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感冒发烧医案两则(国医大师李士懋案)

一、阳虚恶寒发热
房某,男,75岁,易县。2001年3月28日初诊:每日日晡畏寒发热,已半年,体温在38℃~39.5℃左右,至后半夜热渐退。心慌气短、乏力,动辄甚,周身痒,手足麻,食可便调。脉细无力,舌淡苔根腻。面色晦。
    证属:阳虚发热。法宜:甘温除热,引火归原。方宗:补中益气加味。
    生芪10g,党参10,白术9g,当归9g,升麻5g,柴胡7g,陈皮6,云苓12g,肉桂6g,炮附子12,山茱萸15,7剂。
    2001年4月3日:药后寒热已不著,他症状减未已。脉细无力,已见弦象。
    上方加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7,7剂,水煎服。未再来诊。
    按:日晡潮热,可见于阳明腑实、阴虚内热、湿热蕴蒸、或瘀血状若阴虚等,而阳虚发热见日晡潮热者鲜。
    何以知为阳虚发热?因脉细无力,此少阴之脉,且舌淡,面晦,畏寒,知为阳虚发热。
    阳虚发热,何以日晡而热?盖阳虚阴盛,格阳于外,日哺阴气渐盛,虚阳不能归其宅窟,故热。后半夜,子时以后,阳气渐升,阴寒渐退,浮游之虚阳可暂安其窟,故热渐退。
    阳虚发热,法当引火归原,故予桂附温下元,壮命门火,据其宅窟以招之;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且补中健脾,培土以制水;佐山茱萸者,防浮阳暴越。
    二诊脉见弦象,乃阳略复之兆。弦为春脉,故曰阳略复。弦为阳中之阴脉,阳虽见复,阴寒尚盛,故脉弦,见此脉,故知阳略复。阳复而寒热渐退。
    身痒者,营卫虚,故加桂枝、芍药,益其营卫。
    因住山区,家境不裕,未曾检查,也未再来诊。因阳虚日晡潮热者鲜,故录于兹。
二,阳虚感寒发烧
    付某,女,21岁,学生。2003年12月29日初诊:素体虚弱,外感后,恶寒无汗,发热,体温37.9℃,周身痛,腰痛,足冷,胃中嘈杂胀满。
脉沉无力,寸独大,按之虚。舌淡灰。
    证属:阳虚外感。法宜:温阳散寒。
方宗:再造散主之。
黄芪12,党参12g,炙甘草6,桂枝9,炮附子15g,干姜6,羌活6,荆芥5g,麻黄3,川芎7,白芍12,细辛4,肉桂5g,大枣6枚
 2剂,水煎服。日三服。
     2003年12月30日:药后微汗,热已退。尚恶风,身酸楚,腰痛,足冷。服药后咽痛。
    脉舌同上,继予引火归原
    黄芪12g, 党参12g ,白术9,炙甘草6g ,炮附子12g,肉桂5g,干姜5g,半夏10g ,山茱萸15g,2剂,水煎服。
    2006年5月22日:相隔三年多。外感4天,因才工作不敢请假,自己吃了点成药,拖延至今。已但热不寒,且有微汗,尚头晕恶心,咽痛、身痛,懈怠无力、膝下冷。体温37.6℃。
    脉沉弦细拘滞。舌淡胖,苔白润。
    证属:阳虚寒凝。法宜:温阳散寒。方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10g ,白芍10,炙甘草7g,生姜5片 ,大枣6枚, 炮附子12g,党参12g。
    2剂,水煎服。一日三服。
数日后来告知已愈。
    嘱早服人参归脾丸,晚服金匮肾气丸,坚持服1~2月。
    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腰痛,当属太阳表实予麻黄汤。然脉沉无力,寸独大按之虚,知为阳虚阴盛,虚阳升浮,又兼感外寒,故予再造散,益气温阳散寒。
    脉沉无力乃阳气虚;寸脉虚大,乃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于上,法当温暖下元,引火归原,故方中加肉桂,与附子、干姜相伍,以使浮游之火下归宅窟。白芍之酸收,升散之中有收,防其阳越。
    二诊服再造散后,热虽退,然增咽痛。此咽痛,非为热盛,乃虚阳所致。引火归原,虽可温暖下元,使浮游之火下归宅窟,但毕竟所用之药性皆辛热,温下之时,亦可格拒,反使阳浮,故尔咽痛。仲景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反佐之,以防格拒。余遵仲景法,加山茱萸合白芍,酸收以敛浮阳,防其格拒。
阳旺阴弱,阳虚阴盛之脉,可见于五种情况。
    1.阳浮大而虚,尺无力者,此为下焦阴寒,虚阳浮越于上,当引火归原,法如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
    2.阳浮大而虚,尺细数者,此为阴虚不能制阳,阳浮于上,法宜滋阴潜阳,仿三甲复脉汤主之
    3.阳脉数实,尺细数者,此心火旺而肾水亏,法当泻南补北,方宗黄连阿胶汤。 
   4.阳脉洪大,尺细数者,此上焦气分热盛,下焦肾水不足,法宜滋下清上焦气分之热,方宗玉女煎主之。
    5.阳脉盛而尺弱无力者,此上热下寒,法当清上温下,方宗附子泻心汤法。
脉若难以遽断,当进而查舌,阳虚者,舌当淡胖;阴虚者,舌当红绛;再结合神色、症,不难分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