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 母亲的鞋子
(题图来自网络)
前几日是母亲六十一岁生日,照例我没有在家,这些年一直在外地,想为家里人过个生日都成了奢望。倒是媳妇儿能记住家里每个人的生日,每逢谁生日前夕就张罗着买衣服,送礼物。
早在母亲生日前一周,媳妇儿就说要在生日那天约上姐姐一家在外陪母亲吃上一顿饭,母亲是个嫌麻烦的人,从来没有过过生日,三番五次地劝说她还是不愿意,后来还是我给打了电话才勉强同意。吃饭那天是母亲生日的头一天,听媳妇儿说,母亲很高兴,还让姐姐一家人第二天到家里吃饭。
媳妇儿平日上班忙,本不精通厨艺,母亲一大早就起床,张罗着中午的饭菜,后来媳妇儿给我发来为母亲过生日的小视频,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真是开心。
去年女儿香香要上小学,母亲从农村到了城里帮着接送孩子,父亲留在农村,要顾上一些人情世故,学校距离家也就十来分钟的路程,但是一天四趟必须接送,风雨无阻。每周五下午母亲就会赶回离城十五公里外的老家,周天下午又赶回城里。
父母那一代人都吃过很多苦,受了很多罪,年老了都会落下一些病根,父亲自从三年前检查出脑梗,前后住了三次医院,药物一直没有停过。
母亲每天清晨不到六点钟起床,然后按点送女儿上学,偶尔也会到亲戚家串串门,大多数的上午都会穿梭于城里的菜市场、超市,老人节俭惯了,听说哪个超市东西打折搞活动,哪里东西便宜,就会赶过去,常常从城东走到城西,为的是省下几块钱。
母亲的身体倒算是硬朗,就是常常说起,一到下午就腿疼,去医院做了检查又无大碍,于是就给买了钙片,但似乎作用不大。
做媳妇儿和做儿子的不一样,媳妇儿不便说的话,做儿子的就敢说,一听到母亲说她腿疼,我就常常抱怨几句,谁让你为了省下那几毛钱、几块钱满城跑。母亲却说,住在城里不比农村,要交物业费、吃饭要钱,用水要钱,一出门就得花钱,能省一点是一点。家家户户每天房门紧闭,互不来往,人情味太淡,住的也没农村敞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喜欢买鞋子,布鞋、运动鞋、皮鞋一年都会买好几双,隔上几个月就会拿出一双廉价的鞋子给我们说,花了多少钱买的,穿着如何如何舒服,但是过段时间又会买上一双样式大同小异的鞋子,对我们说同样的话。
有一次媳妇儿悄悄对我说起这事,我笑了笑说,我们脚上的鞋子几百上千,母亲一双鞋几十块钱没有可比性,只要她高兴,穿着舒服就行。
母亲是个干练的女人,做事风风火火,有模有样,小的时候是我随着她的步子往前走,这几年她背也驼了,步子也慢了,脸上的褶皱越来越深,头上的白发也越来越多了,现在随她出门,常常是我放缓脚步等她跟上我的步子。
我上学时,学校离家的距离很近,但每到雨天,母亲总是早早的候在学校门口,时常手里都会提上一双鞋子,换下我脚上的鞋。在我记事起,应该是中秋节的前夕,连续的连阴雨天气,母亲为了不让我的鞋子被浸湿,抱起我,不小心脚下一滑摔了跤,摔坏了膝盖,几个月都是卧床不能动弹,她的腿疼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病根。
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一手好厨艺,虽说以前家里日子过得清苦,但总是能用简单的食材变着法的做出可口的食物。她的针线活做的精致,年轻时绣花、做衣服,纳鞋底,做鞋子样样都会,前几年一到冬天都会做很多双棉拖鞋,送亲戚送朋友。有段时间绣上了十字绣,奈何眼神也大不如从前,现在在家缝缝补补的时候都是让媳妇儿或女儿帮忙穿针引线。
母亲也帮我做了双棉拖鞋,我一直嫌弃样式老土,穿在脚上与衣服不搭,鞋子至今还躺在鞋柜里。有了女儿以后,母亲也给女儿做了很多双鞋子,女儿渐渐长大了,懂事了,衣着打扮也学会了搭配,有了攀比心,任凭母亲和媳妇儿怎么劝说,就是嫌穿在脚上土里土气被同学笑话。
记得那时候家里的几本书里夹满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纸质鞋样,一到秋天趁着天气暖和,父亲会卸下一块门板放到太阳底下,母亲拿玉米面熬上一盆浆糊,拿出零零碎碎的各式花布,一层浆糊一层花布薄厚均匀整齐地铺在门板上,等完全晒干以后就可以做鞋帮、做鞋底。
一家人一年要穿的棉鞋、单鞋母亲总会在整个冬天全部做完,应季穿什么鞋子,母亲总是早早就安排的妥妥当当,那时候穿着母亲做的鞋子,不觉得土气反倒是走路踏实,因为每双鞋子都包裹着浓浓的爱。
母亲总是在我的每双鞋子的鞋腰处给我订上一双鞋带,不管是单鞋还是棉鞋。她常说,鞋子系上带子了才不会崴脚,有了束缚,这样你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作者简介:张俊,陕西商洛人,陕西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当过兵,现供职于西藏错那县政府办公室。
温馨提示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公众号每天编发的作品,会在【搜狐文化】、【今日头条】、【美读线】等选择编发推送,请作者自行搜索关注。
另:赞赏即稿酬,读者赞赏的70%为作者稿费,每月8号左右统计、公布并发给原创作者本人,30%留作平台运营、宣传及编辑、校对、制作等费用,无赞赏则无稿酬。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