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说自己喜欢“粉红色”怎么办?

1

很多人可能都见过这样的小男生:

长得清秀柔弱、性格腼腆爱哭、说话柔声柔气。

不喜欢坦克大炮飞机,偏爱洋娃娃。

不爱跟男生扎堆,反而爱跟小女孩一块玩,甚至黏着大人梳小辫子、穿花裙子、悄悄涂妈妈的口红。

……

亲戚见面就跟孩子父母拐着弯说:“这小孩看着像个女娃娃。”

周围的人也风言风语,这小孩一看就是“娘娘腔”,大了肯定又是个“娘炮”。

甚至当父母的也急了,不能再由孩子这样下去,必须要“抢救”一下。

于是,有的父母丢掉了孩子的洋娃娃,有的明令禁止孩子跟女生玩,有的甚至强行“矫正”。

家长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

“拯救”男孩,将娘娘腔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孩子长成父母想象的样子。

想着一旦“纵容”他们长大,就成为“人见人厌的娘炮”了。

2

为什么小时候还虎虎生威的小男子汉,长大了反而开始扭捏作态呈现“娘娘腔”了呢?

1

父母过度呵护——男孩变女孩

现代家庭很多都是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而家里有一群人每天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转,可以说是任何事情都不需要他们动一根手指头,自然有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长时间如此溺爱下去的结果就是男孩什么也不会,还甚至看见一条毛毛虫也会大声尖叫的可能。

父母和家人的过度呵护导致原本应该着有阳刚之气的男孩搞像个小女生一样,动不动就掉眼泪,抚鼻子,活脱脱的娘娘腔。

家长们应该就此检讨一下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并加以改善。

2

现代教育压制孩子个性

现在因为孩子少的原因,孩子也就看得很重,很多学校生怕孩子在学校出问题,也就只能对孩子采取一些约束性教育方式,尽可能地让孩子少外出,每天都在学校内,也不做一些危险活动之类。

不像我们家长小时候,上蹦下跳的,十足的野性,调皮捣蛋的事情一大堆,那时的男孩子真的很有个性。

现在的学校出于安全等原因的考虑,把男孩子和女孩子一样进行斯文培养,时间一长男孩身上也就渐渐少了阳刚之气了。

3

家庭教育出现偏差

有些家庭可能存在这样子的现象: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儿子一直由妈妈在带。

与男性接触的时间较少了,孩子们每天接触的都是妈妈,时间一长孩子身上也就有了一些妈妈的影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娘娘腔,比较女性化的性格,比较女性化的字眼等等。

因此,在家庭教育之中,父亲的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算是再忙,父亲都要抽时间陪伴孩子,起到做父亲的作用,让孩子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3

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出现了娘娘腔,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呢?

1

切勿大惊小怪

要知道,家长表现出的大惊小怪,只会加深孩子对自己的异样感,并进而发展为自卑感、内疚感,时间久了就更难克服。

2

注意表示期待的言辞

有些家长特别是母亲,常常会当着孩子的面说诸如“我真想有个女儿”或“我但愿他是个女孩”等表示自己的期待或希望的话。

殊不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长此下去男孩便可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牲有意向女孩靠拢。

更糟的是,还有的家长出于对女孩的偏爱(或其它种种原因),竟然将自己家的男孩装扮成女孩模样。

家长的这类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孩子的娘娘腔倾向。

3

父母树立起榜样

要是当父亲的自己也有点娘娘腔,那就应该有意地尽量予以克服,以免孩子依样画葫芦。

同时,父亲在家庭中的责任承担和男子气概,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起到正向积极的作用。

4

鼓励多与男孩玩耍

特别应该鼓励孩子与男子气较足的大男孩玩耍,而脂粉气较重的男孩则不要过多地纠缠在一起,以免相互之间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

5

关注排行

研究显示,独生子或排行最小的男孩,表现为娘娘腔的比率往往较高。

这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往往更受呵护,因而也往往更容易缺少独立性。家长不妨对这些男孩多多放开,多多让其独立自主。

6

向心理医生求助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娘娘腔”时,务必循循善诱,而不是责备呵斥。

此外最好做到不留痕迹,即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如果经过种种努力,但孩子的“娘娘腔”行为仍不见好转,那么也切莫长吁短叹、心苦神伤,这时可以向心理医生求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