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刊 ·讲座】体气:感诸万物

体气:感诸万物

今天来给大家讲一点简单的话题,和我们幼儿园教学有关的话题。题目是“体气”,这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说法,关系到中国人(至少是古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谈论“体气”之前,我们先谈一个稍微深刻一点的问题,即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个问题很复杂,今天我们一言以蔽之,可能有不恰当的地方,但这种思维上的差异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的。大到政府辞令,小到待人接物的态度,中国人和欧洲人、美国人,有非常明显的,可以辨识的差别。

举一个例子:著作,回想我们先秦的散文:《论语》《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这些东西可以当做哲学文献来看,但是我们的文学和史学界也学习它,因为它携带着美感,这种写作方式一直持续到清朝。宋朝朱熹写的那些东西都是携带着具体情境的:今天天气不错,我和一些人在一起喝茶,然后我们讨论了些问题。争论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家都不说话的情况,是不是这个问题得到默认了,并没有说。读《朱子语类》那些书的时候本来以为它是一本哲学书,但是读了发现它其实是一本故事书,有很多非常生动的描写。但是西方完全不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各种各样的著作就已经以客观公正的、不带任何偏私的情感所著称。从古希腊以降的各种哲学都是这样,没有情感。

我们可以笼统地这样讲,西方的思维是以认识性的理解为基础的,强调主客观的分离,一方是具有认知能力的主体,而另一方是客观事物,主体针对客体,总结归纳出具有规律性的认识。这是西式思维最有特色的地方,它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认知性的理解及依此方法建立的认识论,依据的是理性与知识,表现为命题、定义和它们的编组。这种方法好不好呢?当然好,我们今天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就建立在这种认识论的基础之上。认识世界后紧接着就是利用我们的认知来改造世界,为人所用。它也因此造成了主客观的对立和矛盾,通俗的例子就是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改造世界的步伐太快,引发了环境对人的报复,所以要不断地调和这种矛盾。

中国的传统思维却不是这样的,它是以“体验”为基础的,20世纪的西方哲学也发现了这一点,在西方哲学家们那里称之为“知觉”。中国有很多词和“体验”的“体”有关,譬如,体会、体察、体贴等。体验,是以体验之、而又验之于体的行为,得之于整个身心。对事物的理解,不见得非得用大脑思维,也可以用“心”,用“体”去验,甚至有时候用思维反倒缘木求鱼了。

我们在感情生活中最容易理解这一点。少男少女谈恋爱,不是“你送我玫瑰花,我还给你巧克力”的机械的、功利的人际关系,浓情蜜意,不一定日夜陪伴,所以我们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思念一个人,也不一定夜有所梦,“唯梦闲人不梦君”倒是更显思念之痛。

中国最高明的情话出现在红楼梦里,当时贾宝玉被他父亲打了,很多人来看望他,薛宝钗去了跟他说这样做不对,教训了他一顿。后来林黛玉也去了,林黛玉说了一句话,被称为经典的情话。林黛玉哭得梨花带雨的时候,“眼肿得桃儿一般,仅抽噎道‘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这句话的妙处就在于毫无意义,似是而非,看起来像是劝谏,实际上黛玉也清楚贾宝玉本性难移,不可能改,但又总要说上一句什么,就冒出这么一句似是而非的话。贾宝玉听了这话当然很受用,因为他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心听。

“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贾宝玉听了这话很受用,因为是用心听。 

再看看其他方面,更典型的例子就是饮食。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西餐也自成体系。这个世界上最好做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往往认为西式的糕点烘焙最难做,其实反倒是最简单的。只要严格按照配方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地完成,90%的人都做得出来,而且味道绝不会有很大的偏差。做不出来的原因也很简单,手拙,操作上不规范。这个做过西式糕点的人都知道。中国的饮食就不一样了,川菜里的回锅肉,一千家饭店就有一千家味道,难以统一。为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中国菜就没有配方和流程吗?不是的。配方和流程都有,要不然新东方、蓝翔这样的厨师学校怎么教?为什么还是无法统一呢?做甜点烤箱可以控制温度,但影响中式菜品味道的因素太多了,火候、备料、油、锅、颠锅的频率力度等等,每一样都能导致菜品味道的急剧变化。一碗蛋炒饭,男厨师和女厨师做出来肯定不一样,男厨师能颠锅,蛋液包裹米粒更均匀,女厨师就很难做到了。中国的菜体现了中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有局限性,思维的方式也有很多种,谈不上谁优谁劣。只是中国人觉得用“体验”“体认”的方式更好。回锅肉可以有千百种味道,哪家好吃就吃哪家,不一定非要强求一致。

甜点和回锅肉表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哲学圈里有这样一种争论,中国哲学到底是不是哲学。这个问题不是我们提出来的,黑格尔在《美学》里提出了这个问题。黑格尔提出:中国没有哲学,因为中国没有主体性的认识。他是把中国哲学放在认识论里去理解,中国哲学没有主客观的分立,是不完善的哲学,高级的哲学应该是主客观非常明确的。所以黑格尔论断中国没有哲学。这句话就把很多中国学者得罪了,民国时期有很多人学完西方哲学后开始找后路,说中国也有哲学。各种寻章摘句,就要找到中国哲学和西方相同的部分。但是反而误入歧途。当今我们已经不再提“中国哲学”这个词汇了,我们用“国学”“中学”替代这样的说法。中国的哲学自有其特殊的脉络,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和西方的哲学相比附呢?不用这样,甚至有一天我们的话语权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们会追问:西方哲学有没有中国哲学的元素?为什么没有呢?可能西方哲学没有中国哲学高级。情况可能会完全颠倒过来。这是从哲学层面来讲中西两种思维方式的思想根基,这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但是大家记住这个体验,中国人做事情,体验和认知这两个是不区分的,是统一在一起的。然后,我们来谈谈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天人合一”。这个词今天很火,几乎成为了中国文化思维的代名词。但我们一说天人合一,往往就和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这只是“天人合一”极其狭隘的一个义项。那什么是天人合一呢?这个词最早见于《庄子·山水》篇:

何谓人与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我们知道,庄子是讲小故事的高手,他说,孔子说完这句话,就安心闭眼,与世长辞了。那这句话一定非常重要。这句话里有好多个“天”,“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这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点。显然,后两个“天”不是一个意思,要不然就有逻辑错误了。后面的“天”,指的是天性、天道,所以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人能够存在于世,是天道使然,有气象变化,日月运行,这也是天道使然,由此,天人就合一了。

庄子

如果说前面有我的臆断和过多的阐释,那么看看后面一句。《达生篇》里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我们中国人体会这个问题没有问题,我们体会的“天地”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古话说天父地母,这个意思是比较广泛的。如果把它翻译成英文,天翻译成sky,地是earth,它们是万物的父母。天空和大地怎么是万物的父母呢?它们也是万物的一部分,这不是逻辑上出了问题?这里的“天地”实际上是超越上一级的概念,它指的不是具体的天空和大地,它指的是孕育万物的整个的世界。这个“天地”指的是所有万物出现的机缘、契机,最终的原因。那么“天地”都有了,它们是万物的父母,那么人呢?人处于其间,天地人是三才。人为什么能在天地之间当一才呢?是因为人是有灵的动物。人能体会自己的感知,而动物是不可以的。人也能反思自己的思维,这就是所谓的主体性。你有这种能力,动物却不行。每天的生活人是要琢磨琢磨的,尽管我们每天的生活看起来很平淡,但是和狗、猫是不一样的。它们每天吃饱了就睡,有精力就追逐嬉戏,累了就找个阴凉的地方歇着。人不是这样,人每天都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活动。人作为一种有灵的动物,他在天地之间是能起一定作用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所以古人提出了“天地人”三才的概念。“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如果拓展开来其实是天、地、人三者合一。后来海德格尔用了这个说法,他说天、地、人、神四位合一。他用了中国的这个说法,我们是天、地、人,没有神性的一个具体的指称。

《易经》里也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但其实,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天人合一,其实还是天大于人,天统摄人,人不能肆意妄为,妄图控制天道。

那要如何处理和天的关系呢?《道德经》上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始万物”,创造了万物;地之道“生万物”,地承载了万物的生长;而人之道“成万物”,人作为万物的灵长,使万物的意义得以呈现。没有人,就无所谓善恶、美丑、优劣,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只是生命的兴替往复而已。所以,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天地人,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三才”。既然如此,天人如何交流,如何相“合”呢?就是通过“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了“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人只能不断地去体会天道的规律,然后顺从天道的安排。

气通万物。气是个非常古老的概念,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上就记载了关于气功的修炼法,所以关于气的认识要更早。一般我们认为,气是商周时期的观念,甚至更早。一切物类及整个宇宙,都充满了“气”,一切的生成变化与感应沟通,都是因气使然。一切动植物,包括人类,其化生及感动,同声相求、同气相求,莫不由气。亚里士多德提出过一个类似的概念“以太”,把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联系都用这个词来概括,这个词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陌生,今天连接的网络也用了这个词“以太网”。

行气玉佩铭

气在古时候有很多写法,气、乞、炁、氣、気、饩,最后一个字现在读xì。最早的气字,用电脑打不出来,是一个气,中间有个“火”字。《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气。气为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于上,因借为求乞字。”火上面热空气上升,能感受到气流的变化,所以因此象形取字。气由下至上,所以衍生出了以下对上的意思,这就是“乞求”的乞字,《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

《说文解字》中说气:馈客刍米也。繁体的气中间有个米,为什么呢?因为粮食含有“谷气”,五谷粮食是天地之气所化育凝结,所以吃五谷能够养气,大病初愈的人,只能喝点粥,就是为了慢慢地补气益血,恢复体力,反而不能吃大鱼大肉。这个词义后来衍生出“款待”的意思,《春秋传》“齊人來氣諸侯。”也可以写作“饩”。有了气,身体就好了。《文子·守弱篇》说“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今天的日语里,还保留了这个意思——“元気”,很多日料店里都挂着这一字样的牌匾,其实就是健康的意思。所以日本人反而保留了很多我们古老的观念,中国人反倒不自知了。

气这个词涵盖的范围很广,它可以指非常具象的事物,譬如呼吸、打嗝放屁、刮风,“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也可以指看不到,但能够感觉到的一些事物,譬如天气、温度、湿度,“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不是风,但却可以感觉到,用科学的话语就叫“负氧离子”。气也可以高度抽象为一种精神力量,譬如正气、豪气、浩然之气。总之,我们很难界定它。

我们说一种最常见的,就是“风”。《素问》里写:“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八风其实就是“气”,只是便于我们理解,写成了“风”。《吕氏春秋·音律篇》里说:“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后面的《音初篇》说得更明白:“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

以前学习诗经,经常提到“风雅颂”,谈到风,就说是国风,指各地的民歌。但为什么民歌就叫风呢?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毛诗序》里也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来从另一个成语中找到了破解的法门——“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出自《左传·僖公四年》中: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形容当时齐楚相距很远,毫无干系,就如同马与牛即便走失,也不会到对方的境内。这是今天的通行解释,但古人却并不是只有这种理解,孔子的嫡孙孔颖达为《左传》做注解的时候,是这样说的:“牝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孔颖达说,风的本意是牝牡相诱,也就是动物之间的异性相互吸引。在“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出现之前,还有个更早的说法,《尚书·费誓》里就已经有“马牛其风”了,指的是雌雄吸引交配的事。我们今天还会用到这个义项,“有伤风化”。

交配是动物的本能,人具有人性,不能仅仅依从本能行事,需要文明有礼,所以,要“移风易俗”,“以正风气”,来教化民众。用什么方式呢?就是用“风”一样的方式。风是很美好的。《论语·先进》里有关于古代教育最美的书写:“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风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和风细雨,吹面不寒,既起到了效果,又不令人反感,不是直接的批评打击,而是潜移默化的宣传教化。

中学课文里有一则《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老师大都解释不清楚,何为“讽谏”,是用讽刺的方式劝谏吗?其实不是的,是用“风”一样的方式来劝谏。举个例子,比如你的父母做错了事,你们之间产生了矛盾。你是激烈地批评他,直言其过,还是用其他更柔和的方式。直接批评他,他作为长辈面子挂不住。这时候就要用“风谏”的方式,像风一样,不要让他感受到直接对他的打击。要让他感觉到一种默默的压力,好像没说什么,又觉得这个事我办错了,这就是最好的劝谏方式。这种方式不伤害他的面子,还能把过错改掉。但是这种方式非常困难,所以古代人基本上是用《诗经》来“风谏”。君主如果犯了错误,臣子就找《诗经》中的一篇文章天天给君主念。君主心想你天天念诗,我也看看。原来这首诗讲的是这个意思,我之前办的事好像不太对。这个做法相当高明,但是现在不管用了。大家都不读《诗经》了,念一万遍估计也没什么反应。“风谏”这种很重要的劝谏方式今天已经完全失落了。

风是气的一种,也是古人最借重的气之中的一类。

刚才讲的都是“气”,就是天、地、人三者合一中最重要的媒介。中国的文化很多方面都是在处理气的问题,比如阴阳、四象、八卦是在处理气的变化方式:刚柔交错,有阴有阳。阴阳的变化: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的变化:乾、震、坎、艮、坤、巽、离、兑,成八卦。八卦再变化成六十四卦,基本上到顶了,所有复杂情况都考虑到了,这个规律形成之后再反推到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上去。关键问题在“气”。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体验和知觉。我们这种幼儿园,尤其是和小孩子打交道的时候这个就很重要了:体验永远大于认知。体验是一种更原始的认知方式,人的认识论要到十几岁的时候才会建立的。而体验是一出生就开始建立的,比如说啃手指头,睁眼以后东张西望,什么东西拿过来都想啃一口,这就开始体验了。这不是一种认识,没有形成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没有用命题、判断的方式去把握它。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体验,怎么体验呢?首先依靠的是感觉系统,这基本上也是幼儿园的教程里首要提到的,各种感官刺激的助力。孩子对颜色的感觉是逐渐形成的,一开始看的世界是模糊不清的。小孩子为什么拿什么东西都要放嘴里,因为嘴就是他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这就是“体、气”里的“体”,这个方面古今中外的幼儿教育者基本都关注到了。但是另一个方面关注的就不多了,就是之前提到的“气”。也就是说人与这个世界的接触方式,我们没有具体地去关注。确实是重视了我们的感官,但是感官是如何和我们的世界相联系的呢?这时候我们就要有媒介,媒介就是“气”。

《时代教育▪教育家》

报道这个时代的教育家

原创保持教育新闻的原创性,和正在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关键人物在一起专业坚守教育媒体的专业性,善于发现和甄别这个时代有价值的教育人前瞻关注中国教育未来的走向,深度讨论教育未来多种可能性启迪站在人类智者的肩上,力求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教育人思想

(0)

相关推荐

  • 李毅峰:中国画的文化内涵

        中国画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认知体系.理论架构及实践指导诸方面有着完整的审美体系并具独特的审美内涵,它的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58)

    原著连载(58)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哲学世界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世界的关系展开的.这里选择天人合一.矛盾分析.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知行统一.实事 ...

  • 【关学文研】张载《横渠易说》研究

    ​张载是关学的创始人和理学的创立者,世称横渠先生,被奉为北宋五子之一.在理学史上,张载的哲学理论极具创造性.其学以"易礼语孟"为主要文献依据和思想来源.<横渠易说>作为 ...

  • 人体小天地有感(一)

    本文导读 <易经>有言: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中医人眼中: 善言天者,必有验 ...

  • 【12月刊 ·讲座】文明:始诸饮食

    文明:始诸饮食 --<论语>乡党篇的饮食之道 这些年,养生成了一种社会时尚.一般来说,凡是比较讲究养生的人,大多身体不好.前年朋友圈里有一位女士开始吃素,吃了一年多得了乳腺癌.为什么会这样 ...

  • 体 气

    体气是身体散发出臭气的一种皮肤病.相当于西医所称的"臭汗症".一般发生于腋 部者,称"腋臭":发生于足部者,称"足臭":他处亦见者,可称&q ...

  • 太极拳要诀 这7条 助你调整身姿找气感 理论+示范 (中)

    太极拳要诀 这7条 助你调整身姿找气感 理论+示范 (中)

  • 性通天,感通神,气感可神通

    别说自己不行.集义就养气,气感,神就通.此通,可通一,更统一,一念形成,通就一,万事行. 比如,你通过学习,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科学超人,性似乎通天了.可你掌握的不是知识.技术,因为自然本来就是那样的规律 ...

  • 如何对待练功中的“气感 ”?许多人都被带偏了!| 三华聚顶

    什么是气感?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人在练功过程中内气在体内运行的感知.习练抗癌健身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酸胀痛麻等现象,初练气功的人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常常被这种现象所惊扰,不少人对自己能否练功产生了 ...

  • 民国家传秘本 《阳宅摇鞭录》八卦定宅气等诸多秘术,实践成书

    民国家传秘本 《阳宅摇鞭录》八卦定宅气等诸多秘术,实践成书

  • 戚薇穿衣够大胆,硬把粉色西装穿出酷帅霸气感,不愧是“戚哥”

    西装这款单品近两年来愈发炙手可热,即使不是天天上班的人群,也可以时常在衣柜中准备上一两件来塑造出一些全新的穿搭.戚薇的穿衣风格就很大胆,凭借强大的气场,硬把粉色西服套装穿出酷帅霸气感,不愧是性格直爽又 ...

  • 武术及养生中|​神秘的“气感”

    "气感"是传统文化一个很神秘的概念.怀疑者,弃若敝履:信奉者,视若珍宝. 在武术及养生方面涉及到的"气"只有两种: 一种是呼吸系统吐纳的"空气&quo ...

  • 董璇的贵气感太难超越,一袭红色长裙华丽大气,前面优雅后面性感

    Hi 大家好,我是时尚博主何有强,带你一起「解析造型」,变美变好看 热情如火的红色礼服,让董璇美得独特,美得耀眼,礼服带着V领设计,知性大方,整个人看起来都是文雅清甜的感觉,背后交叉的元素设计,裸露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