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活了!”社工如何帮助有自杀倾向服务对象?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刘亚丽
单位 |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信望爱社工服务中心
服务对象觉得父亲的重男轻女,在母亲离世后,服务对象没有和父亲通过电话;对父亲的反感加上服务对象认为其弟弟妹妹只有用到她时才会和自己联系,所以在母亲离世后,服务对象和弟弟妹妹的关系也越来越差。
3.计划——与服务对象就其所遇到的问题一起设定目标及解决的优先次序。
4.介入——有计划地开展服务,并根据服务对象的状态及时调整服务策略。
5.评估——就服务对象自身的成长和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估,和服务对象一起为结案做预备。
6.结案——结束本次的个案服务,并后续跟进,持续关注服务对象的情况。
第 一 阶 段 |
服务目标: 1.运用危机干预及心理急救基本技巧及时处理服务对象的自杀倾向,阻止服务对象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 2.通过签订不自我伤害承诺书,让服务对象作出承诺在与社会工作者分开后,不作出自我伤害的行为; 服务过程: 社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就关注到了有点不在状态的服务对象,特别是活动结束后,服务对象突然间的情绪崩溃让社会工作者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和服务对象的沟通中,了解母亲的突然离世以及自己被婆家人移出家人群,丈夫对此沉默等一系列的事情,让服务对象觉得活得很失败,活着没什么意义,并且已经开始着手安排后事。社会工作者在运用倾听、同理心等技巧的同时,融入危机干预及心理急救等方法介入,让服务对象不断地感受到被爱、被理解。经过5个半小时的沟通后,社会工作者邀请服务对象签订了不自我伤害承诺书,保证分开后,不会轻易做出伤害自我的行为。 |
第二阶段 |
服务目标: 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失去母亲的痛苦。 服务记录: 在第一次个案会谈后,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通过一次电话,在后续的见面会谈中,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分享了她和母亲的合照以及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在分享中社会工作者运用哀伤辅导的手法,让服务对象意识到“死亡并不能带走母亲的爱”。帮助服务对象接受母亲离开的事实,并走出丧失亲人的痛苦。 |
第三阶段 |
服务目标: 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改变家庭关系现状的计划。 服务记录: 由于制定家庭关系改变计划是服务对象提出的,服务对象的参与度很高。其实在哀伤辅导之后,服务对象就在机构给父亲通了电话,父女间多年的心结也终于解开了。随后服务对象决定先回趟老家,继续修复她与父亲及弟弟妹妹的关系。 |
第四阶段 |
服务目标: 服务对象自我形象的重塑; 服务记录: 回到父亲身边的服务对象,和父亲还有弟弟妹妹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之前的反感,到越来越享受亲人之间的关系,服务对象整个人的状态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服务对象的丈夫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和服务对象联系,诉说了这么多年来,一直忍受着服务对象的抱怨,他实在受不了才去的开封,把服务对象移出家人群是他提出的,因为他不想见到她,不想她在群里天天发负面的消息。服务对象将丈夫的话放在了心里,现在开始尝试用积极的话语代替负面话语。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改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期待她能够持续朝着这个方向走。而在这样的互动中,服务对象的自我形象得到了改变。后期服务对象也主动到机构做志愿者,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 |
目标达成情况 |
目标都已达成。在与服务对象第一次深入会谈后,服务对象没有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尤其是在哀伤辅导中认识到“死亡并不能带走母亲的爱”,并在服务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社会工作者的爱,开始为家庭关系的改变做出努力,服务的开始由社会工作者发现服务对象到服务对象主动提出改变,并且在结案时,服务对象的精神状态及家庭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服务对象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的角色,在结案时所有的目标都已结束。 |
过程评估 |
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运用危机干预、心理急救、哀伤辅导及社会支持等理论,在保护生命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案主的自决权,让整个服务快速且有效。 |
服务对象及家人评估 |
服务对象觉得在整个个案服务中,她感受到了被爱、被尊重,这些都激发了她内心想要改变的动力,从最初的活着没意义,到结案时令人兴奋的人生规划,用服务对象自己的话说“社工服务,让她在人生的转角,遇见了生命的美好。”服务对象也转达了家人对她改变的认可,在她和丈夫出国陪孩子之前,他们俩人专程来到机构,对社工的陪伴表达了感谢,并和社工分享了儿媳妇怀孕的消息。 |
社工自评 |
本次个案服务,来的很突然。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并非完全按照个案服务流程进行,但却体现了生命第一的原则。看似复杂的案例,其实整个服务过程主要是围绕服务对象的四大核心问题而开展的,有点“脚痛医脚”但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把书本上的理论做了落地实践,使实务能力得到了锻炼。 |
1、生命第一的原则是本次服务的关键
没有签订个案服务同意书就开始了长达5个半小时的个案会谈,看似大胆冒失的做法却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保护生命的原则。
面对服务对象流露出自杀这一想法时,社会工作者根据危机干预和心理急救等知识,做出危机判断,并用真诚的陪伴和用心的倾听帮助服务对象走出这一现状。
不自我伤害承诺书
在后续的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服务对象自决的原则,不断地对服务对象的决定给予鼓励,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心,社会工作者的默默陪伴,让服务对象的自主能力不断提升,进而恢复服务对象面对生活的内在动力。
4、服务对象角色转变是本次服务的亮点
第一次 2018.1.19 |
介入方式 |
见面会谈 |
介入时长 |
5.5h |
|||||
介入目标: 1.运用危机干预及心理急救基本技巧及时处理服务对象的自杀倾向,阻止服务对象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 2.通过签订不自我伤害承诺书,让服务对象作出承诺在与社会工作者分开后,不作出自我伤害的行为; 介入过程: 在社区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注意到服务对象当时满脸愁容的站在一旁,不说话也不参与互动。当活动结束其他人都离开服务中心后,服务对象突然说了一句“人生咋这么艰难呢”,社会工作者面带微笑地走到服务对象身旁,问到“姨,如果您愿意,能和我分享一下人生的艰难吗?”,突然服务对象就淘淘大哭。在长达5个半小时的危机干预过程中,了解到服务对象近期因为被婆家人移除家人群,老公对此事不管不问的态度,让服务对象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当社会工作者问她是不是有自杀想法时,服务对象说她是有这样的想法,而且最近给自己的父亲存了一笔养老费,给在国外的儿子通了电话,只是没有想好怎么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社会工作者表达自己很担心服务对象时,询问她要不要和儿子说一下这样的想法时,她拒绝了,不想让孩子担心。 而在与社会工作者讲述自己经历中,服务对象累计哭了三个多小时,而在这样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做的最多的就是倾听她、同理她、给她纸巾、轻轻地拍打她,让她感受到爱与关注。在结束会谈前,服务对象觉得说出来整个人轻松多了。为了保证服务对象离开后不作出自我伤害的行为,就邀请服务对象签订了不自我伤害承诺书,并给社会工作者承诺到,如果有任何轻生的想法会随时给社会工作者打电话。 |
|||||||||
第二次 2018.1.21 |
介入方式 |
电话会谈 |
介入时长 |
20min |
|||||
服务目标: 1.了解并关心服务对象; 2.与服务对象约定见面时间,并邀请服务对象来机构时可以带一些她和母亲的合照或者母亲生前给她的礼物; 服务记录: 服务对象给社会工作者打来了电话,分享说自己在想结束生命的瞬间,能有人这样听她哭、听她分享,这让她感受了爱与温暖,这是她第一次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哭的这么厉害,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被爱。电话会谈中服务对象说,她在工作上从普通文员做到了领导,她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的,她想为着家庭现状的改变做些努力,她期待社会工作者能陪着她一起去做些尝试,并约定来机构面谈的时间。 |
|||||||||
第三次 2018.1.23 |
介入方式 |
见面会谈 |
介入时长 |
1.5h |
|||||
服务目标: 1.充分运用哀伤辅导的手法,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死亡带不走母亲的爱”; 2.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改变家庭关系现状的计划; 服务记录: 在开始制定改变家庭关系现状计划之前,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分享了10张她人生重要阶段和母亲的合照以及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通过哀伤辅导技巧的运用,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死亡带不走母亲的爱”。 由于制定改变计划是由服务对象提出的,所以服务对象的参与度很高。在会谈过程中,服务对象表达了她期待:一是改变她与婆家人关系;二是得到父亲的认可。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服务对象做了更具体的计划:一、放下对老公的埋怨,先与老公进行一次敞开心扉的沟通;二、放下对父亲的憎恨,尝试与父亲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应服务对象的要求,服务对象和父亲的沟通是在机构进行的,服务对象紧紧地抓住社会工作者的手,等待电话拨通的瞬间,服务对象开口第一句话“爸,你爱过我吗?”,另一头将近80岁的老父亲突然哭了,哽咽道“妞妞呀,你是爸的心疼肉呀,咱们家几代没有女孩,到我这突然有了你,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和你相处,从小到大看你淘气的像个男孩子,爸爸常常觉得手足无措。妞妞,你是爸爸的好妞妞···”,这头的服务对象泣不成声。 服务对象说,她从小就觉得父亲对她比较冷淡,所以就开始学着和父亲对着干,父亲越不让做的事,偏要去做。会谈结束时,服务对象做了个决定,她想回趟老家看看父亲。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这一做法给予了鼓励与肯定。 |
|||||||||
第四次 2018.1.30 |
介入方式 |
电话会谈 |
介入时长 |
10min |
|||||
服务目标: 了解服务对象在老家的情况; 服务记录: 服务对象分享说,她和父亲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很享受与父亲的关系。回老家后,她与丈夫通了电话,在丈夫得知服务对象与父亲关系改善后,也很高兴。据丈夫讲,从结婚到他去开封之前,服务对象每天都在抱怨,他实在受不了才去的开封,把服务对象移除家人群是他提出的,因为他不想见到她,不想她在群里天天发负面的消息。目前服务对象与老公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变,服务对象现在开始尝试用积极的话语代替负面话语。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这一做法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
|||||||||
介入方式 |
电话会谈 |
介入时长 |
10min |
||||||
第五次 2018.2.14 |
介入目标: 1.评估服务对象的情况; 2.与服务对象沟通结案事宜; 服务记录: 在社会工作者给服务对象打电话前,服务对象主动打了过来,祝福新年快乐,并和社会工作者分享说老公今年陪她在老家过年,初二他们再一起回婆家,他们回郑州后,会来机构参与活动。社会工作者首先对服务对象家庭关系的改变表达了祝福,其次对服务对象的成长与改变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最后和服务对象确定了结案的时间等事宜。 |
||||||||
第六次 2018.3.1 |
介入方式 |
见面会谈 |
介入时长 |
45min |
|||||
介入目标: 1.与服务对象反思总结整个个案服务; 2.对服务对象的成长与改变给予肯定和鼓励; 3.结案。 服务记录: 今天是机构的元宵节活动,服务对象特意从老家赶来做义工。活动结束后,服务对象首先和社会工作者分享了过年期间,儿子和媳妇虽然没回来,但他们希望服务对象和老公能去趟韩国看看,服务对象和老公也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做了规划,新的一年除了多些时间陪陪家里的老人,就是出国陪陪孩子,然后夫妻二人也顺道旅游一下。随后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一起总结回顾了整个个案过程,对服务对象的改变与成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服务对象在面对以后生活时的心态充满了信任和期待。 服务对象分享说,她那天来服务中心,看着很多人都开开心心的,自己缺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当她想要转身离开时,被社会工作者在活动现场真诚地笑容打动了,她觉得像天使一样。所以当别人离开后,她留了下来,她很感恩在生命最痛苦的那段时间,社会工作者能一直陪着她,让她在人生的转角,遇见生命中的美好。 |
本问卷用以评估来访者是否存在自杀风险,答案有“是”或“否”两项。根据加分规则得出总分,小于等于5分为低自杀风险,6-8分为中自杀风险,9-11分为高自杀风险,12分为极高自杀风险。
1 |
绝望感(+3) |
是þ |
否¨ |
2 |
近期负性生活事件(+1) |
是þ |
否¨ |
3 |
被害妄想或有被害内容的幻听(+1) |
是¨ |
否¨ |
4 |
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或愉快感缺乏(+3) |
是þ |
否¨ |
5 |
人际和社会功能退缩(+1) |
是¨ |
否¨ |
6 |
言语流露自杀意图(+1) |
是þ |
否¨ |
7 |
计划采取自杀行动(+3) |
是¨ |
否¨ |
8 |
自杀家族史(+1) |
是¨ |
否¨ |
9 |
近期亲人死亡或重要的亲密关系丧失(+3) |
是þ |
否¨ |
10 |
精神病史(+1) |
是¨ |
否¨ |
11 |
鳏夫或寡妇(+1) |
是¨ |
否¨ |
12 |
自杀未遂(+3) |
是¨ |
否¨ |
13 |
社会经济地位低下(+1) |
是þ |
否¨ |
14 |
饮酒史或酒滥用(+1) |
是¨ |
否¨ |
15 |
罹患晚期疾病(+1) |
是¨ |
否¨ |
得分 |
12 |
推荐了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