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最近,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被众多影迷追捧,本来是一部女性为自己争取命运自主权并赢得尊严的励志喜剧电影,但是就因为放在印度重男轻女以及男权传统观念的国家背景下,才让它成为一部热议的影片。

一位摔跤冠军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衣钵,完成自己“拿一枚国际金牌”的想法。但他一连生了四个女儿。

某一天,大女儿和二女儿展现出了惊人的“打架”天赋,能把男孩子打到鼻青脸肿。于是摔跤手爸爸灵光一闪,想要培养女儿当摔跤手。

有网友评论,在“女权”的话题上《摔跤吧!爸爸》一直有一个巨大的争议:女儿们是为了帮爸爸实现愿望而忍受艰苦训练,含泪看着自己的长发被剪掉,这是另一种强压父权,女儿是爸爸补偿自己遗憾人生的工具。

如果仅仅揪着“女权”的命题,这的确是一部“父亲的遗憾由女儿补偿”的简单励志剧,然而,当抛开女权来看父母对儿女的态度,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其实比“女权”更可怕的则是人生不及格的父母和逼迫儿女成龙成凤的矛盾导致的“强权”,这就出现一个新的命题——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论调说:中国的父母其实也应该经过考试才能上岗,不及格的就不允许他们生孩子,或者回炉改造合格后再教育孩子。

这个论调的本意是让父母学会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但是在现行中国体制下,儿女只能是父母的附属私有产品,可以随意打骂羞辱,绝不会低头认错反悔。

父母就总是一味地训练儿女、控制儿女,并且占有儿女。

于是在强权支配下,就会出现诸多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听话的孩子是打出来的”、“吵你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等等荒谬的无稽之谈。

此时,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只是你实现自己不如意人生梦想的一个工具。

家长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早就没有起跑线了。

鲁迅曾经说过,父母自以为是的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一心想要通过各种培训班的技能训练让儿女成龙成凤的父母,说白了其实是懒。我无意否定兴趣班和培训班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和技能提升是有一定作用,对于在某些艺术方面有天赋的孩子,通过艺术之路成名也无可厚非,关键是要孩子喜欢,并且选对兴趣点。不然父母总是说薯片、巧克力是垃圾食品,转身就拿起桌上的薯片边嚼边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孩子想吃就坚决不许,孩子哭闹就甩手一巴掌,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好!”

不知遇到这样的父母,是孩子的幸运还是不幸!

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所以小孩子学习兴趣班只凭是否喜欢,而父母逼迫儿女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则是为了孩子学会一项或多项技能成名后,赚取更多的金钱,成为不成功的父母后半生的摇钱树。

纪伯伦在《论孩子》里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可惜的是,中国很多父母并没有把儿女的思想当成他们独立的意识,总是将自己的喜好和善恶判断强加于儿女,三言两语下命令,一言不合就开打。

之前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视频《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讲述了整个世界仿佛是一个精密巨大的机器,每个人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零件,没有个性,没有自我,只是漫无目的地维持着生存。

人生的路还很长,不要过早地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千万不要在老人以及外人面前教育乃至打骂孩子,你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自尊和内心,更是对孩子未来成长的扼杀!

愚蠢的父母总喜欢自以为是的强加干涉,聪明的父母总是会给孩子留面子。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你的教育方式不得当!

如果反过来,你的老板天天指使你做这做那,做不好就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你心里会舒服吗?是不是有一万只草你马呼啸而过;如果你去超市,是不是也总是挑选你喜欢的食品,如果买不到就会埋怨;你总是用大把空闲时间看肥皂剧、逛淘宝、聊八卦,却不愿意结合自己的兴趣提升能力,去实现年少时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未能实现的梦想;你今天心情很糟糕,就拿孩子撒气,从不顾及他们幼小心灵的感受……

凡此种种,你的儿女终将背叛你。你本来希望儿女变成你希望的龙凤模样,最终却活成了和你一样!

云天阁阁主羿云天,非著名写作者。红袖添香、郑在读书特约作者。原名徐亨福,生于兰州,现居郑州。记录属于爱情的故事,分享缤纷世界的精彩,点评时事百态的喜怒。有料有态度,更有温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