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山西大同郊区,村民清理古井,...

50多年前,山西大同郊区,村民清理古井,隐约发现干枯的井底有条大鱼,他们奇怪哪来的大鱼?为此他们让两个人,下井底探个究竟,光线昏暗的井底,两人摸到一个冰冷的东西,他们合力一带,竟然扯出一块大青石,上面雕刻鱼鳞图案和文字,

他们警觉起来,这里没有水源,会不会是一座古墓,正在激动的时,忽然脚下泥土开始松动,两人一机灵,可不能被埋在这里,赶紧顺着爬上了地面,把这事告诉了井边村民。

很快这件事汇报了上去,没多久,村民还在井边议论的时候,文物部门已经赶到了当地,组织了一次勘探后,推测下面是一座古代贵族大墓,为了保护古墓里的文物,考古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挖掘。

可没多久,考古工作队有些担忧了,原来古墓附近发现了古代“洞口”,这让考古工作人员心中一紧,幸运是最终打开古墓时,结果让他们很意外。

虽然古墓曾经被“打扰”多次,但是依然还是发现了数百件珍贵文物,在墓志铭和墓砖中,确认了墓主为北魏的“琅邪王司马金龙”,

司马金龙,北魏重臣琅邪王司马楚之的儿子,逝世在公元484年,祖先可追朔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四弟“司马道”,在当时堪称是一个极为现贵的家族。他的这座墓葬出土,为研究北魏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文物资料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古墓的前室还出土很多陪葬品,重点是在古墓后室,除了有一张雕刻精美的石床外,还有一具彩画漆屏风,这具屏风在发现时,就惊艳了在场的考古工作人员,更重要的就是经历了千年,这件屏风依然色泽鲜艳,同时画面人物和文字清晰可辨,

屏风被运回博物馆研究后,专家在解读图画内容中,感叹了一句“娶个好妻子,有多重要',那么为何专家会有如此感叹,屏风的内容有何特别,为何它被列为64件不能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之一?
 
 
“司马金龙墓漆屏风”,保留下来毕竟完整的屏板 有五块,每块屏风长约有 80CM,宽约有20CM,厚约为2.5CM。

制作工艺为髹朱漆, 屏风正面和背面,均采用彩绘的手法描绘出了几个典故,从衣冠器物画风的对比,和顾恺之《女史箴图》有很多接近的地方。

屏风在先秦时被称为“扆”或“依”,《史记.孟尝君列传》,开始有“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的记载,先秦时期家具较为简单,因为主要是席地而坐,所以都是一些灵活布置家具为主,例如:可临时使用的幄、帟、幕、帐、几、席,等等,

当时因为王及诸侯经常休憩,或者会偶然单独见几个人,在广阔的殿宇或大帐内,就需要随时布置“扆”,来隔出一个“尊位”或者小空间,方便使用。

两汉到魏晋,屏风和小曲屏风出现,屏风的种类不断增加,有绣屏,雕屏,云母屏,琉璃屏,等等,屏风使用越来越广泛,并且融入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屏风广泛使用,让屏风画的得到了发展,而屏风画的内容,则以经典的典故为主,这是当时的一种风气,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司马金龙墓漆屏风”,屏风绘画的内容,为何让专家如此感叹,主要是其记载内容为《列女传》,《孝子传》有关,屏风的正面,记载了帝舜的典故,出现了“娥皇、女英”、“周太姜、周太任、周太姒”等五位贤明的古代妇女。
 
 
屏风背面是则出现了“李善养孤”“如履薄冰”,“素食瞻宾”,“李充奉亲”等几个典故,这些都是具有一定警戒意义的古代典故,
 
 
漆画以朱漆为底,黑线为描绘,并且出现了大片题榜文字,这些字体秀丽遒健,是书法历史上,晋隶向唐楷过渡的见证,堪称是北魏书法的真迹文物。
 
那么为何经历了千年之久,这件屏风的色彩依然如此瑰丽?
 
古代的屏风漆画,是以耐腐化的柏木为板材,在表面上经过织物的贴敷,并且以漆灰做底,在经过数遍髹朱漆后,才能用各种矿物颜色和油调在上面作画,这种技法叫做“描漆”。

通常线条轮廓会用黑漆构成,而人物会涂铅白。榜书及题记,采用的就是墨书。由于黑漆坚实耐久,矿物质调和的色彩,用油料调成且不容易脱落,所以会保留至今依然颜色瑰丽。

并且这座屏风配有4个雕刻精美的石屏趺。石趺的方座雕刻造型生动自然,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雕刻工艺。

更重要的这件屏风的画风和顾恺之的画风极为相似,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也表明了,当时中国南北各地文化上的有一定的联系,虽然没有落款,但非常有可能就是出自他之手,所以这件漆屏风,成为了融合北魏时期书﹑画和石雕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北而且因为魏髹漆实物极少,所以它更是稀世之珍。

现在“司马金龙墓漆屏风”,被收藏于山西博物院和大同博物馆,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屏风中的几个典故,你会知道几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