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博弈有如雨后春笋
法国印象派第一次展览是1874年。这个之前几乎没有什么逆势博弈的。库贝尔、马奈、柯罗,等等,都有跟沙龙评审委员会龃龉的时候,也略有抵抗。但是总体上他们都是在体制内顺势博弈。
印象派是明确地与沙龙展不共戴天势不两立,是坚决地造反。他们在12年里艰难地举办了8次展览,渐渐地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从品牌运作的角度看,印象派是持久地坚持了自己的品牌。期间德加曾经力主废弃印象派的品牌,仅使用第一届是他们的“独立画家”名头,而开依波特坚持用印象派。所以印象派一直在“独立画家”和“印象派”两个品牌上,内部分歧。
德加之所以力主弃用“印象派”名称,跟他自己的绘画风格有关。我们分析过:德加实际上不是印象派绘画,他是“速写派”(我们根据绘画分析定义的名称)。
艺术史家们没有很好地从品牌策略上分析过这段历史。巴黎对于印象派的接受并不是戏剧性的巨变,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微调。所以印象派画家们自己很久无法确定自己的策略是否成功。实际上,到了1884年,就是第一届印象派画展10年之后,一大批老是进不了沙龙展的画家成立了一个“独立美术家协会”。雷华德的《印象派绘画史》中这么记载:“这个新的协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取用了印象派好几年用来开画展的名称”。这个相当于社会上出现了山寨品牌。
接着1886年,印象派团体解体。塞尚儿时的好友左拉也认为印象派是彻底失败了。这个时候毕沙罗参加了修拉和西涅克的画派,他把以前的印象派成为“浪漫的印象派”,而把修拉他们的点彩法叫做“科学的印象派”。随后,修拉的朋友出版的小册子《1886年的印象派》第一次提出了“新印象主义”的概念。这实际上又意味着对印象主义的一种承认,不然的话不会把自己叫做“新”印象主义的。
此后,逆势博弈的小团体越来越多。几个画家在咖啡馆头脑风暴一下,提一个新概念,出几本小册子或者杂志,办几个画展,创造一个画派。这成为逆势博弈的一种常规策略。
几年后,1891年在巴黎一群朱利安学院的年轻人鼓捣了一个“纳比派”。
1901年,与马蒂斯一群人一起展览的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总题名叫“表现主义”,据他说是为了与印象派区别。
第8次印象派画展之后,在1905年秋季沙龙中暴走的马蒂斯等人,成为了“骇人”的“野兽派”。
还有其他诸如分离派、综合派、新传统派、等等,各种离经叛道,又与印象派切割,犹如雨后春笋在巴黎和欧洲风靡。
而这期间,印象派反而成了成功的先辈,画价走高他们纷纷脱贫。1889年莫奈在他们中间筹集了2万法郎从一个收藏家那里买下马奈的《奥林匹亚》捐给了卢浮宫。他的一幅风景拍出了9千法郎的价格。
法国的观众处处看到印象派的影子,动不动就有一些稚嫩的画家在模仿印象派。
逆势博弈成为一种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