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可能改善情绪的益生菌(五)
据估计,人体大约含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大约相当于体重的1-3%,称为人体共生微生物。与健康研究的其它领域相比,人体共生微生物的研究,特别是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肠道菌群也被称为是“被遗忘的器官”。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科学家开始关注肠道细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此后,研究人员发现了肠道细菌与许多疾病之间的关联,包括肥胖、糖尿病、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和癌症等等。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细菌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如情绪、焦虑水平等等。有研究表明,肠道中某些特定细菌的异常增加与抑郁症有关,而有些细菌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好心情。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是否可以通过补充一种或多种有益微生物来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同时改善整体健康。
很多研究揭示了益生菌在改善抑郁和焦虑中的作用,前面我们分四天介绍了科学实验证明的能够帮助改善抑郁和焦虑的10株益生菌或益生元:
今天我们来看看那些可能导致抑郁和焦虑的细菌,抑制这些不健康的肠道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可能有助于改善情绪和减少焦虑。
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rodentium):这是一种对小鼠具有高致死率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柠檬酸杆菌对于人类健康是否有害尚不清楚。在小鼠中,柠檬酸杆菌与胃肠道疾病发病增加有关,可能促进肠道中其它病原菌的增殖。
201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柠檬酸杆菌参与应激诱导的小鼠记忆功能损伤,补充益生菌可以成功地抑制肠道中柠檬酸杆菌的定殖和繁殖,逆转柠檬酸杆菌诱导的记忆损伤。柠檬酸杆菌不只是导致记忆的损伤,它也可以直接导致小鼠的焦虑行为增加。200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小鼠在柠檬酸杆菌感染的早期阶段会产生焦虑样的行为。研究人员注意到,柠檬酸杆菌感染不会增加小鼠的炎症,而是调节迷走神经的感觉神经元,从而使小鼠变得焦虑。
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这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不产孢子的、微需氧的细菌。它与肠胃炎的发生和食物中毒有关。肠道中空肠弯曲杆菌数量的增加往往会导致胃痛、腹泻、发烧和恶心等等。1998年的一项研究记录了空肠弯曲杆菌感染对小鼠的影响。研究人员使用较低数量的空肠弯曲杆菌感染小鼠并测量其免疫反应,但是由于感染的空肠弯曲杆菌数量不够高,并没有引起明显的免疫激活。尽管如此,即使在没有免疫激活的情况下,小鼠也变得越来越焦虑。研究表明,即使在低水平时,空肠弯曲杆菌也可能改变神经过程,增加小鼠的焦虑。因此,我们推测人类肠道中空肠弯曲杆菌水平的升高也可能导致焦虑。
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有证据表明,自闭症儿童的肠道中梭状芽孢杆菌的数量比没有自闭症的儿童要高得多。自闭症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神经生理学问题,包括焦虑和抑郁。补充乳酸菌可以抑制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这可能是乳酸菌改善情绪的一种直接方式。
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这是人体胃肠道中常见的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它被认为可以导致尿路感染、脑膜炎和心脏病。不幸的是,这种细菌具有非常强的抗生素耐药性,而且可以在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长时间存活。
研究表明,粪肠球菌在肠道中可以产生大量的D-乳酸,这可能损害大脑功能。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肠道中的粪肠球菌数量往往异常升高。清除肠道中这种细菌的积累可能改善健康。
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nis): 这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是人类口腔中的一种正常菌群。血链球菌是牙菌斑的主要组成成分,能抑制口腔中的一些致病菌的生长,预防蛀牙的形成。但是,千万不要让血链球菌进入血液和肠道。
当这种细菌进入血液,它们可能定殖在心脏瓣膜并损坏它们。如果血链球菌进入肠道,可能会刺激D-乳酸的产生,这是一种有名的神经毒素。研究也表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肠道中往往有更多的血链球菌。
那些与抑郁症有关的微生物
2015年的一项研究分析了被诊断有重度抑郁症的患者的肠道菌群。研究人员评估了46名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粪便细菌,并与30名健康对照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肠道中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肠杆菌科的细菌数量明显增加。
有趣的是,肠道中硬壁菌门的细菌和抑郁症之间是负相关的,硬壁菌比较多的人不容易抑郁。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与健康个体相比,抑郁症患者肠道中拟杆菌目的细菌过多,而毛螺菌科的细菌不足。这些结果表明,某些细菌的过多可能更容易导致情绪障碍的发生。
参考文献:
Gareau, M. G., et al. (2011). "Bacterial infection causes stress-induced memory dysfunction in mice." Gut 60(3): 307-317.
Lyte, M., et al. (2006). "Induction of anxiety-like behavior in mice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infection with the agent of murine colonic hyperplasia Citrobacter rodentium." Physiol Behav 89(3): 350-357.
Lyte, M., et al. (1998). "Anxiogenic effect of subclinical bacterial infection in mice in the absence of overt immune activation." Physiol Behav 65(1): 63-68.
Fond, G., et al. (2015). "The "psychomicrobiotic": Targeting microbiota in maj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Pathol Biol (Paris) 63(1): 35-42.
Galland, L. (2014). "The gut microbiome and the brain."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17(12): 1261-1272.
Muccioli, G. G., et al. (2010).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 links gut microbiota to adipogenesis." Mol Syst Biol 6: 392.
Naseribafrouei, A., et al. (2014).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uman fecal microbiota and depression."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26(8): 1155-1162.
Jiang, H., et al. (2015). "Altered fecal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Brain Behav Immun 48: 186-194.
精彩下周继续!我们将一起探讨益生菌改善情绪和减少焦虑的作用机制以及我们该如何选择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