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为天下正
题解之二:解“清静”
《清静经》成书年代大概比《周易参同契》略晚,但相差不会太远,姑且拿二者略作对比。《周易参同契》是东汉时期的作品,是至道从无为法转向有为法的标志。
无为法从《三坟》肇始,经历三皇五帝,传至西周,授受于春秋战国大争之世。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无为法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期,并进入由显到隐的消退期,此时的社会,正是由道德之世,变为刑名术法巧智大行之世。
秦汉交替年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心之醇厚已然逐步转为机诈,及至东汉,乃又一乱世之始,“道术为天下裂”的过程已经完成。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正是无为法彻底演变为有为法之极致——丹道的重大转折。《周易参同契》出现之后,有为法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至道之主干,之后的《清静经》,只能作为无为法的收官之作而出现。然而,正由于它是收官之作,也显得格外绚烂。
本经以“清静”为立法之首,所以接下来深解一下“清净”二字。
清静,乃是一切无为法基本之准则,也是有为法最高守则,是至道之中心,是通往大道本体的捷径。通往大道本源有千万条路,但是“清静”二字,是千路万径共同的特征。所以,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清静经》里面出现了三次“常清静”。经常保持真正的清静,是正道在方法论上的共同点。当清静达到“真常”之地步,就可以有感必应,孚佑造化。当清静达到非常非非常时,就可以拨转天道承负之网,创造天地万物了。
所以说,清静是通往无极之野的必然前提。违背“清静”二字,不是旁门也是左道。
何以“清静”二字极端重要?盖因大道无形无象,而以先天元神为枢纽。先天元神是道炁精华之凝结,是证道的最大把柄;而清静,正是先天元神最突出的可描述的特征,是居于无极之野永远长生久视的先决条件。非真清静,不能抵挡滚滚不息的复命轮转。
本经借虚拟的“太上老君”之口,直指大道本源及流变,阐述了至道之无为法心髓,在道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题解之三——何谓“经”?
道学所有书籍里面,按照其地位与重要性来排列的话,可以依次分为“经”、“典”、“论”、“著”四大种类,经排首位,它直指大道本体,确立道学根本性质,如同国家之宪法,统率其他任何书籍。而“典”则略次,它与“经”密切关联,共同阐述道学核心规律。经与典往往合称,是道学不可缺少的学科骨架及脑髓。经典里面又有根本经典和分支经典之别。如果把道学比喻为大树,根本经典则是道学这棵大树的树根。根本经典往往是三代之前的作品。我们选定的道学史上的十部根本经典,只有《淮南子》与《清静经》是秦朝之后的作品。《清静经》比《淮南子》还要晚两三百年,可以说是《十大道学根本经典》里面的收官之作。
《十大道学根本经典》分别是:《易经》、《黄帝阴符经》、《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道德经》、《南华真经》、《文始真经》、《冲虚真经》、《淮南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清静经》之后,只有普通经典和“论”、“著”。如《黄庭经》、《周易参同契》可以称为普通经典,但算不上根本经典,而再晚的陈抟、钟离权、吕洞宾、张紫阳、王重阳、张三丰、李道纯、黄元吉等祖师大家的名著,相比之下,也只可称为“论”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