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五人行|沈俊峰|西瓜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西瓜
文|沈俊峰
作者年轻时在家乡留影
2009年10月。一天,我漫步在小区门前的通惠河边,傻傻地望水。这时候,电话响了,家乡亲人告诉我,奶奶94岁高龄去世了。我一时怔住,真的傻了。河水黑黑的,缓慢而无声地流淌,一如我此刻的心情。
翌日一大早,我立刻赶往乡下。
按照家乡的风俗和规矩,丧事有条不紊地进行。老人高寿,算是喜丧,大家的心里都还比较欣慰和安静。我自小随父母离开家乡,其后曾经回过几趟,有时待的时间也不短,但是记忆仍然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初。前来吊唁的人,我大多不认识。突然意识到,自己已是奔天命之人,从前庄里熟悉的老人已经悄无声息地过世,年轻一茬的人悄无声息地来到这个世界,于我是完全陌生的。同辈人中,有的去了外地谋生,站在我面前的几个,大都面目模糊,似是而非,恍如云烟。时间,不仅是一把无情的雕刻小刀,还是一个雕塑高手,可以让人在岁月的长河中,悄无声息地完全走样脱形。
沈庄,一个让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好在,气息和遗传密码并没有改变,陌生的只是外形。三言两语,那熟悉的乡音,熟悉的笑容,熟悉的淳朴,就已经将沉睡的细胞唤醒,同宗同姓的天然亲情立刻将身心笼罩。
我问到村西头的三老爷,他怎么样了?
他们告诉我:死多年了!
不觉心下凄然。那是个多么慈眉善目的老头。在沈庄,三老爷也是一个有趣的人物。他有个口头禅:可怜呀!说起什么事、什么人来,都会随口来这么一句,可怜呀,于是,乡亲们就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可怜。他结婚比较晚,老婆半路上死了,留下一个儿子。后来又找了老婆,老婆抱养了一个小妮,算是儿女双全。三老爷长得白白净净,心灵手巧,做鞋、做衣服,手艺比女人还要好。传说,刚结婚不久,媳妇做鞋,他拿过来看了看,随手就扔了,然后自己动手做。对那些会厨师手艺的人,乡人称作“居匠”,三老爷是方圆有名的居匠。周围庄子上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去。我父母那次回乡,特意去看过他,母亲说,他的眼睛似乎肿在一起,睁不开,袖头子脏得明晃晃的,发硬,像剃头匠使用多年的荡刀布。大风把他家的房子给掀了,房沿上的麦草被胡乱压着许多泥巴墩子。后来,三老爷就死了,他的老婆也死了。老一辈人都感叹,一个一辈子极讲究、极爱干净的人,死前竟然弄得那么脏!
说实话,三老爷活在我心中的理由,更多的是因为西瓜。我一直对西瓜感到神奇,咋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长啊长啊,长成了那么甜的瓜瓤呢?南宋文天祥在《咏西瓜》一诗中,有诗句“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元代王祯在《农书》中,用“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来形容吃西瓜时的感觉。这些,也是我的感觉啊!
三老爷那一年种的西瓜,一直鲜活地生动地生长在我的记忆里。随着年岁的增加,他的那些西瓜愈来愈沉,几乎让我承重不起。
那年夏天,颍州持续干旱,不见一滴雨。天,像一个烙饼的大鏊子倒扣在头顶上,让人透不过气,烤得人畜无处躲藏。狗拖着长舌头趴在树阴下,连叫的力气都没有。地晒得裂了口,庄稼蔫头耷脑,大地似乎点一根火柴就会冒烟。偶尔去赶集,见柏油马路也被晒化了,油汪汪的柏油能把行人的鞋粘掉,马车轮子撕扯路面的声音,让人听了心里像塞了一把麦芒。
人们躲着太阳不下地。不是怕热,乡下人从来都不怕热,只是,有水也不敢白天浇,怕把庄稼烫死。只等太阳落下,或是太阳还没有出来时,才忙着上河沟去抢水,一担担挑去浇地。井越打越深,水越来越少。那是我见过的最忙的一个夏季了。
每天傍晚,三老爷都会挑着两只木桶,从家里出来,去给西瓜浇水。他和老伴住在村西头的两间土坯房里。我们这些孩子格外关注他,是因为其他人家的地里都栽了姜、葱、豆角、茄子、辣椒,唯独他栽的是西瓜。
三老爷挑着一副铁箍的木桶,慢慢地走,慢慢地浇,似乎心中有着一个什么样的仪式。夜幕降临,我还能影影绰绰地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三老爷出大力、流大汗,天天伺候那些西瓜,似乎比对自己的家人还上心。西瓜慢慢长大了,三老爷就在地边搭一个瓜棚,住进去,看瓜。他将马灯挂在棚檐上,引得蛾子四下欢飞。说实话,自从三老爷在地头搭起了瓜棚,我们的心里便充满了神秘和诱惑,目光会时不时往那里瞟。一条馋虫,会时不时爬出来溜达一番。眼看着西瓜快要成熟了,三老爷几乎白天黑夜都在瓜棚,寸步不离,三顿饭都是老伴送到嘴边。
夏夜,庄上的男人多是拿一张席子,铺在大树下当床。一天深夜,我被一个巨大的哭声惊醒,吓了一跳。仔细辨别,发现那是三老爷在哭。那凄惨的哭声就出自于他的喉咙,绝望、悠长、浑浊、嘶哑,像一头老牛发出的压抑许久的声音,绵绵不断。
三老爷这是咋了?
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一个男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发出了那么巨响的、几近绝望的哀鸣,实在是惊天动地,震动了整个庄子。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一个男人会这样哭。哭声像一块碎玻璃碴子,无声地刺进了我的骨头里。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那声音还一直深深嵌埋在我的记忆里,时不时会浮现出来。那是我对生活艰辛、对人生绝望的最初的感受。想忘,忘不了。有些人和事,是忘不掉的。
清晨,我去了三老爷的瓜地。只见遍地狼藉,残红的西瓜瓤和绿莹莹的瓜皮撒了一地。三老爷把一个大筛子放在地上,然后搬起一个大西瓜,在瓜蒂处轻轻一按,便烂了一个拳头般大的洞,一倒,只听哗啦一声,西瓜瓤变成了水,猛地冲下来,筛子里只剩下黑黑的瓜籽了。哭累了的三老爷满脸阴沉,一声不吭,就那样,慢慢地收拾瓜籽。一百多天的辛苦和汗水,只换来了这些瓜籽!我的心里很难受,默默地帮着三老爷端着筛子,收拾西瓜。做着眼前的一切,他对我似乎还有点歉意的笑容,那笑容分明是告诉我,没有一个西瓜可以吃了。在我看来,那笑比哭难看多了。
庄上几乎没有秘密可言,我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有一天,三老爷去赶集,碰到公社一个干部。那干部告诉他,外地有个经验,西瓜快成熟时,在瓜蒂处打上糖精水,西瓜就会很甜。公社干部言之凿凿,三老爷信以为真。回到家后,他果真就给西瓜打上了糖精水。那些西瓜在打了糖精水以后,外表并没有什么变化,谁知道里面已经烂了呢?
三老爷成了老少爷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笑料,甚至还有人编成了顺口溜:“三老爷搞革新,种的西瓜打糖精,糖精水真正甜,一地西瓜全烂完。”后来,顺口溜变成了童谣,被孩子们传唱了很长时间。
西瓜事件对三老爷是个沉重的打击,那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光了。他要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重负!
痛惜之余,乡人曾为三老爷分析原因:如果他不轻信道听途说,如果那个公社干部不信口开河,如果有科技人员指导……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然而,三老爷毕竟只是一个没啥文化的农民,又处在那样一个落后的特殊年代,何忍责怪他太多?
自此,我对西瓜有了特殊的感觉,知道一个西瓜长成的不易。有一年,西瓜卖得太便宜了,我知道瓜贱伤农,几乎隔几天就会拿个蛇皮袋去买西瓜。来了朋友不给茶喝,只让吃西瓜。在我心里,那些西瓜就像是三老爷种的。
三老爷早已作古,他的模样我也记不清楚了,但是三老爷挑着水桶的样子,给西瓜浇水的身影,他对我的歉然一笑,那些只剩下瓜籽的西瓜,却会时常让我忆起,尤其是他在夜深人静之时惊天动地的哭声,更是锥心。不是吗?
嘉
宾
有
言
12
刘琼:
博士、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
忆旧和怀人文章,因为有岁月的加持,容易显老气。但沈俊峰的这篇《西瓜》却新颖别致。三老爷是故人,认真、讲究风范成为乡村社会的一道风景。一心向好向上的三老爷,听信谣言在西瓜里注射糖精蚀了本后,开始颓废、脏乱、衰老,最终故去,象征了资本的实用性对于传统伦理的摧毁。
这篇散文篇幅不长,用意深沉,文章的漂亮在于举重若轻,深意不直言,巧妙地寄寓在深情的叙述和描写当中。盈满眼眶的是对故人的追忆,堆积在心底的却是忧伤和感喟,看到这里,仿佛能理解鲁迅当年写《朝花夕拾》的心境了:那些都是他挚爱而痛惜的乡亲,他写他们是为了记忆,也是为了挽救。
12
郝朝帅:
文学博士、副教授、批评家
饱经岁月历练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一般就不会太煽情,有时甚至会显得过于平静。然而,这种平静并不是平淡寡味,文字背后的沧桑甚至丝丝苦涩总会穿透纸面,刺痛内心——俊峰兄的《西瓜》就是这样。
故乡故人,温情的记忆中似乎总难抹去那层心酸…而这令人不胜唏嘘的往事,今天又该如何解释,如何评价呢?一言难尽,唯有感伤。恰如昔者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末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沈俊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
作品散见于《新华文摘》《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美文》等多家报刊,入选《2016·中国年度作品·散文》、《中国民生散文选》等多种选本,出版有散文集《在时光中流浪》。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银奖。
阅读别人的故事
突围只在心里
现实
只把手伸给你
伸给你
就代表没有距离
—华静
我的人生信条
活
就要快乐的活
爱
就要纯洁的爱
写
就要发自内心的写
—李培禹
生命虽短
却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爱过
奋斗过
享受过
生命无憾
—沈俊峰
当我行走
触到灵魂的颤动
当我回首
听见花落的声音
当我写作
看到命运的恩赐
—冻凤秋
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