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弼《周易學》综述 | 周小龙

圖書信息

作者:曹元弼 著;周小龍 點校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

ISBN:978-7-5203-9182-5

內容簡介

曹元弼所撰《周易學》是易學研究史上的重要作品。它按照張之洞《勸學篇》列舉的七目:明例、要旨、圖表、會通、解紛、闕疑和流別,對《周易》的基本體例、思想內容、學術疑難、解釋流派進行疏通。《明例》討論了《周易》體例以及各易家家法。《要旨》分為上下兩篇,摘取最重要的經句進行闡發。《圖表》用形象化的方式呈現了《明例》所涉及的體例,《會通》則將《周易》與其他經書相互參照、融會貫通。《解紛》對易學史上的學術分歧進行了折中、調解和推陳出新。在《闕疑》中,《河圖》、《洛書》、先天、後天等難題被忠實記錄,多聞闕疑,以俟後賢。歷史上的易學流派和歷史脈絡則在《流別》中得到處理。《周易學》廣泛吸納諸家論說,漢宋兼採,在文字梳理、音韻訓詁、思想詮釋各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推進。叔彥先生在書中將易學詮釋與時代的憂患意識相結合,將易學大道落實到人倫日用之中。
《周易學》本是叔彥先生《十四經學》計劃之一,己酉年(1909年)與《禮經學》、《孝經學》合刊。這個整理本中,除了《周易學》外,還保留了《原道》、《述學》和《守約》三篇提綱挈領的文字以及《十四經學略例》《三學合刊序》,以饗讀者。
曹元弼(1867-1953),字谷孫,又字師鄭,一字懿齋,號叔彥,晚號復禮老人,又號新羅仙吏,江蘇蘇州人。叔彥先生問學於江陰南菁書院,師從禮學名家黃以周。叔彥先生一生歷經晚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致力於學校教育和經學研究,是近代中國重要的經學大家。著有《禮經學》、《孝經校釋》、《周易鄭氏注箋釋》、《復禮堂述學詩》等,影響深遠,為海內所重。

整理者簡介

周小龍,1990年生,江西贛州人,北京大學哲學學士、碩士(2014,2017),圖賓根大學哲學博士(2021),現為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為德國古典哲學、基督教哲學、中西哲學比較。

點校說明

《周易學》是曹元弼先生的重要作品。曹元弼(1867-1953),字穀孫,又字師鄭,一字懿齋,號叔彥,晚號複禮老人,又號新羅仙吏,江蘇蘇州人,我國近代著名的經學家,清代學術的總結人。曾於江陰南菁書院肄業,從禮學名家定海黃以周問故。叔彥先生一生歷經晚清、民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致力於學校教育、經學研究和著書立說。主要著作有:《禮經學》《孝經校釋》《周易鄭氏注箋釋》《複禮堂述學詩》等。
據王欣夫先生《吳縣曹先生行狀》,'丁酉,文襄移節兩湖,電聘主講兩湖書院,先生撰《原道》《述學》《守約》三篇,示諸生治學之方,亦先生所以自道也。未幾,文襄命編《十四經學》,立治經提要鉤玄之法,約以《明例》《要旨》《圖表》《會通》《解紛》《闕疑》《流別》七目。先生以茲事體大物博,任重道遠,發憤覃思,閉戶論撰,寢食俱忘,晷刻必爭,冀速撰於成。’又據《周易、禮經、孝經三學合刊序》,'光緒丁未,閣師張文襄公招余主講湖北存古學堂。時《十四經學》論撰甫半,以最先寫定之《易》《禮》《孝經》三學就正。公以爲提要鉤玄,卓乎得聖經大義,足以正人心、息邪說,俾學者知歸,將刊行之而未果。戊申,遂奏立江蘇存古學堂,延餘掌教。竹石師又以余《三經學》授梓。越一年,刊成。’ 而《十四經學略例》又曰:'此書據張文襄師勸學篇所列七目云云。’ 可知,《原道》《述學》《守約》三篇撰於丁酉,《周易學》與《禮經學》及《孝經學》始於戊戌,成於丁未,刊於己酉。可知,《周易學》本《十四經學》之一,而《周易學》《禮經學》《孝經學》合刊。此次整理,除《周易學》主體內容外,保留了《原道》《述學》《守約》三篇,另有《十四經學略例》《三學合刊序》,使學者知其原委,察其始末。
《周易學》氣勢恢宏,條貫暢達,深淺得當,初學《易》者可一覽而悟,深識《易》者亦有所增益。該書主體以《勸學篇》七目次列篇目,即《明例》《要旨》《圖表》《會通》《解紛》《闕疑》和《流別》。《明例》論《周易》體例以及各易家家法,《要旨》掇舉《周易》最重要的經句進行疏通闡發,《圖表》是對《明例》所涉體例的圖表化,《會通》側重於《周易》與其他經書的融會貫通,《解紛》對易學史上聚訟紛紜之處進行調解,《闕疑》則對《河圖》《洛書》、先天、後天等多聞闕疑,備存其目以俟後賢,《流別》展現易學流傳的歷史脈絡。《周易學》有幾個特點,懇請讀者體察:(一)該書應時而作,注重扶植綱常,正學辟邪,救濟時艱。叔彥先生以爲,'自光緒戊戌以來,異說蠭起。辛丑以來,內外臣僚競言新學新政,不揣本末,迷誤朝廷。包藏禍心之徒簧鼓淫辭,敗綱斁倫,毒中人心,禍機四伏。’[1]因故,叔彥先生以三綱五倫爲易學大旨,使人心相親相愛,相生相養,捍災禦患,救濟中國。其辭危,其情切,深得'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之旨。蓋時當未濟,萬事失正,而陽無可盡之理,撥亂反正,必依彝倫愛敬之心以濟之,然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迄既濟。(二)該書以漢學爲主,兼采漢 宋,擯斥王弼易學。該書所引諸家著述,多爲鄭、荀、虞、惠、張、姚等漢易,宋易中只重程氏。此外,該書重視易象,引張氏論虞氏六十四卦變成既濟圖入通例可證。叔彥先生認爲,王弼盡棄易象,崇尚空虛,遁入老、莊,如今上下失常,災患竝至,生民入於水火鼎鑊,履霜堅冰,王弼與有責焉。在《周易》各家撰述要略中,叔彥先生於漢易類和宋易類中別出王弼易類,試圖將王弼易類剔出易學正統。(三)該書上下貫通,既於陰陽消長之機、辨上下定民志之旨深切著明,又於音韵、訓詁無所不備。叔彥先生將小學和大道、象數和義理結合起來,既褒獎惠氏、張氏復易象於千古之下,又斥二者求象過密,既能指明程氏與漢易在訓詁上有別,又能體察程氏義理之精微。尤其解紛一章,品評諸說,采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總之,《周易學》以漢易爲主,兼采宋易,重視象數,不尚卜筮,反對玄虛,強調倫常關係,突出憂患意識。以上所論,皆掛一而漏萬,以俟賢君子雅正。其書宏大,不能窮舉,讀者可自觀其妙。
本次整理的底本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叔彥先生於《述學篇》末題'宣統九年二月記’,又於《三學合刊序》序末書'宣統柔兆攝提格玄月’,可知底本爲民國十五年刊刻本。從初刻本至此,期間翻刻數目,暫不可知。底本破損訛錯之處,又參照嚴靈峰所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增補修改。該本據民國四年刊本影印,惜其無《十四經學開宗》《略例》及《三學合刊序》。
本書整理按古籍整理一般規範。仍須注明者,(一)文中避諱字,初見則注明,文中直接改正,此後不再注。(二)書中徵引段落,盡量查明出處。但所引漢、魏諸家皆無定本,蓋皆引自李氏集解,不注明出處。非正式引用,不注明出處。(三)'易’字若明確指書名,則劃波浪線,其餘如'易道’、'易家’、'漢易’、'費氏之易’者則否。(四)卦名若明確指篇名,則劃波浪線,其餘如'乾坤生六子’、'否泰反類’、'复遘旁通’者則否。(五)書中所引周易經傳按文意絕句。(六)叔彥先生徵引諸書,常有刪節,不再注明或補全。

本書整理始於一二年八月二日。彼時整理者對易學一無所知,對哲學學習也深處迷茫。吳飛師見狀,指導我一有時間,便去古籍閱覽室抄錄《周易學》,每次點校後發給他改正回饋。如此往復,積習日久,漸漸對易學甚至中國哲學產生興趣。雖不至於豁然貫通,但於易學基本體例、歷代諸家易說漸略知曉。吳飛師蒙以養正,我不勝感銘。故此次整理,但凡有益於學林者,皆吳飛師耳提面命之功,而訛錯謬誤之處,皆整理者學藝不精所致。特以此點校本獻給吳飛師。此後,又從學兄陳睿超以朱子《本義》,字字句句解讀《周易》經傳。期間反復修改點校稿,學友李培煒細心改校部分稿本。平日與師門論學,尤其與學兄柏宇洲、褚葉兒精讀古籍,以及與儒行社周易讀書會諸友講習論易,對我理解易學甚有助益。由於整理者身在國外,整理稿部分校對工作由劉東奇、仲威、張照、黃秋怡、王詩瑜、李明真、黃康佳諸君完成。身在國外,也給編輯孫萍老師的工作造成了很多的麻煩,感到歉意的同時,我也為她的細緻認真和寬容相待而感動不已。學兄宮志翀以未刊《曹元弼學術年譜》相賜,學兄趙金剛、學友劉東奇、仲威爲此書出版不遺餘力。對此一竝深致謝忱。整理者學力和精力有限,誤斷、誤校之處俯拾即是,感念賢人君子包涵整理者初生牛犢,不吝賜教。

周小龍

戊戌年三月三日於圖賓根寓所

註釋:

[1] 三學合刊序。

(来源:燕园礼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