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读书方法

文|新知堂原创
喜爱读书是个很好的习惯。因为书籍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就一定离不开读书。读书就是与古今中外智者的交流,是一个人提升自我的捷径。
古今中外,能够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伟大功业多数都是由读书人做出的。我们文化的传统中向来重视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人将读书看作是高尚的事业。
如何通过读书实现提升自我的目标呢?这就涉及到读书方法的问题了。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最好?我个人的观点是,读任何书籍之前,首先要持有足够的怀疑精神,既要敢于怀疑,又要善于怀疑。
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结论是终极正确的,绝不是只要书上说过的就一定为真,哪怕那是我们公认的权威。当一个结论提供到你面前,你一定要问它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一结论究竟合不合理,对还是不对?如果说它真,那它真在哪里?如果说它假,又要说明它假在哪儿?一定要多问为什么,要善于思考。
某一结论只有在通过了我自己的思考后,了解了该结论是对的或是错的还要知道它何以为对何以为错之后,才接受或否定它。绝不是书上怎样说过了,我只要将它记住背下来就等于知道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的目标不是求知,不要单纯要求知道的内容多,知识面广,而是求理解。理解的目标就要将自己的知识纳入到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内,求理解的终极目标就是求终极至理,终极至理是向一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求学日益,求道日损”,由博返约。
哲学知识体系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哲学家都是在探寻宇宙自然与社会的终极真理,所以多读哲学书,多学习方法论的知识会增强我们对既定结论的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也会启迪我们的知慧,为我们的创新工作提供必要的养分。
实际上不论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一定的哲学知识和修养都是有所帮助的。大的自然科学往往也都是兼通古今哲学学说的。我将哲学思维理解为追求理解的智力冲动,哲学家或思想家为了理解某一事物或现象,就会构造种种假说用来解释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这样形成的假说便是哲学理论或科学学学说。
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理论或学说,最终都是人类思维主观创造的产物。没有客观的理论或学说,也没有终极为真的理论或学说,人们不能成功搭建从经验到理论和学说的桥梁。
当我们深入某一领域时,一定认识到粗读和精读的不同作用和意义。粗读的目标是扩宽知识面,以达到扩展思思路。一方面是为了对自己专业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了解不同专业之间相互联系。
不要有类似这样的观点,我是研究生理学的还有必要去了解哲学或历史学的知识吗?其实这个必要是有的,广采博览,为的是返约。古今中外的学术在思想和方法上往往是相通的,尤其是从事创新性工作的,必要的哲学知识和逻辑思辨的能力是必要的。
精读才是我们读书的最终目标,这是主攻方向。通过一定的广采博览,我们就要选择并确定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主要课题。当我们要将它视作一个事业来做的时候,就需要足够的毅力和信心的辅助了,否则就难以在做学问上有所成就和建树。
要知道读书可是件清苦的事情,既要耐得住寂寞,还要耐得住清贫,这可不是一般人都能承受得住的。其实读书并没有什么密诀,决定一个人读书能否有所得的关键因素并不是所谓的读书方法,而是足够毅力和信心的结果。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才读书的最高追求目标,由博返约,一以贯之,读书只为明理,不单为求知。目标明确,信心坚定,并能持之以恒才是读书最根本的方法,这里没有什么太多的技巧可言,坚持和不轻言放弃比任何方法和技巧更有意义。
只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将读书视为一个事业去做,因为只要你选择了读书作为你的事业,这就是意味着你将失去东西远比得到的东西要多。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但是虽然如此,读书仍旧是一件高尚的事,读书人往往胸怀大志,品德高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充分代表了我国传统儒学家的读书信仰。多些这样的读书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会更加有希望。

点击下面卡片并关注,不错过精彩内容

您若喜欢该文章,请长按下面图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