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MRI特征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fibrous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梭形细胞肿瘤,大多数为良性,极少数为交界性或恶性,好发于胸膜,胸膜外(鼻咽部、眼眶、盆腔、肾、四肢、神经系统等部位)少见[1]。发生于颅内的SFT较罕见,被称为颅内SFT(I-SFT)。目前在影像学诊断中关于I-SFTDWI表现的报道[23]少见,术前很难做出正确诊断。作者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I-SFTMR常规平扫、增强及DW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证实的12例I-SF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60岁,中位年龄51.5岁。11例以头痛、1例以发作性意识不清就诊。12例均行MR常规、动态增强及DWI扫描。10例肿瘤完整切除,2例因与静脉窦关系密切作部分切除。该研究经郑州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Skyra3.0TMR扫描仪和标准头颅线圈,平扫行矢状位及轴位T1WI、轴位T2WI、FLAIR及DWI扫描,T2WI:TR3800ms、TE93ms,T1WI:TR250ms、TE2.46ms。DWI成像采用SE平面回波成像(SS-SE-EPI)序列,TR8000ms、TE102ms,取2个b值(b=0s/mm2,b=1000s/mm2),可在1个层面上获得1帧b=0s/mm2的EPIT2WI和1帧b=1000s/mm2的DWI图(机器软件自动完成)。层厚5mm,层间距1mm,FOV24cm×24cm,矩阵128×128。增强对比剂为Gd-DTPA,剂量0.2mL/kg,流率2.5mL/s,采用vibe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期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I扫描。

1.3图像资料分析与诊断标准

影像学检查结果分别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协商达成一致,观察并记录: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周围组织情况;T1WI、T2WI及DWI信号强度;病变强化方式及动态增强曲线特点。所有扩散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分析。感兴趣区(ROI)置于连续3个层面的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对侧相应正常白质区,ROI以手工描绘,面积为20mm2,避开常规MRI和增强扫描显示的肿瘤囊变、坏死、出血区域,测量其ADC值并求均值分析扩散变化。12例标本均行HE染色,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4、CD99、Vimentin、凋亡因子Bcl-2、EMA、Ki-67的表达后,由2名病理学医师诊断。以细胞分裂>4个/10个高倍视野,有血管、神经等间质侵犯为恶性诊断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分析。12例I-SFT肿瘤实质、瘤周水肿、正常脑白质间ADC值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一般表现

①病变部位:7例位于幕上,其中2例位于顶部大脑镰旁跨中线生长,1例位于左侧侧脑室三角区;2例位于幕下;3例位于小脑天幕跨幕上及幕下生长。②病灶大小、形态:12例肿瘤最大直径31~68mm,中位最大直径45.5mm;9例呈分叶状,3例呈类圆形。③与周围组织关系:12例病灶均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周围脑组织呈受压改变,可见片状瘤周水肿;11例与硬脑膜关系密切,其中1例侵犯左侧横窦,1例侵犯窦汇;1例与室管膜关系密切。

2.2MRI平扫表现

见图1、2。与脑实质相比,T1WI上等信号5例,稍低信号3例,混杂信号4例;T2WI上信号多不均匀,9例呈混杂信号,2例呈等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7例可见片状短T2信号;6例合并囊变;3例可见迂曲流空血管影。

2.3MRI增强表现

见图1、2。12例均有明显强化,其中8不均匀强化,4例均匀强化;短T2信号可见强化;5例可见“脑膜尾征”。12例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均呈速升平台型。

2.4DWI表现和ADC值

DWI上等信号7例,稍低信号(图1C)3例,稍高信号(图2C)2例。ADC图上病灶呈混杂稍高信号(图2D)8例,等信号4例。12例I-SFT肿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正常脑白质的ADC值分别为(1.028±0.148)×10-3、(1.586±0.144)×10-3和(0.754±0.03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6.506,P<0.001),任意2组间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水肿部分较高。

图1左侧额部大脑镰旁I-SFT1例的MRI及病理表现

A、B:病灶呈等T1混杂T2信号,内可见囊变及增粗的流空血管影,瘤周可见片状水肿区;C:DWI上肿瘤扩散不受限,呈低信号;D: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囊变区未见强化;E:TIC类型呈“速升平台型”;F:镜下可见梭形或卵圆形瘤细胞呈弥漫或不典型旋涡状排列,局部伴胶原化(HE,×200)。

图2左侧小脑天幕I-SFT1例的MRI表现下载原图

A、B:肿瘤信号混杂,可见长T1长T2囊变信号区及流空血管影,T2WI上可见片状低信号,瘤周可见小片状水肿区;C:DWI上肿瘤实质轻度弥散受限呈稍高信号;D:ADC图上肿瘤实质呈混杂稍高信号;E: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瘤内短T2信号区可见强化;F:矢状位可见肿瘤位于小脑天幕,跨幕上、幕下生长。

2.5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

病理组织镜下表现为梭形或卵圆形瘤细胞呈弥漫、编织状或不典型旋涡状排列,形成细胞密集区及细胞稀疏区,细胞稀疏区的胶原纤维成分丰富,细胞密集区胶原纤维成分相对稀疏,局部伴胶原化(图1F)。免疫组化结果示12例CD34、CD99、Vimentin、Bcl-2均为阳性表达;EMA均为阴性表达;7例Ki-67阳性<10%,4例为10%~15%,1例>15%;10例为良性,2例为低度恶性。

3讨论

I-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起源于表达CD34和Bcl-2的树突状间质细胞。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仅200多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年龄51~60岁,约占29%,无明显性别差异[14]。该研究中8例患者均位于该年龄段,男性较多(8/12)。临床症状与发生部位有关,该组11例患者以头痛,1例以发作性意识不清为主要表现。I-SFT的确诊依靠免疫组化检查,CD34、CD99、Vimentin、Bcl-2等为其重要的阳性标记物。目前I-SFT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Metellus等[5]研究表明,I-SFT首次手术切除程度直接影响预后,多数病灶完全切除者预后良好。该组12例I-SFT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2例因与静脉窦粘连紧密作大部分切除,余10例均完全切除。完全切除肿瘤也可能复发,但可以减少复发可能性[6]

研究[7]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SFT以幕上最为多见,幕下次之,少数病例可发生于脑室内,该组I-SFT发病部位与报道基本一致。I-SFT多呈分叶状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压迫或阻塞静脉导致回流受阻,血管内水分子更多地进入脑组织,引起瘤周水肿,多为血管源性,部分I-SFT可侵蚀邻近静脉[8]。该组病例周围脑组织均受压移位并出现瘤周水肿,其中1例侵犯左侧横窦,1例侵犯窦汇,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与脑实质比较,I-SFT在T1WI上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与脑膜瘤信号较均匀不同,I-SFT在T2Wl上信号多不均匀,内可合并短T2信号。T2WI内可见片状低信号是该病的一个典型征象[28],反映了富含胶原纤维的组织学特点。囊变区呈高信号。因此,有研究[910]认为T2WI可以反映SFT纤维组织的新旧、细胞分布疏密、囊变等组织学特点。该组病例仅3例信号较均匀,7例合并短T2信号,6例可见明显囊变。I-SFT是一种富血供肿瘤,部分病灶内可见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I-SFT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与肿瘤血管、肿瘤细胞密集程度及胶原纤维分布密切相关[11],不均匀强化可能与肿瘤成分强化不同步有关。Clarenon等[2]认为,当病灶内出现明显短T2信号且有强化时,提示为I-SFT的可能性较大。该组3例可见增粗的流空血管影,与肿瘤富血供的特点相符。起源于硬脑膜的I-SFT强化时可出现“脑膜尾征”,但并非其特征性表现,5例可见轻度脑膜强化。

I-SFT胶原纤维含水量少且呈散在分隔状分布,水分子扩散常不受限,DWI上呈混杂低或等信号[11]。部分病灶轻度扩散受限,可能与病灶内部分细胞增殖较快或细胞排列紧密等因素有关。该组10例病灶呈等或低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ADC图上,高ADC值一般表示病灶细胞疏松、坏死或者囊变,细胞间隙大,水分子扩散自由度高,低ADC值反映细胞排列致密[121314]。该组I-SFT在ADC图上表现为等信号或混杂稍高信号,ADC值高于正常脑白质,原因可能是瘤内间质胶原纤维成分较多。Stadnik等[15]认为可根据DWI信号强度和ADC值的变化鉴别各种组织成分,I-SFT在DWI上可表现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瘤周水肿区域也为稍高信号,而ADC图上,瘤周水肿的ADC值明显高于肿瘤实质和正常脑白质,这一点可较好地区分肿瘤实质和瘤周水肿,从而区分常规MR上瘤周异常信号是由肿瘤侵犯周围正常组织或是单纯瘤周水肿。该组病例水肿区ADC值平均为1.586×10-3mm2/s,明显升高。ADC图及ADC值可较好地鉴别组织类型。

根据术前MRI资料,该组12例I-SFT均曾被误诊为脑膜瘤。I-SFT与脑膜瘤的MRI表现鉴别如下:①脑膜瘤老年女性常见,病灶信号较均匀,边界清晰;I-SFT发病无性别差异,信号多不均匀,T2WI上短T2信号为其特征性表现,囊变较常见。②DWI上,脑膜瘤细胞排列紧密,少有坏死,水分子扩散自由度较低,多数扩散受限呈高或稍高信号;I-SFT多数扩散不受限,表现为混杂低或等信号,部分病灶可轻度扩散受限呈稍高信号。③增强扫描脑膜瘤多均匀强化,“脑膜尾征”常见;I-SFT多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T2WI上短T2信号可见强化,无典型“脑膜尾征”。④I-SFT富血供,瘤内可见流空血管影。

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因I-SFT罕见,样本量较少,未进行良恶性分组,因此还需进一步搜集病例;为回顾性研究,未对患者进行随访,影像学表现与预后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MR平扫、增强结合DWI可显示I-SFT的病理及血供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脑外分叶状或类圆形占位,T2WI信号多不均匀,内可见短T2信号;DWI上呈等或低信号,ADC图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并有短T2信号明显强化,“脑膜尾征”不明显。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