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祭月原来在秋分
“少采当秋仲,禋宗重夜明。九经循白道,万物荷西成。朔魄将临望,亏轮本是盈。银蟾与丹桂,齐语任闲评。”这是1748年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八月朔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祭月。明清两朝,每至秋分,皇帝都要到夕月坛(月坛)举行祭月仪式。
祭月是皇家“专利”
祭月是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典,在上古作为节令祭祀仪典被列入皇家祀典。《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日和月是天地之神,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只有天子才能与其沟通,所以祭月就成为皇家的“专利”。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史记·封禅书》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秦汉两朝传承了皇室祭月礼仪,并在各地建日月祠。史载,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史记·孝武本纪》:“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则揖。”记载的就是汉武帝行的朝日夕月之礼。
祭品、祭服皆为白色
北京的“月坛”是在明嘉靖九年(1530年)由明世宗朱厚熜修建,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据载:由于月光是银色的,所以,不仅月坛拜坛的门、柱、台阶、瓦都是白色的,就连祭品、祭器、祭服也都是白色的,在众坛中独具一格。
《明史·乐一》载:“夕月,迎神易《凝和》,奠帛以下与朝日同,曲词各异。”明人徐渭有《驾幸月坛群望西街》诗:“玉露清秋湛碧空,金舆夕月引群工。红云自结龙文上,彩仗如移桂影中。壁畔常仪端捧鬯,郊西新魄正垂弓。布衣久分华山侣,笑向归驴堕晚风。”
清朝专门设立夕月坛祠祭署,专管祭祀之事,掌典守神库,按时巡视,督役洒扫,并管修理墙宇、树艺林木等。《清史稿·职官志》记载:祠祭署设置奉祀官一人,级别为从七品,设祀丞一人,从八品,另有执事生一人。《清史稿》说:“中祀十有二: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清朝秋分祭月很重视仪式,《清史稿·礼志》有具体详细的记载:“夕月用秋分日酉刻,奉星辰配,凡丑、辰、未、戌年,帝亲祭,余遣官。乐六奏,仪视日坛稍杀,亲临较少。升坛行礼,二跪六拜,初献奠玉帛,读祝,余如朝日仪。遣官则拜坛下。”《清史稿·乐志》载有《夕月六章》,是祭月时唱的祭歌,即迎神迎光一章、奠玉帛初献升光二章、亚献瑶光三章、终献瑞光四章、彻馔涵光五章和送神保光六章。皇帝之所以如此隆重祭月,目的是“福我兆民”,祈求月神保佑天下苍生,造福百姓。
秋分祭月到中秋赏月
秋分之日,都是在农历八月,但是具体日期每年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若没有赶上圆月自然遗憾,所以民间有在中秋赏月的习俗。
中秋赏月习俗自唐代始,其内容也融入了唐朝开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演绎出很多传奇故事,使中秋文化充满瑰丽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太平广记》里记载唐玄宗中秋之夜宫中赏月,梦游月宫,受启发创作《霓裳羽衣曲》。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宫中看过《霓裳羽衣》的演出,赞叹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此曲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到了宋代,民间赏月活动已形成规模。《东京梦华录》对东京汴梁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翫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宵。”
明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到清代时,北京民间中秋祭月习俗很盛行,《北京岁华记》记载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除祭月习俗外,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已成为北京的一种普遍风俗,并且月饼制作技巧很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燕京岁时记》说:“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
清人慧霖有《闰中秋玩月》诗曰:“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把一个百年难遇的闰中秋,描绘得情景交融,绚丽多姿。
本文刊发于9月20日北京日报古都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新媒体制作人员:刘扬
北京日报副刊
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
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