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成长】当孩子要自己吃饭时——从筷子开始的人生起步
孟春芝,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领域,婴幼儿早期教育,青少年性格培养。全国母亲教育研究所高级讲师。
多年来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过多篇早教文章及论文。《燕赵都市报》、《唐山劳动日报》等报刊都进行过采访报道。2010年7月应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邀请为《爸爸妈妈进课堂》专题栏目录制了10期有关儿童早期教育的节目,在《家庭百科报》开设《孟母教子》专栏,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录制过早教节目。
那个粉雕玉琢般的天使一天天长大了,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他开始不满足于让妈妈喂饭了,他会和妈妈抢筷子,他要自己吃。这是孩子在成长,作为家长此时应该怎么办?顺应孩子的成长特点,帮助他,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能力。可惜我们很多家长却不是这样做,不是帮助而是代替——这种代替真的是后患无穷。
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孩子一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动,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独立愿望,他们渴望做一些事情,他们开始想学着自己拿着汤匙吃,这是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现。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扩展孩子的认知范围,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通过自己的行为孩子会初步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一般来说,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两岁左右学会吃饭。
那么为什么很多孩子没能在这个年龄学会自己吃饭呢?
这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一两岁的孩子由于动作协调性较差,刚开始学着吃饭时,常搞得汤汁四溅,饭粒满身。这时我们的父母不是耐心,而是急躁,或对孩子大声训斥,或一把抢过孩子手中的汤匙。须知这样做不仅束缚了孩子的探索精神,还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受挫感。更多的父母是担心孩子自己吃不饱,以“喂”的形式取而代之,长此以往,孩子往往形成依赖性人格,产生自卑心理!
孩子学习吃饭的过程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过程。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吃饱了,他会由此产生成就感,会帮助他长大后更自信。即使孩子暂时没有把饭吃下去,他有了失败的体验,也是好事,这样可以增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怎么才能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呢?
从孩子满五、六个月开始学习抓握,许多父母以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太小,应该什么都不会;实际上,孩子由这个时期到约满九个月之间,是手部抓握能力的发展期,也正是开始让孩子学习正确的餐具握法的最佳时机!恰好孩子刚接触副食品,对乳汁以外的食物有着相当的好奇;因而在一边喂食副食品时,一边让孩子学习餐具的抓握,甚至协助他自己舀取副食品食用,对奠定孩子日后自己吃饭的基础,肯定会有相当的效果。
孩子满周岁后,手、眼协调能力迅速发展,若给予以适当的诱导,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成效。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为孩子预先准备一份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这当然是促使孩子喜欢吃饭的第一法宝;这里,“色”的应用是相当重要的;家长要动脑筋。例如:做各种色泽的颜色饭,可以用胡萝卜、绿色蔬菜、番茄等搅成泥后拌饭,还可以做个形状,如以小碗盛饭后,将碗中的饭倒扣于餐盘上,并插上一株小绿花菜,作成小山丘状,都是不错的方法。
还有,一次给予的食物量不要太多,容易吃完就会增加孩子吃饭的成就感;那么,以多次“给予”的方式,再加上言语的鼓励如:妈妈刚吃一碗,你都吃两碗了!你好棒!孩子容易产生成就感,就会喜欢吃饭了。
最好能带孩子亲自去选购他喜欢的餐具,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吃饭的好感。
假如孩子正兴致冲冲地在玩游戏或是看卡通时,你却强制他中断游戏立刻吃饭,孩子自然会不高兴,那么对于吃饭这回事儿的印象也就大打折扣了。所以,这种情况应该给孩子预留时间,可以在开饭前十分钟提醒孩子:“还有十分钟就开饭啰!”
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父母要告诉孩子,吃饭就是吃饭,要规规矩矩地坐在饭桌前,定时定量,不要让孩子养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或玩玩具的习惯。
孩子吃饭时既不要批评打骂,也不必过于心急。
就餐气氛要轻松愉悦,吃饭时父母可以和孩子谈论食物有什么营养,唤起孩子对吃饭的兴趣。
如果孩子一时不想吃,过了吃饭时间可以先把饭菜撤下去,等孩子饿了,有了迫切想吃的欲望时,再热热给他吃。这样几次过后,孩子就建立了一种新认识:不好好吃饭就意味着挨饿,自然就会按时吃饭了。这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对孩子过度保护很容易,忍住心疼很难。”父母首先要硬下心来,不能总担心孩子饿,给他零食吃,那样就会适得其反。
父母平时也要有意识地多给孩子灌输“好好吃饭,长得更快,变得更聪明”之类的观点。
如果孩子成功地自己吃了饭,作为奖赏,饭后父母可以陪他玩一会儿,让他产生关于吃饭的快乐的记忆,以后对吃饭就不会排斥了。
教育无小事,教育都在细节中。学会吃饭不仅仅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还有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吃饭,就是给了孩子一生的“饭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