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决定打一场大仗,许世友说要谨慎,李天佑一锤定音
五次战役之后,中央给朝鲜战场确定一条战略方针,那就是零敲牛皮糖,积小胜为大胜,一点一点吃掉敌人的有生力量。不要贪多,一次吃掉敌人的一个排,一个连,甚至一个营,都是胜利。
很长一段时间,志愿军都是这样做的。可是这样做也有弊端,到了后期,联合国军,尤其是李承晚的韩国伪军,非常嚣张,以为我们奈何不了他,在中美谈判期间,反而不断制造摩擦,向我袭扰进攻。
岂有此理!必须还以颜色。1953年,虎将杨勇入朝,担任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大家都知道,杨勇曾经是刘邓大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是二野的名将,是能打仗的虎将。
建国后,杨勇在军事学院学习,好好充了电。好久没有上战场,急得手发痒。来到朝鲜后,充分了解了情况,杨勇脑海中酝酿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动用三个军的兵力,在金城打一场大仗。
为什么呢?杨勇喜欢看地图,有时候对着地图就是一整天,一动不动。他发现有一条线很不舒服,那就是三八线,不是直的,到了第二十兵团防区金城一带向我们这边凸出一部分,像一个馒头,实在太难看了。应该拉平三八线。
杨勇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向志愿军司令部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的老大哥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认为可行,又给他加了两个军。这样,此次战役将出动志愿军五个军的庞大兵力,当然是一场大仗了。事实上,这也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仗。
可是,还是有人提出了异议,比如许世友。许世友当时也在朝鲜,只不过没有什么作战任务,就来到第二十兵团观战,看杨勇打仗。许世友和杨勇的关系很好,一见面他把杨勇抱了起来,抡了一圈才放下,显得很亲切。
许世友一向以大胆著称,从来没有他不敢打的仗,可是对于这一场大仗,许世友却说要谨慎。他说根据以往的经验,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牺牲太大,必须慎之又慎。
许世友提出了不同意见。可是另一位名将却支持杨勇,他就是李天佑。有人要问了,李天佑也参加过抗美援朝吗?李天佑自然是一代名将了,他应该是第四野战军第一名将。
建国后,李天佑主要在广西剿匪,担任广西军区司令员。严格地说,他没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但是在1953年6月,李天佑来到朝鲜战场参观学习,到8月份,他就回国了。
抗日战争之初,李天佑曾和杨勇一起并肩作战,当时李天佑是686团团长,杨勇是副团长,后来改任团政委,他们一起参加了平型关大捷。
李天佑深知杨勇,相信他的能力,所以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杨勇,认为可行。李天佑很有威信,可谓是一锤定音,他都支持了,别人也不好再提意见。
1953年7月13日,金城战役打响,杨勇指挥五个军猛打猛攻,不到半个月,敌人就受不了,终于磕头求饶。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最终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