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
运动、饮食和睡眠构成了儿童每天24h自然养育的3个要素。学龄前儿童的运动与其骨骼、心肺健康、动作和认知发展、以及社会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均密切相关,并且也将持续影响着成年后乃至一生的健康。
●身体活动是指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所有身体运动 。儿童早期的身体活动水平与其骨骼、心肺健康、动作和认知能力发展、社会心理健康以及超重肥胖等方面均密切相关 ,并且也将持续影响着青春期乃至一生的健康 。
●身体活动不足和久坐行为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肥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及 2型糖尿病等)的发病风险增加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目的
针对健康的3~6岁学龄前儿童,旨在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幼儿园教师和广大学龄前儿童家长等,提出科学的运动推荐与指导,帮助学龄前儿童从小培养积极的生活方式,让运动成为儿童养育文化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学龄前儿童运动原则及依据
1以发展基本动作技能为核心目标
动作是一切身体活动的基础。基本动作技能是身体活动最基本的要素,包括行走、跑步、跳跃、投掷和踢等基本动作,是许多运动、竞技和身体组合动作的基础。3~6 岁学龄前期儿童正处于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 ,应通过尽可能丰富多样的运动体验来全面发展其基本动作技能 。
同时,还可以通过其在活动中的动作表现来发掘儿童的运动能力特点,并加以个性化引导。通过良好的动作技能使儿童从运动中体验到自身能力,增强其参与的信心与兴趣。因此,良好的基本动作技能可为其将来运动技能的发展提供更大潜能 ,有助于其身体活动水平的提高和长期运动习惯的形成。
2运动的选择应满足多样性
多项指南都强调要为儿童的运动提供更加丰富的环境,即:多种目标、多种环境、多种形式、多种强度,以满足更多的身体生理活动要求 。
●多种环境是指应该尽量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环境,让其充分体验室内、户外活动环境的变化,以及地面、水中、冰雪等不同运动界面的差异 ,是在水中或冰雪环境中的运动能够带来额外的益处,可以让儿童掌握更多样的生存技能,发展身体控制能力以及适应不同环境的刺激等。
●多种形式是指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应兼具独自游戏、亲子游戏和同伴游戏。同时,根据活动的组织形式,又分为非结构化活动和结构化活动。
●非结构化活动是指儿童自主选择和主导的、没有特定目的、形式,较为随意的各种活动。由于不受组织形式的影响,非结构化活动使儿童有时更容易达到中等以上强度水平 。而结构化活动是指根据儿童发展水平而制定的有教学目的,且有成人指导和组织的活动方式。精心组织的结构化游戏,可让儿童学会各种体育游戏技能,帮助儿童发展运动技能,可为儿童进行自主活动或其他非结构化体育游戏提供良好的基础。
●多种强度是指运动中不仅要有低强度的活动,尤其要保证有中等及以上强度活动,且须循序渐进。运动强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身体活动的能耗水平或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一般是指进行某项活动或锻炼时所用力量的大小 。
3运动应目标合理、循序渐进
儿童的运动目标应遵循学龄前阶段的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要求学龄前儿童完成超出其能力的运动。过早要求儿童完成超出其能力的运动,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不仅不会发展得更快,反而可能更易引起挫折感。
4运动时需要成人看护,以避免意外伤害
儿童运动的时间推荐
1 学龄前儿童每天24h内的累计运动时间应至少达到180min。同时大量研究显示儿童每天身体活动总时间越多,其健康效益就越大。
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每天进行一定时间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对其运动能力以及骨骼发育都有积极影响 。因此,多项指南均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应累计 60min 以上的中等至高强度的身体活动 。
但应注意,推荐中都是全天的累计量,并不要求一次性完成。同时,上述身体活动时间又是推荐的最低标准,是促进儿童更好发育和满足其体能储备的最低要求。此外,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原本就不活跃或体质较弱的幼儿,也要注意循序渐进。
2 每天应进行至少 120min 的户外活动 研究发现,3岁学龄前儿童户外游戏时会表现的比室内更活跃,有助于增加身体活动量,若遇雾霾、高温、高寒等天气,可酌情减少,但不应减少每日运动总量。而每日2h户外活动也已被国内外研究者认为是预防儿童近视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不仅如此,户外活动还可以通过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发育。
建议在雾霾、高温或高寒等恶劣天气下可酌情减少户外运动时间。但同时,建议在室内完成每日180min的运动目标。
3 学龄前儿童每天应尽量减少久坐行为
学龄前儿童每天应尽量减少久坐行为。其中每天屏幕时间累计不超过 60min ,且越少越好。任何久坐行为每次持续时间均应限制在60min以内。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屏幕时间与后期超重、肥胖之间存在正相关,已成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高危因素。
久坐行为是独立于身体活动量的一项高危因素,也就是说,即使身体活动量达到各项推荐量,但一旦每天有较长时间的久坐行为,就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
4 每天应有 10~13h 的睡眠以避免在睡前使用任何电子屏幕设备 睡眠是必要的机体生理活动,每天应有 10~13h 的睡眠(包括 1~2h 的午休或小睡时间);同时应建立规律作息;避免在睡前使用任何电子屏幕设备。
学龄前儿童运动的类型推荐
1 学龄前儿童的运动类型
学龄前儿童的运动类型主要包括日常活动、玩耍游戏以及体育运动,应鼓励儿童积极玩游戏,全天处于活跃状态,以促进其生长发育。英国指南将身体活动分为日常活动(如日常步行、家务劳动等)、休闲活动(如游戏、跳舞等)以及体育运动(游泳、踢足球等),这种分类对于学龄前儿童同样适用。因此研制组借鉴这一分类方式,针对学龄前儿童在日常活动、玩耍游戏和体育运动中的运动类型进行了推荐,并鼓励儿童游戏,以达到全天处于活跃状态。见表 2 。
在对不同运动形式进行运动分类的同时,还可按照运动强度进行分类。有研究显示了运动类型与运动强度之间较为明确的对应关系,可作为儿童个性化运动推荐的依据之一。见表 3 。
家长的行为引导极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性和伙伴作用,鼓励家长在日常家庭养育生活中,多和儿童一起亲子运动,培养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家长体育锻炼对儿童运动也具有积极影响,研究显示:家长每天每增加20min的中等强度及以上锻炼时间,儿童的身体活动时间相应增加5min 。
学龄前儿童运动的监测与评估
采用问卷法、直接观察法、客观评价法等对儿童运动的强度、累积时间进行监测评估,运动对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促进作用应由医学专业人员评估问卷法通过回忆、访谈或日志等形式,一般记录儿童身体活动类型、频率、时间、强度等信息,但也有部分工具仅针对强度进行评价,如幼儿体育活动强度自评量表 。见图1。
问卷法操作简单,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此外,还可以根据呼吸频率,即运动中的儿童呼吸和语速的变化进行运动强度的简易判断 。
如中等强度运动时,儿童呼吸比较急促,即运动中只能讲短句子,不能完整表述长句子,而高强度运动时,呼吸急促、费力,不能言语交谈。
直接观察法是在特定环境内观察、收集受试对象身体活动的类型、频率、持续时间等信息,估算受试对象在特定时间内的运动强度,如儿童活动等级量表 ( Children ActivityRating Scale , CARS )。
直接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详细记录受试对象身体活动的各种参数以及环境信息。但由于需要有经验的测试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观察,且评估精度会随着观测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常用于小样本的短时身体活动评估。
客观评价可以采用运动传感装置来测量身体活动水平,如计步器、加速度计等。其中,可穿戴加速度计可客观反映各种身体活动强度下的运动时间量,使用方便且精度较高,广泛用于儿童运动监测与评估 。但会受到佩戴部位、运动模式等的影响。
尽管心率可作为成人运动强度评定的客观指标,但由于学龄前儿童的活动强度具有变化速度快且常伴有间歇等特点,心率的反应往往落后于运动的变化。同时,心率也受儿童情绪变化的较大影响。因此,在学龄前儿童中较少使用心率进行强度分类。同时也应注意,评价不同运动强度时,还应兼顾动作的难度、所用的力量和身体付出的努力程度等。运动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促进作用,应由医学专业人员评估。
6 小结
儿童的自然养育是实现儿童的发育潜能和早期综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儿童的运动、膳食营养、睡眠是家庭中落实儿童自然养育任务的 3 个重要元素。
本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您的点赞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