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 写人,从简单到复杂

学习写作,跟学习其他事情一样,循序渐进很重要。同样一个课题,比如写人,拿给不同阶段的学生,方法、重点和要求就会不同。

但是,要切分写作学习的难度阶梯,却并不是那么的直观。

常见的做法,要么是以字数来切分,年级越高,要求的字数越多……但是,这并不绝对,因为你可以写很多字,却依然写得很简单。

要么是以主题来切分,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年级越高,写作课题就变得越虚无缥缈,有些简直让人摸不着北。

在我看来,这都不是特别有效的、切分难度阶梯的依据。那么,什么才是更好的依据呢?复杂度。复杂度又从哪里来呢?

比如写人,最近我在分阶写作课的不同阶段,分别讲到了这类文章。我们就以它为例,来看看复杂度是如何逐级上升的。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我的要求很简单:抓1个特点,把它写透。

不需要面面俱到,先来一段所谓的“外貌描写”,再说说他的兴趣爱好,然后谈谈他的专长优点……结果只是写了一篇泛泛而谈,所有的“特点”都似是而非,好像放在别人身上也能成立……

就抓1个最突出的特点,建立起文章的核心。

然后,尝试用几个小故事、用一些细节,来展示这个特点。猫老师经常讲“神奇的3”,你就写3个小故事。

譬如汪曾祺写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核心就是父亲跟儿子的相处方式,就像兄弟一样。他讲了好几个小故事:小时候父亲带大家放风筝,念中学时他和同学们唱戏、父亲拉二胡相陪,再后来父亲抽烟时也分他一支(当然,抽烟是不对的!),等等。

这篇文章,有没有劈头盖脸先来个“外貌描写”?不存在的。但读完以后父亲的形象是否清晰?绝对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但你可能会问:抓不到人物特点,怎么办?

那就抓狂吧……我的学生,但凡问这种问题的,抓不到1个特点,我会让他列3个,甚至更多。逼他去思考。

当然,这里也有道理可讲:只抓1个特点,你容易纠结——到底哪个才算“最突出的特点”;让你抓一堆呢?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罗列出来再说,反而轻松了,反而思路打开了……然后再从中挑1个就好。

也可以反过来:先列出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再看看每个故事中包含的人物特点是什么,是否有几个小故事都指向同一个特点的——那就是你可以选择的文章核心。

随着年级的升高,在掌握了“写1个特点”的基础上(注意,年级升高不代表就掌握了这个方法,循序渐进指的是方法与能力,而不是年级或年龄;基础没打好的,继续打),可以尝试更复杂的写法。

比如抓2-3个人物特点,组合起来写。

首先,每个人物特点依然要用各种小故事、小细节来具体展示,不代表就可以概述——概述、也就是泛泛而谈,没有什么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写1个特点”是基本功。

只不过在组合多个特点时,要注意文章篇幅的分配(不过这时文章的字数范围也比低年级放大了),所谓的“小故事”并不是说要完整地写出一个个故事,通常就是一些片段。

其实你看汪曾祺写他的父亲,也是一些小片段的组合,而不是正经八百去写一个又一个的完整故事。——大家不是经常问我要“范文”吗?其实多阅读、且思考大作家的作品,就是很好的学习。

其次,这2-3个特点不是胡乱抓的,而是要让它们彼此之间有联系。

不过这个“联系”,类型可以有很多。可以是互相促进的,例如汪曾祺写他父亲爱各种玩意儿,就正好和跟孩子们处成兄弟,互相配合。

但也可以是形成反差的,例如我们家小朋友最近读课文《将相和》,评价廉颇,说他很“孩子气”——

你仔细一想,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因为别人做得好、嫉妒了,就各种为难人家;觉得自己做错了,就负荆请罪,还真的挺孩子气的!跟他作为大将军的形象,可很有反差萌呀!

有些孩子写人,1-2-3个特点,是散的,没有关联,那么这篇文章看上去也是散的,凝聚不起来。要让所抓的几个特点彼此有关联,才能把整篇文章编织成一个整体。

最近还碰到一个家长问我:老师要求必须在写人的文章里,介绍人物的兴趣爱好,怎么办?——读完前面所谈的方法,你说怎么办?

把兴趣爱好也作为1个人物特点,跟其他的特点建立关联呗!

其实写作有时候就像搭积木。在初级阶段我们搭得简单一些,结构清晰、牢固就好;随着能力的提升,可以逐渐挑战更复杂的形态;而到 更高阶呢?各种素材信手拈来,都可以自由组合。

当然,基本功还是最重要的,并且无法一蹴而就——不是只看一篇文章、上一堂课、写一篇作文,就可以掌握。必须有一定的练习量。我们当然要追求学习效率的提升,但是,速成绝无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