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猛将中唯一的文人,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他独占两计

作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之一,张飞带给人们的印象往往就是一个勇猛、可爱,还带着些许鲁莽的人。

张飞是虎臣,这个不假。但要说张飞是儒将,怕是很多人都不会相信!试问,那个“豹头环眼,燕颌虎须”的莽夫大汉,怎么可能会是儒将呢?

实际上,要将历史中真实的张飞用儒将一词来评价,其实并不为过。不但如此,张飞还是蜀汉名将中唯一的一位文人。说到这里,怕是有很多的人都会持反对意见:“常山赵子龙难道不是文人吗?他在武侯祠中可一贯都是文官形象呀!”

不错!赵子龙是文官,但却不一定就是文人。在文人的概念中,还包括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在《三国演义》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张飞的艺术形象,并且这一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但却不是他真正的历史形象。

“休休儒将度,矫矫虎臣风”,这是清初诗人方象瑛在张飞庙中留下的一句著名诗词。其意思是说,张飞除了在战场上作战勇猛之外,同时还是一位拥有着良好文化修养和学者风范的将帅之才。

作为一名身处于乱世中的蜀汉将领,张飞身上的风度与智慧成分,其实丝毫都不亚于他的猛将成分。在我国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中,仅张翼德一人就独占了两计,而这两计就足以说明,张飞并不是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只会叫喳喳、遇事鲁莽冲动的黑大汉。

关于张飞的“以逸待劳”之计我们暂且不提,单就一个“树上开花”,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据《三国演义》描述,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刘备败逃,途中还有数十万百姓相随。曹操派遣曹纯及其虎豹骑紧追刘备一天一夜,于当阳长坂追到了刘备,就在刘备军队被击溃,再次慌忙逃亡的时候,刘备便命令三弟张飞亲率仅剩的二十余骑为大家断后。

在当阳桥上,张飞面对曹军五千多人据水断桥,一声大喝,吓得曹军将士夏侯杰翻身落马,而曹操也掉头撤兵。这段故事情节可谓是异常的精彩,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却是没有记载的,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据史书记载,当时张飞奉命断后,在当阳桥后有一大片茂盛的树林,于是张飞命令身边的二十余骑兵士,将树叶绑在了马尾之上,并来回拖动树枝,树枝的沙沙作响加上尘土飞扬,便营造出一种似有大军埋伏的假象。

这时候,张飞手持长矛立于当阳桥上,对着曹军大喊:“吾乃张翼德也,尔等谁敢上前与吾决一死战!”张飞的这一举动被曹军看作是诱敌之计,而主帅曹纯唯恐林中有蜀军埋伏,于是便改变策略,率兵绕过当阳桥,直接迂回到张飞的“埋伏军”后方,想要来个反包围。

但是,要想迂回到张飞部队的后方是需要时间的。等曹纯的虎豹骑赶到张飞大后方的时候,才发现蜀军早已人去林空了。原来,趁着曹军绕道迂回之际,张飞早已截断了当阳桥,并带着二十余骑兵一溜烟儿撤了。

由此可见,除了骁勇善战、胆色过人之外,张飞还是很有智谋的。

大丈夫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语耶?——《刘巴传》

纵览汉末三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个时期的士族,特别是谋士大都有些自负,即便是诸葛亮,在出师之前,也曾让刘备三顾茅庐。而刘巴更是一再拒绝刘备的招揽,即使后来被迫投奔了刘备,也不给张飞面子,对张飞施行了一系列冷暴力。

张飞虽是武将,但却非常喜欢跟名士亲近,他也听闻过刘巴大名,所以就想要跟刘巴套近乎。哪料刘巴却把对刘备的讨厌,全部用在了张飞身上。张飞想寄宿在刘巴家,其实就是想跟刘巴来个挑灯夜谈。可刘巴对张飞却是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爱答不理。

刘巴的做法,对于张飞来说简直就是人格侮辱,这要是换做《三国演义》中的张翼德,搞不好就会分分钟结果了他的性命。但是,演义始终是演义,历史上真实的张飞为了顾全大局,却丝毫没有将不满情绪爆发出来。

因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曾评价张飞,说他有“国士之风”,张飞的风度、气量和操守,在蜀汉集团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只可惜,他的风度只是表现在尊敬文人上,而对于手下士卒,脾气暴躁的他却总是非打即骂。而这,也为他最终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