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重点条文,中医者必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伤寒发汗已,身目发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名词解释
1.《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2.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证,产生原因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
3.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4.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5.两感:是指表里两经同时受病,也是合病的一种
6.行其经尽:指邪在太阳经之势已衰,未传他经。
7.欲作再经:指欲发生传经之变。
8.风家:感受风邪的患者,此处指患太阳病的人。
9.不了了:指病未彻底痊愈,身体尚有轻微不适。
10.如疟状:指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无定时,似疟非疟。
11.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厕所之古名,此处作动词用。欲,同尚字。自可,如常之意。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12.脉微缓:微乃稍微,略微之意。脉微缓,指脉不浮紧,而稍偏和缓。
13.阴阳俱虚:此处阴阳,指表里而言。阴阳俱虚,即表里皆虚。
14.热色:即发热时的红色。
15.虚烦:虚,是与有形之实邪相对而言;烦,心烦。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16.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7.少气:即气少不足以息。
18.胸中窒:窒,塞也。即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9.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20.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肠燥津伤,以致便秘。
21.不更衣:即不大便之婉辞。成无已云:“古人登厕必更衣,不更衣者,通为不大便。”
22.汗出谶(读:机)澉然:载,水外流;形容汗出连绵不断。
23.胃中:胃泛指胃肠,此处当指肠中。
24.燥屎:肠中异常干硬的粪块。
25.宿食:停积于胃肠内未尽消化的食物。
26.喘冒:气喘且头目昏眩。
27.阳微结:因热结于里而大便秘结,叫作“阳结”,热结的程度轻,叫作“阳微结”。
28.纯阴结:因脾肾阳虚,阴寒凝结,温运无力所致的大便秘结,叫作“阴结”。没有兼夹证的阴结,叫作“纯阴结”。
29.手足自温:手足温温发热。
30.系在太阴:系,联系之意,即病属太阴。
31.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32.腐秽:指肠中腐败秽浊之物。
33.下厥上竭: 因阳气虚于下而致厥逆, 故称下厥:因阴血自口鼻目等 上窍出而耗竭,故称上竭
34.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35.索饼:饼,可作为面食的通称。索饼,即条索状的面食。
36.暴热:指发热突然出现。
37.脉:此处作诊察解。
38.旦日:明天。白饮:米汤。清血:大便下血。麻沸汤:沸水。
39.彻其热:彻,除也。即除其热。
40.灸厥阴:指灸厥阴经穴位。有注家主张灸厥阴经的行间、章门穴。
41.有阴无阳:下利为阴邪甚,汗出不止为阳外亡,故称有阴无阳。
42.少阴负趺阳:少阴即太溪脉,跌阳即冲阳脉。少阴负跌阳,即太溪脉小于跌阳脉。
小促其间: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
脉阴阳俱紧:寸关尺三部脉皆见浮紧象
筋惕肉閥:体表筋肉不自主的跳动
清便自调:大小便正常。不更衣:不解大便。面合色赤:面色通红
口不仁:口舌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小便色白:小便量多色淡,即小便清长
心中懊儂:心中烦热,闷乱不宁之状
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1.桂枝汤
组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方义:桂芍相配,姜枣相得,顾及表里阴阳,和调卫气营血,炙甘草配桂姜辛甘化阳以助卫气,伍芍枣酸甘化阴以滋营阴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
2.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麻黄,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桂枝
方义:一升阳发表,解肌祛风,助桂枝汤发表解肌;二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三生津液,起阴气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生津舒经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3.麻黄汤证
组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方义:麻黄微苦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辛甘温,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炙甘草甘微温,调和诸药,缓麻黄之性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
4.大青龙汤
组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方义: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以开祛邪之路;加石膏辛寒,以清郁闭之热,使郁热除烦躁止;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病机:风寒外束,兼阳郁内热
主症:恶寒发热身痛或重,无汗,烦躁,脉浮紧或浮缓
5.小青龙汤
组方: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方义:麻黄发汗平喘利水,芍药桂枝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去痰,炙甘草调和诸药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症状
1.发黄证:
湿热发黄: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寒湿发黄
被火发黄
2.结胸证:
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证
3.少阳病
病理特点: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脾胃失和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药:小柴胡汤
组方: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1)列举汗法发汗的三个具体要求。
①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②温覆令一时许
③汗出病解即止,不可过汗,以伤正
(2)列举《伤寒论》中可用于喘证的五个主要方剂。
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列举《伤寒论》中常见的寒热并用的方剂。
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栀子干姜汤
(4)列举《伤寒论》中采用去滓重煎方法的七个方剂。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白虎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
(5)对比干姜附子汤和四逆汤,列举甘缓药物配入方剂的常见作用。
①使整个方剂的作用和缓
②使全方的药效持续时间延长
③使全方药物出现效应的时间后延
④保护正气的作用
(1)邓某,男,47岁,农民。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裏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机、治法、选方、用药。
方证名:大青龙汤证
病机:患者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外感风寒之邪,闭郁肌表,故见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脉浮紧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选方:大青龙汤
用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
(2)陈某,女, 43岁,初诊92年4月27日。患者素体虚弱,头晕目眩,纳差,大便不实,神疲气短,近日咳喘,眼睑及四肢轻度浮肿,胸脘痞闷,不欲饮食,舌质淡,苔白,脉沉弦。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
方证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病机:患者平素体虚,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聚湿而成。
治法:健脾渗湿,温化痰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
用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3)王某,女,36岁,农民。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呜更甚,下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吐,病势急剧,转请中医治疗。现症:心下痞满欲呕吐,肠鸣漉漉,腹泻8十余行,兼腹痛,口干欲凉饮,舌边缘白苔,中部微黄膩,六脉小数,体温38.6'C。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
方证名:甘草泻心汤证
病机:患者因口渴遂饮河水,使邪气犯胃,伤及胃气,致中气虚陷,陷于心下,故见心下痞,脾胃受损,升降失常,故欲呕吐
治法: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方药:甘草泻心汤
用药:甘草、大枣、半夏、黄苓、黄连、干姜
The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