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扔掉剧本,痛快地直面人生了
“35岁以后,我们95%的个性和行为都由程序化的思维和无意识的习惯所组成,只有5%的人还在挣扎着想,我要变得自由、我要变得不一样,但是却无能为力。”
这是YouTube上一段热门视频的观点。
回顾一下自己的日常,不出意外的话,我们每天同一时间起床,吃同一种早餐,走同一个路线去上班,做同样的事,见同样的人。日常行为循环的冗余,操控着我们的自由意志,当我们想做出改变时,却发现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潜意识的程序。
循环的不仅是行为,还有想法和情绪。
如果当你早上起来,回忆起了昨天的情绪和想法,那么很大程度上你会创造和昨天一样的今天。似乎无形中总有一个剧本引领着我们做出同样的选择,走上注定的道路。
... ...
难道人生真的有剧本吗?
从某种角度讲,确实有。
每个人都有专属的人生脚本
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就是导演
大多数人将70%以上的人生用在努力生存上,这样的生活让我们时刻充满压力,于是我们根据过去的经验预想未来的结果(通常是最坏结果),让自己长时间处于一种危机状态中。
危机状态下,人会下意识调用应急机制,而这套机制通常是让我们感到熟悉的思维和情绪。于是,同样的想法引领你重复同样的行为,创造同样的经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确认自己的状态,加强这种认识。哪怕有一天我们想要放弃这种情绪,也很难办到,因为它已经被设置成了default值。
就像《人间游戏》书中指出的:“我们每天都在上演人生的戏剧,气氛被环境所设定,结局由自己所暗示,殊不知我们自己既是演员也是导演。”
挑剔的父母 V.S. 悲伤的儿童
在人生的剧本中,我们经常扮演的有两种角色:挑剔的父母,或悲伤的儿童。
当我们说一个人处于「挑剔的父母」状态,意思是他成了自己父母负面行为的翻版。这种人通常比较自恋、有优越感,常常占据权力的制高点,习惯对别人评头论足。他们常常感到愤怒,因为别人做的事很少让他们满意。
长期处于挑剔父母状态的人,会给周围的人造成压力,自己也过度严肃拘谨。比如契科夫小说《套中人》的主角别里科夫,在他眼中,规矩大于一切,说话办事都小心翼翼,不敢逾矩。这种人可能很少出错,却活得辛苦又无趣。
而另一个极端,就是「悲伤的儿童」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的人通常是低自尊的,习惯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他们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生气,会想方设法讨好对方。
在英国心理咨询启蒙书《蛤蟆先生去见心理医生》中,主角蛤蟆先生是朋友圈中的开心果,他从不发火,即使被朋友冒犯伤害,也很快用笑话掩饰过去。
你身边可能也有这样的人,ta喜欢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内心敏感而自卑,希望身边人都能关心照顾ta。蛤蟆先生就是典型的悲伤儿童状态。
如果说「挑剔的父母」一直在批评和惩罚别人,那么「悲伤的儿童」就是始终在自我批评、自我惩罚。
人生坐标的四个象限
决定着你的生活走向
当你选定了角色,就会上演属于这个角色的剧本。
人际沟通分析学(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认为,每个人面对工作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习惯用特定的态度和观点进行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会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
这个底层架构,就是决定你的行为以及生活走向的角色脚本。
如果按照一个人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不同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得到四种基础脚本:
「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不好」和「我好,你也好」。
多数人位于前两个象限中,第一种是「我不好,你好」:
对应悲伤的儿童状态。这样的人最常说的话是“我真是太可怜了”、“每个人都在找我的茬,大家对我太苛刻了”。
他们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自己的不幸事件;甚至有时会故意惹上麻烦,就想看看别人能容忍他们到什么程度。
这一类人的潜台词是:我是受害者,不论我做什么,你都应该要爱我。
第二种是「我好,你不好」:
对应挑剔的父母状态。在工作场合中比较常见,比如下属犯错,上司一顿训斥、小题大做。
位于这个坐标的人喜欢玩一种叫NIGYYSOB(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的游戏,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来证实你能力差、不值得信任。
他们最爱说的话是:“你怎么敢这么做?”或 “为什么你总让我失望?”
一旦我们在早期选中了(可能是无意识的)某种脚本,我们就会在随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践行,并由此构建出一个符合脚本的世界,反复确认和支持我们最初的信念。
简单地说,你只能看见你想看见的,你只相信你一直以来相信的,别无其他。
习惯拿着剧本过生活
本质是对情绪的抗拒
好在人生坐标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随时调整。只要你愿意下定决心,就能改写你的人生剧本。
回忆一下,你上一次跟同事或家人沟通时,处于怎样的一种自我状态,是畏缩的儿童状态,还是充满优越感的家长状态?你是否曾经尝试过改变这种状态?
我们习惯性地按剧本生活,实际上是对自己情绪的抗拒。因为剧本让我们感到熟悉,即使不堪,也让人心安。
一份来自美国反家暴联盟的数据表明,85%的受害者无法彻底离开一段虐待的关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无法打破心理上的“依赖”。长期遭受家暴的人,大多处于一种弱小无助的心理状态中,想要逃离,却很难迈出踏入未知的那一步。
虽然现状很糟,但却熟悉、可以预测,于是ta们甘愿成为被情绪操控的奴隶。
如果我们能经常提醒自己人生剧本的存在,当你下一次心头一紧时,就会知道潜意识又在耍什么把戏。
我们可以选择扔掉剧本,是的,这很可怕,但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一场令人激动的即兴演出。去探索,去体验,自己的真实感受到底是什么。
当你想要发怒,往内心去探索,是否因为你已经容忍了很多委屈?还是那里有你最深的恐惧?
越往内在去了解,反而越能让自己放松;放松下来,情绪就流动了起来。你不需要程序化地执行那个剧本,你完全可以过得更加灵活,更加真实。
“ 我好,你也好 ”
做回人生的主导者
当我们处于「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象限中,是把一切责任向外归因;而当我们处于「我不好,你好」的象限中时,则是把问题都归咎于自己。
想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就要时刻察觉当下的情绪和意识,正面回应,而不是躲在剧本的背后。盲从于习惯,意味着继续压抑自我,或者更糟糕,暴力地指责他人。
“ 所谓活的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只有当我们选择「我好,你也好」的坐标时,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接纳他人。
要做出改变,你的心智必须强于外在的环境,强于你的潜意识早已被设定的底层架构。告诉身体,告诉情绪,你才是主导者。
坚定地选择「我好,你也好」的坐标,这不仅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念;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宣言,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它要靠你从行为和态度上持续地对自己、也对别人展示出来。
从此刻起就扔掉剧本吧,选择真诚和勇敢;直面生活的真诚,和主宰人生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