的。
(四)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取代“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经历两大过程:一是读懂写了什么,即读懂课文内容;一是了解为什么这样写(或怎样写)。如上述的第三点建议那样,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既看作是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又可以看作是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那么,学生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阅读实践就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释题后,首先是“粗知大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接着读懂各个自然段的意思,把表达同一内容的自然段合并为一个部分,把课文划分成几个部分;分部分理解课文内容,概括出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最后将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回到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由此可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能很好地达成“读懂写了什么”,完全可以取代繁琐无效的课文内容分析式教学。而且,通过“把握主要内容”的学习,学生能习得提取文字信息能力、理解词句能力、理解句段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思维得到训练,思维力得到培养。这是“内容分析式”教学无法企及的。
(五)遵循“前有铺垫学习,后有巩固提高”的语文学习规律,从第一学段开式,分阶段一步一个脚印,按照“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序列进行学习训练,逐步养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运用教学任务分析法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能力序列:
通过这个能力序列,我们可以了解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在各学段、年级的学习训练内容和目标水平标准;也可知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必须从第一学段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每一阶段都应落实达成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最终才能达成终结性教学目标——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六)如上所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包含有梳理课文条理和概括自然段意思和各部分主要意思的能力。由于梳理条理和概括能力养成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或目标水平,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水平标准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教学。具体目标和策略见下表:
(七)为利于教学、交流和检测,建议对以下几个教学概念一定的范围内统一内涵、教学用语和目标评价水平标准:
1.“把握主要内容”与“粗知文章大意”和“整体把握”。“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指的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环节,它的目标指向是“粗知文章大意”。“把握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指的是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的一段话;“粗知文章内容”指的是用一两句简单的话高度概括的全文内容,如课文《普罗米修斯》,讲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故事,或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被宙斯惩罚的故事。
2.“把握主要内容”和“把握内容要点”。“把握内容要点”是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对说明性文章学习提出的一个教学目标;“把握主要内容”是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对文章学习的一个教学目标,而这个“文章”应含叙事性作品和说明性文章。因此,叙事性作品和说明性文章都可以用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来把握主要内容;但说明性文章在概括各部分的主要意思时,可以用完整的句子表达,也可以用短语表达。
3.“把握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和简要复述的“主要内容”。简要复述的“主要内容”指的是表达时的重点内容,其相对的概念是“次要内容”,所以也可称为“重点内容”。如课文《西门豹治邺》,“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主要内容,“调查民情”是次要内容。“把握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则没有相对的概念。
4.“把握主要内容”和“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把握主要内容”是从阅读角度提出的教学目标,“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是从表达角度提出的教学目标;两者在文章内容这个方面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概括、简略的程度略有不同,“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可宽松些,尤其是作品的主要内容(这个“主要内容”对应的是“次要内容”;在写作上则称为“重点内容”。)的复述。
5.“把握主要内容”和“了解事件梗概”。两者都是从阅读角度提出的目标要求,且在在文章内容这个方面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概括、简略的程度略有不同,“了解事件梗概”可宽松些,尤其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主要内容”对应的是“次要内容”;在写作上则称为“重点内容”。)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