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张艺谋:30年导演,一生热爱黄土地的西北汉子

文|阿布

张艺谋戴着鸭舌帽,身上罩着蓬松的羽绒服,手里拿着一杯咖啡和两卷胶片,在会议室里踱步。

要开会吗?不是,他在做一个梦,关于电影的梦。

他来到广袤的敦煌沙漠,裹着面巾、压低鸭舌帽檐,只露出一双锋利的眼睛,只是一个人的背影,略显孤单。

这次大漠之行,没有老战友张伟平的影子,两个人曾一路搭档16年,曾经的友情如同满天飞舞的黄沙,随风而散。

他不理解张艺谋的向往,这个硬气的西北汉子把一辈子的热爱堆满在敦煌无边际的沙漠之中,再用两格胶片道一声告别。

01

打出一手好牌,除了强大的心理与精湛的技艺,还有背后730个日夜的坚持。

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一台最有中国味的艺术晚宴得以向全人类展示,许多外国友人将北京当作人生必须去的地方。

为了筹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北京夏奥会官方公开对外招标,鼓励社会各界推荐开幕式导演。

各路名导纷纷请缨,上阵争抢。揭了"皇榜"的,还是张艺谋团队。2006年,当张艺谋从北京奥组委手中接过北京奥运会总导演的聘书的那一刻,这,不仅代表着无上的荣誉和沉重的责任,也饱含亿万国人的期许。

彼时,已经56岁的张艺谋人在外拍戏,心在北京。那个时候,《满城尽带黄金甲》正在紧张的拍摄之中,他眼睛盯着惊世大片的拍摄,脑子里想着跟奥组委讨论开幕式的创意。

可他毕竟是人,不长三头六臂,于是做出了艰难决定:暂时离开自己干了半辈子的电影圈,全面息影专心执导奥运开幕式。

张艺谋的决定让投资方代表张伟平感到震惊,虽然是老战友,又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但他不同意张艺谋的想法,因为他的离开,哪怕只是短暂几年,也意味着合作伙伴的巨额损失。

可张艺谋的态度很坚决,张伟平拗不过他,只好同意:整个电影团队休息两年,静待张艺谋奥运归来。

回到北京之后,张艺谋在办公室墙上挂了一句又大又红的标语:"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这句话是张艺谋团队的行动方针,更是精神鼓舞。

随后,张艺谋带着团队埋头苦干了好几年,整个团队熬了无数个通宵,设计方案,想出的点子记在白板上,一遍遍写了抹,抹了写,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被否定了多少创意,又碰了多少次壁......

他对团队成员常说一句话:我们老喜欢看辉煌绽放,它背后一定有漫长和不为人知的准备,准备过程中,你未必知道哪个方向会有亮光。

至少整整两年时间里是未知的,所有人都惴惴不安,可张艺谋就是一根定海神针,他不能退缩,也不允许退缩。

如果把奥运会开幕式比作一艘船,那么张艺谋就是船长,他驾驶载满亿万万乘客的大船驶向开幕式这个冰山,到最后是像泰坦尼克号一般碰撞沉船完蛋,还是像破冰船一样战无不胜,只在一念之间。

当奥运圣火在北京上空被点亮的瞬间,人们才在一片欢呼声中,偶然想起了这场视觉盛宴,来自张艺谋的手笔。

他欣慰地笑了。

想象一下,肩负着全中国13亿人的期待,凝聚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指挥着2万名演职人员,开幕式4个多小时,每一帧每一秒都让全世界70亿人看在眼里,张艺谋经受了常人难以承担的压力,才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在回忆录中写到:"一生可以拍很多部电影,但一生只有这一次奥运会。"

经此一役,张艺谋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也完成了一件国家大事。比起热爱的电影事业,他更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这个国家。

02

用电影为国家尽一份力,责无旁贷;用电影填满他人的利益,决不妥协。

张伟平和张艺谋这对"亲密战友",早在1991年相识,早期他的每一部电影都由张伟平提供资金支持。

在对中国时代变迁和高原黄土地风土人情的把控里,没人能超越张艺谋,他的电影拿捏住了一代人的脉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记录,张伟平也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一个追求艺术,一个追求金钱。两人刚刚开始合作,方向就迥然不同。

张伟平以为张艺谋还沉浸在拍电影的美感中,可张艺谋却看出了现实意义,他需要在利益与艺术中抉择。

他开始疏远张伟平,聆听内心的声音。

直到有一次,面对质疑,张艺谋无奈地说:"这是商业裹挟下的产物,我也很无奈,它确实缺乏浓厚的文化价值。"

不久之后,昔日的战友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两人分道扬镳。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典型代表,既有经历过时代伤痕后所迸发出的独特创作力,也有过进入商业大片时代后的迷茫和乏力。

回望张艺谋近二十年的作品,不难看出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创作节奏:一部或两部商业大片后,他便拍一部有钱当没钱花的文艺片。

每一部删繁就简的文艺片中,藏着他的志趣、他的理想、他的脾气。

如今,进入古稀之年的张导只想追寻最初的挚爱,他来到孤山远影的大漠中,用两卷胶片记录万千光影。他想要回到70年代,去给电影写一封情书。

过往的经历和浓厚的乡土情早已融入到张艺谋的血液中,一旦他回到人文视角的创作上,就能拍出永远不会过时的作品,讲述一个个结构轻巧、情节朴实却又动人的故事。

虽然不知道张导何时息影,虽然只考虑拍电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不免有些失落,因为看着他的电影长大的一代人看不到什么有余味的片子了。

好在,还有张艺谋,游走在黄土高原上,行驰于大漠戈壁中,一直走在拍电影的路上,始终是那个热爱电影的少年。


我是@阿布访谈,深挖人物背后的故事,有问题,慢慢聊。

(0)

相关推荐

  • 任何极致的成果,都源于超越个人潜能的,甚...

    任何极致的成果,都源于超越个人潜能的,甚至是豁出命的投入.--思维武器库 在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回忆录的纪录片时,我内心受到的震撼,那种强烈的程度,甚至比看到开幕式时还要强烈,还要震撼. 为什么?因为当 ...

  • 我真怀念08的张艺谋

    东京奥运正式开幕. 可我们,似乎还没准备好接受这一切. Sir理解网络上各种复杂的情绪. 疫情中的奥运? 没见过. 但近乎完美的奥运,我们见过. 昨晚之后,一种情绪被推到顶峰-- 怀念. 怀念那些人, ...

  • 张艺谋和张伟平背后的那点小故事,说明了兄弟就是用来反目成仇的

    问: 张伟平和张艺谋这俩黄金搭档当年是怎么从兄弟变成仇人的?难道娱乐圈里就真的没有真心实意的友谊吗? 答: 我看过周晓枫写的<宿命·张艺谋>,里面写了二张当初的故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

  • 年少不懂耀州窑 !

    绍耀州窑,不能不介绍2006年在蓝田县吕氏家族墓地出土的一批耀州窑精品. 吕氏家族,在北宋世居高官,在文化界影响深远,在收藏界举足轻重. 从出土瓷器来看,以青釉素瓷为主. 这批瓷器,胎体打磨之精细.釉 ...

  • 年少不懂《西游记》,读懂已不再少年

    如果从量化统计的角度来看,<西游记>无疑是四大名著甚至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成功且最受欢迎的作品,没有之一. 在电影电视艺术诞生以前,西游记的故事通过皮影戏等传统演艺形式代代相传:而在光影艺术诞 ...

  • 《陋室铭》:年少不懂刘禹锡,白首方知真诗豪

    文 / 梦精灵2019 图 / 网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年少不懂孟浩然,再读懂时已惘然

    他一生未仕,身在江湖山林之间,却心系官场起伏. 他家喻户晓,就连三岁小童也能嘟着小嘴,背出那首朗朗上口的<春晓>. 他是孟浩然,一位与王维并称的山水田园诗人.世人只看到他在山水之间怡然自得 ...

  • 50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照片,20岁看不懂,30岁看完沉默,40岁看完流泪…

    图为新疆群众和兵团战士在一起. 现在扎根新疆的汉族老人,很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到这里的支边青年. 他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到边疆,很多人一来就是一辈子. 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 ...

  • 张艺谋(中国电影导演)

    张艺谋,1950年4月2日生于陕西西安, 中国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1968至1971年初中毕业后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1971 ...

  • 重读《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白话文小说.之中的很多句子都至今为人所经常用.而孔乙己,在很多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旧时代读书人的际遇. 孔乙己是何人呢?原本 ...

  • 重读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咸亨酒店,曾经有过一个孔姓客人,大家叫其孔乙己,此人青白脸色,身材高大,终日一身破旧脏乱的长衫,经常点两碗温酒,一碟茴香豆.此人十分有趣,时常被人取笑,若是有人说他偷窃,孔乙己就会反驳,反驳着反驳着就 ...

  • 年少不懂菜根谭,读懂已是中年人

    文/傅珊珊 曾老曾谈到现在年轻人,也越来越像西方人一样喜欢跳槽. 1 记得我刚离开学校,投入工作时,犯了不少现当代年轻人会犯的错误:在工作上心气浮躁,难以坐定,总想着跳槽,换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