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方城、社旗因潘河水运兴盛成为南阳东两...
清代方城、社旗因潘河水运兴盛成为南阳东两座繁华的城镇,但两地的衰落也是因水而起,剑拨弩张最终发展成明争暗斗,两败俱伤,今天说来毅然令人叹息。
方城北15里有一古泉名黑龙泉,清朝中叶以前泉水常年翻涌,水量丰沛,经年不绝,使得潘河能行大船。人们都说黑龙泉是通着大海的海眼,泉水经潘河流到社旗,再流唐河入汉江最后归长江。当时的方城、赊店码头桅杆林立,白帆猎猎,船工号子不绝于耳,岸上驼铃声声,骡马嘶鸣,马帮驼队穿梭其中。两地发展成万里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节点,北方的盐、南方的茶在码头堆积如山。山、陕、湖、广客商常年在两地做着买卖,热闹非凡。
赊旗商号“益号”大掌柜姜泰岭,经营着十几座货场,并且监管漕运税卡,有钱有势。方城“裕隆”商号的掌柜叫白存善,乃方城巨富,人称“白半城”。两地的这两家商号为抢生意,明争暗斗,也没少打口仗,经常是你靠对我一下,我挤兑你一回,有时还会到南阳府去打官司。
在两地交易的大宗货物就是盐和茶,起先方城、社旗两地收购价差不多,但南方来的船逆水先到赊旗停泊,价格一样所以也就在赊旗收购装货回程了,不再往北开往方城。方城的白掌柜一看,没人来,生意转不动,于是抬高收购价,又找人私下给船老板们商量了来船分成,于是本在赊旗停泊的商船纷纷向北开到了方城停靠。
这一下,可把赊旗的姜泰岭气的只咬牙,提价别人也会提,拦船又没法拦,几天几夜寝食难安。过了两个月,眼看没生意了,姜泰岭召集赊旗各大商号让大家献言献策,但大家都苦于无计可施,面面相觑,最后目光都聚焦在了姜掌柜这里,姜泰岭轻描淡写地提到了一条妙计,当然说的很高尚而且委婉:为了方便潘河两岸居民,商会决定在潘河上建一座石桥,各商号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都要慷慨解囊,造福桑梓。各商号老板一听,建桥拦船,虽没明说,但确实高明啊,果然还是老姜辣。
于是社旗北门外拦潘河就修了个大石桥。这座桥一直使用至今,在近两年竟发展成为社旗网红桥,一跃成为当地名胜,当然这是前人所想不到的。桥建好后,南来的船果然过不去了,方城是去不了了,只能把货在赊旗装卸,赊旗各商号随意压价,一个个赚的盆满钵溢,得意之情难以言表。
方城白掌柜知道赊旗修石桥的事后,恼羞成怒,告到南阳府衙,谁知姜泰岭等人已经使了银子,府里上下打点,最后官司不了了之。白半城英明一世,怎能受此屈辱,你不让我做生意,我也不让你好过,那就来个釜底抽薪,以毒攻毒:白掌柜召集方城各大商号,让铁匠铸了许多大铁锅,底部打孔,然后用杉木篙打入泉眼,将大铁锅一个个口朝下穿到木杆上,一律锅口朝下,就这样一摞子大铁锅将黑龙泉渐渐堵上,水量一点点变小,泉水最终憋回去。
从此潘河的水流变得越来越小,河里水少,最终船连社旗也到不了了。两地就此慢慢的衰落下去,繁华不在。
白河白:封建社会商人之间的争斗屡见不鲜,但和气生财还是亘古不变的生财之道,逞一时之快,意气用事,坑害的开始是别人,但后来一定是自己,此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经商和做人一样,都不可太损,阴险毒辣之人,能得小利,但无大财,飞来横祸时有发生,从善如流,厚德载物,方能立于不败。这么好的一眼古泉,就这样被愚昧之人所毁,两败俱伤,非常令人痛惜,至今两岸百姓还在痛骂这俩祸害精,坑害了两座城。1958年,有关部门曾对黑龙泉进行钻探开发,钻出了许多锅铁,水量有少量增加,但最终因喀斯特溶洞影响终止,直到近些年,方城黑龙泉所在的黑龙潭里还会冲出来锅铁。是不是很可惜?#南阳头条#
喜欢南阳历史,了解民俗故事,请加关注@白河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