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德州街巷名,附珍贵德州老照片!唤醒你的城市记忆!

作者:随心

古老的德州在明清时代,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水旱码头。不仅出现了诸多的文豪和高官,而德州城里各类衙门林立,素有纱帽城之称。致使德州成了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区域。故街巷的名字也很讲究,有些名字至今仍散发着幽香,如:二郎庙角,喧哗角、顺城街、剪子股街等。虽已消失,人们在茶余饭后,还不时的提起它们,赞美上几句。

闲暇之余,将老街巷的名字归类后,顿感一种新意,故略加整理同大家分享:

以城而得名的:有南门外、吊桥、南门里、南门东、南门西、东门里、大西门里(建设街)、大西门外(剪子股街)、北门里(胜利街)、小西门外、小西门里、顺城、西关(桥口街)、小西关(河西小庄)、大东关、小东关、南关街等。

以庙宇而得名:有大寺(德中街)、大寺后(花园后街)、马神庙、火神庙、财神庙、八仙庙(团结街)、二郎庙、城隍庙、西方庵、天齐庙街(步云街)。还皋里、皋外(玉皇阁)、礼拜寺胡同等。

以官衙而得名:有户部后(平等街)、旧州署、县政府、法院前、卫署、东公廨、西公廨、状元府、税务、预备仓、仓廒、司令部、馆驿前街等。

以兵营而得名:有大营、小营、南营、北营、校场口、新营街等。

以集市而得名:有马市、线市、花市、羊市、枣市(解放大道南)、柴市、米市(太平街)、锅市、绸缎市、水市、米市街、南市、北市、市场、大市(也叫军市、南关街)、小市(也叫民市、河西小庄)、当铺、盐店口、大、小竹竿巷、豆腐巷、广业、早市、集市、拉夫厂、苇子场、兴隆街等。

以大户而得名:有吕家、封家、马家大井、卢家井、马家溜口、王家角、石家园等。

以上街道的命名,属于普遍性的命名方法。貌似各城池里都有类似的街名,故并不为奇,奇者是有德州地方特色街名:

如:德州水路交通方便,街巷的名子也受到了京津地区影响:如喧哗角、二郎庙角、王家角、柴市角、大西门角、四牌楼角、大寺角、耳朵眼等。这些与德州的海子一样,都是受京津地区的影响而命名的,是德州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外还有因“象形”而得名的:如剪子股街,它原名叫大西门外街,即现在金谷园的西半部。因为这个街是进京御路的必经之地,且它的南头向西临近运河、向东是大西门,所以,有两股道分别从两个方向进入该街。

其中一条是出大西门由东南方进入,一条是经金城街从西南方进入。两条道经过近30米的斜向前进后,汇合成了一条路继续向北前进,在汇合处形成了三叉路口。出现三叉路口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个三角形空地里的建筑物。

据说,这块空地属该街某大户人家所有。该大户人家就在这块空地的南头,修了座小关帝庙;在关帝庙前修了座牌坊;在牌坊前面打了一口直径约50厘米左右的小水井。这三个建筑物所占地面积不到半分地。可这三个小小的建筑物,却将这个三岔路口,惟妙惟肖的装点成了剪子的形状,最前面的那口“井”,就成了剪子股的铆钉,从此,这条街就名正言顺的成了“剪子股街”。

在勤奋街中段,有一条长五十多米、宽约二米的于家胡同。当走出胡同北口时,这里又分出宽窄不一的四条路来,站在路中央酷似站在鸡爪之中,为此,官称“五路街口”。可民间却形象的把这里称为“鸡爪子”路口。

还有“九道弯”胡同,也是很形象的一个地名。它北起维新街、南到商业街,整个胡同弯弯曲曲的经过九个直弯,才走完了它的全部路程。它貌似一个迷魂阵,而且每个弯都是直角的,都是走到顶头处才可看出是拐弯,不知者绝对不敢走。所以,就得了个“九道弯”的美名。

还有小锅市街,明·永乐年间,因它地处运河边,且市场繁荣又靠近小西门,陆路交通也方便,官府就在此设置了卸锅的码头。天长日久,人们将“卸”读成了“小”,“小锅市”就产生了。实际德州的“锅市”在太平街处,后来,人们将锅市和米市改成了“太平街”,卸锅市就撤销了候补成了“小锅市”。实际这里从没有人卖过锅。

再就是米市也很怪,德州的“米市”与“锅市”,本来并行于现在的“太平街”一带。现在的“米市街”,实际上是以加工和晾晒粮食为主的作坊群,整天碾子不停、扇车飞转、暴土扬长。几乎没有居民来此买粮,称不上米市。它也是因为“太平街”的出现,而名正言顺的成了“米市街”。

还有,原德州书院(德州监狱)西有一条小道叫“马道街”。何为“马道”即马行之路。城里为何有马道?原来明清时代,德州城里官衙最多时达70余个,那时出门就可见“文官的纱帽、武官的马匹”。德州城西北一带是衙门较集中的区域,且多为武官衙门,故德州书院西的这条小道上马匹不断,这条小道就被人们形象的命名为“马道街”了。胜利街北段向东的还有条小路,曾被称谓过“纱帽街”。

建设街也很特殊,在德州的史册中,可查到两个“建设街”。一个是现在的建设街,是解放后,由二郎庙西街和大西门里街改的。一个是原来在“小营”的“建设街”。

在民国1934年的地图上,“小营”成了“建设街”,“大营”成了“兴隆街”。这两个地名肯定是民国时期改的,为什么要改找不到依据,据推理:因民国初满族备受歧视。而民国时,德县的建设局设在这条街上。这可能是原由,因为解放后,人民政府又恢复了“小营”、“大营”,大有提高少数民族地位的意思。

德州还有一条昙花一现的街道,即运河边上繁华的商业街,这条街自1948年产生到1956年,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就结束了它短暂的一生。

德州最有意思的是跃进街,1958年前这里是一片芦苇湿地。市政府为解决百姓的居住问题,号召全市人民去扒城墙,用扒下来的城砖,在这块湿地上盖起了一排排的青砖瓦房,因此就有了“跃进街”。实际“跃进街”还是有纪念意义的,一看就知道是1958年产生的,“建新街”总有那么点时髦感,就像“新湖”一样。

其实,翻开德州各个时期的地图就会发现,很多街巷的名字不断的在变,其改变的原因大多与时代背景有关。如德州的老街中:

民主街、民权街、新华街、平等街、建设街等,明显的“民国”格调。

新生街、翻身街、胜利街、黎明街、解放街等,绝对是解放初的风格。

东方红路、东风路、向阳路、农丰大队等,一看就是“文革”时期的。

一般有时代特色的街巷名,生命都较短,但其中也有例外,如黎明街、光明街等,因其为谁用均可,所以,它们的生命力较强。由此想到“太平街”,因为谁都希望太平,所以,自从德州有了“太平街”,除了“文革”前期,出了“太平街不太平”的说法外,就一直没改过。

据有关资料介绍:上世纪80年代德城300多街巷村庄的名字,形成于明前的8个、明朝的155个、清朝的29个、民国的21个、现代的115个。

真的:沉淀的是历史,传承的是精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附珍贵德州老照片:

都看到最后了,那就分享吧,让更多德州人一起步入回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