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识小|母亲的布衫

母亲95岁高龄时穿着一件洗得很干净的红色外套,依然显得精神矍铄

家慈一生勤俭节约,从我记事时候起,看到母亲身上穿的基本就是一袭蓝布衣服,她老人家年轻时的衣衫早已剪裁,做成孩子们的衣裤。在1950-1970年代,特别是在国家物资极度匮乏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油、布料等都要凭粮票、布票定量供应,母亲说,你们上学,穿得不整洁,会被人家看不起的,她怕我们在外受委屈,省吃俭用而她自己的衣衫却从来都是那么节俭。

记得1960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我还是一个小孩子,一次母亲带着我走在番禺路上,天很冷,寒风刺骨,记得那一年上海的冬天是出奇的冷,吹得母亲和我的脸通红通红的,母亲生怕我冻坏,要我把手伸到她的外套里,她说,那样会暖和一些。我慢慢地把手伸到母亲的棉外套里,顿时,一股暖流从指尖一直流进我的身体里,我是不感觉冷了,殊不知那时母亲的双手几乎被冻僵了,但那朔朔寒风却似万根冰针穿透母亲的双手……

我参加工作后,拿到第一份薪水,曾经给母亲买过一件外套,她也舍不得穿,她总要等到逢年过节和走亲戚的时候穿。理由是旧衣服还可以穿,不必花冤枉钱买新的。在那滴水成冰的冬天,买条毛巾、买双袜子都要凭票的年月,我暗下决心,要发奋工作,一定要为母亲多买几件质地好的外套。但母亲怎么也不让我买,她说你以后“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能省则省”这句话,她前后也唠叨了差不多二十多年。

按照上海人过年都要给小孩子“穿新衣”的习俗,母亲照例到年底总要为我们兄妹做一件新的外套,那个时候,用布票买布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给六个孩子同时做新衣服,但母亲还是会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凑齐布票,给她的儿女每人做一身新衣服,虽然故意做大些,一时穿着不合身,但我们心里也很高兴,因为起码穿的是自己的衣服,而且能穿好几年,看着这一切,母亲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她太爱自己的孩子了,她不能忍受孩子穿破衣烂衫,而她自己依然还是穿着她的那件洗了又洗的蓝布外套。

夜晚经常看到母亲在灯光下为我们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即使到大年夜守岁时,母亲还在赶制新衣——这是我们小孩子最期待的事情。每年春节前,母亲总要给孩子做一双新鞋子、一件新的外套。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灯下缝纽扣。等我们起来的时候,新衣服做好了。比起现在,当年的外套虽然很简单,就是用蓝的卡其布或者别的什么布料,做一件棉袄罩衫,或者缝制一条棉裤的罩裤,再配一双新的鞋子,有时候在冬日来临时,还会领着我们到华山路上的衣帽商店去买一顶帽子,把孩子打扮得有头有脸,这个时候是母亲最开心的时刻。

过年穿新衣裳,特别是年初一穿新衣,人有点拘束,好像不灵活了。但心里实在感觉甜蜜,新年新外套,为新的一年,注入了新的希望。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这件简朴的布衫外套穿了好多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和妻子给母亲买过几件新外套,她一般都舍不得穿,还是要等到逢年过节穿一下,我曾多次尝试让母亲有所改变,但收效甚微。我想,这就是她那一代人经历社会历程的社会印记,勤俭、简朴、持家,并且影响了她的一生,也影响到我们子女这一代人,我不会说许多大道理,我想如果没有母亲的勤俭与简朴,也许就不会有我们家庭今天的兴旺和子孙繁衍。国家提倡节俭,民族提倡节俭,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应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卫生和节俭,这是国富民强永恒的主题。

我的母亲辛苦了一辈子,节俭了一辈子,在我心中,母亲永远是伟大可敬的。印象里母亲的布衫外套,带有一种旧旧的暗,它越穿越软、越洗越薄,色泽也会越来越淡,最后成了浅色调了。直到到她95岁高龄时,在儿女们的督促下,穿着一件带拉链的红色外套,衣襟旁原先的滚边虽已磨毛,但色彩是红的,显得很喜气,也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精神矍铄的体现。这是经过特殊处理后产生的色泽,在不同光线下有着不同的变幻,就如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件外套,有美丽的一面,也有哀愁的一面,美丽的外套,红色生辉,喜气,它是经得起时间沉淀的。

如今熙熙攘攘,喧闹不息却又荒凉无比的世态人情下,母亲的外套已经没有了,但是寒风中母亲用外套温暖我的手,庇护幼小的我的情景,永远温暖着我的心,我一直将母亲布衫外套的影子存放在我的脑海里,即使有外界的风雨向我袭来,我依然记得母亲佑护我的情景,直到永远。

母亲的外套,会长久的催促我去劳动,去艰苦奋斗……

2020年12月7日晚于沪上凝风轩

(0)

相关推荐

  • 无新衣,不过年

    临近春节,我又开始流连商场和网店,为一家人添置新衣.虽然总有身边的朋友笑我,现在不比以前,平时不少新衣服穿,谁还这么固执地在春节前买新衣服.我却一笑置之,我行我素并不做任何解释. 那是多年来,过往的岁 ...

  • 那些事儿丨魏青锋:岁月里最美的花

    父亲有个在城里工作的表姐,经常会把家里孩子不穿的旧衣服,托熟人捎到乡下来. 每次有大的布包裹捎来,母亲都要尖着嗓子前后院招呼一通,前院大伯家的堂姐和后院三叔家的堂弟堂妹,都呼啦啦拥到家里来挑衣服,家里 ...

  • 父亲为我买新衣

    今年父亲节的前一天,恰逢父亲的忌日.此刻让我又想起了离开我已经17年的父亲,想起了父亲为我买新衣的往事. 事情发生在1966年的春季,还是父亲在沾化县服装厂当厂长的时候.有天晚上,父亲从单位回到家里, ...

  • 鸡飞狗跳与新衣飘飘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先生笔下的这句话,听起来颇有些空荡的感觉,而细一琢磨,即有扑鼻的年味在记忆里升腾.过了元旦,年的脚步越迈越快,年的气息自然也就日浓一日,这气息就像头 ...

  •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之四十二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 之破衣喽嗖 在大东北地区,过去的贫苦日子里,老百姓根据生活中的经历,造出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四个字的土话,即咱们所谓的乡村"成语" ...

  • 【姚才华散文】难忘儿时穿新衣

    儿子今年十五岁,年龄不大,衣服不少.昨天又吵着要上网"淘"一套衣服.我把儿子衣柜里的衣服翻拣出来,差不多塞了满满一麻袋.四五成新的,现在小了,穿不成:六七成新的,儿子嫌样式过时,不 ...

  • 风土识小|话说小塘菜

    葱葱绿绿的江南菜地 与几位东北的朋友一起吃饭,他们为了表达盛情,总爱说来几个"硬菜",我一听就乐了,"硬菜"者何?是否还有"软菜"?&quo ...

  • 风土识小|“扳倒井”酒话

    山东"扳倒井"的传说 不久前,我的一位学生,也是很一位很干练的后生,说要请我喝酒,我开玩笑地对他说,早年服役,在队伍上听得一段顺口溜:"一般不喝酒,不喝一般酒,喝酒不一般 ...

  • 风土识小|“文武之道”四川路

    1950年代的上海四川北路商业街 四川路,特别是虹口区辖的四川北路,是上海非常著名的马路之一.解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四川北路是上海市民的购物宝地,"走走看看南京路,买卖还在四川路" ...

  • 风土识小|廊下版画识“青檐”

    生气勃勃的廊下青檐版画艺术中心 廊下青檐民宿 对我来说,去金山区廊下镇参观学习青檐版画艺术中心,心仪久矣.这次总算如愿了. 人们常说上海滩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诚非虚言.即使在上海金山与浙江平湖临界的廊 ...

  • 风土识小|吕巷访古

    金山吕巷镇的蟠桃名闻遐迩 前些时日,我去金山区吕巷镇访问,回来我就写下了"吕巷访古"的题目,不是我"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上海周边的古镇,如同珍珠一般,需要以历史 ...

  • 风土识小|百年两幅画 今昔两重天

    百年前沈泊尘艺术创作旧影 适逢盛世修志,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在纂修<精武志>,我有幸能够参与其中并做一些工作,倍感光荣与荣幸.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的奋斗史,如同一场昂扬激越的交响史 ...

  • 风土识小|姑苏繁华运河情

    苏州城外古运河上扬起风帆的舟船正在前行.据<亚东印画辑>1926年8月出版 有人说过"白发苏州",意谓苏州城历史悠久,如同"白发老翁",我以为此话只 ...

  • 风土识小|“清明祭扫各纷然”

    清代绘画<清明戴柳>图 今年清明节前,承蒙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陕西省榆林市清明文化研究会等主办单位盛情邀请,出席了"第八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 ...

  • 风土识小|一部浓缩的中华民俗史

    新版<事物掌故丛书>书影 庚子年末,上海辞书出版社依据较权威的古籍版本,校对查证原文,花费许多功夫,编辑出版了杨荫深先生<事物掌故丛谈>的"校订本".我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