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简单!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
早在1953年,我国就酝酿提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即农业“四化”: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并且1964年12月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到今天为止,我们依然在提倡发展农业现代化,但却始终没有真正走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这不是一条畅通的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住的房子现代化了,我们开的车现代化了,我们穿的衣服现代化了,工业也现代化了,为什么我们的农业却难以现代化?《有农有艺》全球农业研究室思考了这一问题,有些自己的看法!
资源条件差?
于是一些人研究后得出,中国农业难以现代化,是因为中国国情与西方的不一样,中国是一个耕地资源贫瘠的国家,且高山丘陵多,平面耕地少,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所以结论就是:中国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开展大规模化的机械化农业,更适合小农经济下的自给自足。
这个回答看似有一定道理,但仍然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如果说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耕地资源稀缺导致中国的农业难以现代化,那么日本呢?日本的资源不稀缺吗?其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总数的0.4%,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2.2%左右,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且地震,火山活动频繁。然而,他们的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程度可不低。在日本农业中大量使用小型拖拉机,使用数量相当于法国的35倍、英国的80倍,每台拖拉机负担的耕地面积在2公顷左右,大大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
资金不足?
中国农业的问题是因为缺乏资金的投入吗?如果是在上世纪,我们可以这么说,但现在看显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农民不是过剩,也不是廉价,而是逐渐升值了,比过去值钱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且工资水平逐渐提高。
所以,中国的农民并非像过去那样贫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也并非农民因缺乏投入的资金,缺乏购买设备的钱,而是他们不愿意再投入,不愿意去购买。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
农业技术不够?
又有人说,中国农业难以现代化的原因是科学技术含量不够,因为目前中国的农业技术还很落后,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本身落后,另一方面中国农民掌握的知识也很落后,远远没有达到现代化农业的程度。没有农业技术的支撑,没有现代化素养的农民,也就无法改造传统农业,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果真是这样吗?
中国的杂交水稻在70年代年就发明出来了,在2007年,有着“杂交水稻之父”美誉的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美国科学院年会,并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对袁隆平这样祝贺道:你能够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我们无比荣幸!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在当时,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小农经济国家,却诞生了一个世界级伟大的农业科学家,这是中国农业的骄傲,但也是对中国农业的最大讽刺。中国农业不缺技术,缺的是如何将技术大规模应用起来实现高效的产出。中国农业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产出问题,是如何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高效化产出,农业技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技术产业化、市场化。
所以,发展农业现代化,我们有可利用的资源、资金、技术,之所以农业难以现代化,根本原因在执行上,农民不愿意投入生产要素来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益,他们还没有看到农业现代化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任何投入、政策的扶持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切的原点都要建立在农民利益的基点之上,现代化如果不能为农民赚钱,赚的钱不能高于传统农业的收入,不能高于外出务工的收入,那么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