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没有新鲜事儿,却总是令人难忘!
我早就知道假期对于基层考古人来说无非就是感受一下别人的欢愉,对于他们来说,没有节假日,只有好天气。就算是雨雪天,也还是要呆在室内整理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点点线线。
今年的国庆长假,在素有“中国牡丹城”的菏泽,我与菏泽考古所的技工老师们一起度过了令我难忘的7天。
在牡丹区马岭岗镇的三天,与技工老师们基本都是早上6点半起床,简单漱洗与早餐之后便前往工地。
金秋十月,虽说天气还算宜人,但需要测点的马岭岗镇垃圾发电厂地势高低不平、坑坑洼洼,遍布半人高的荒草,走起来很是不易。
一天下来感觉脚后跟生疼,身上也很痒。
晚上6点半左右回到驻地,晚饭由技工老师自己做,至于好坏也就凑合着吃吧。饭后大家轮流洗漱,因为9点的时候便会停水。
晚上八点多开始和技工老师一起用CAD将白天的测的点进行描图,并琢磨勘探报告怎么写。
睡觉的时候,已是凌晨......
在马岭岗的三天,由于未发现什么遗存,虽然体乏,但技工老师们还没有太大的精神压力,一切尚可。
▲荒草丛生的勘探地
三天后驱车前往的沙土镇,沙土镇因为沙土瓜子而闻名于世。到了我们要居住的地方,一下车就闻到西南风吹过来的沙土瓜子的香味,感觉一切很是美好。
来到住的地方,我做的第一件是便是去找洗澡间在哪,把整个楼层找了一遍也没有找到。问了技工老师才知道,这里没有洗澡的地方,整个沙土的美好瞬间消失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不能洗澡就不洗吧,反正天气也不热。
▲清晨上工的路上
▲在沙土镇的用RTK测点
第四天早晨我们依然很早去工地,我依旧扛着RTK来来回回的测点,没有什么新鲜事。
但带队的闫老师却是满面愁容,一问才知道原本准备三五天勘探完毕的工地,至今已经工作快一个月,发现的遗存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地下遗存的分布范围、年代区间、形成过程,闫老师需要给它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合理的解释还需要继续勘探,因此在我们进行测点了同时,闫老师他们还在同时用岩心取土机进行钻探的工作。
鲁西南的黄泛堆积很厚,一般需要钻探到地下十几米才能打到生土,一天也就只能打两三个钻孔,人的内心自然也是十分焦躁的。
▲利用岩芯取土机钻探
由于岩心钻探机的价格不菲,所以一直需要有人看着,这意味技工老师们必须轮班在工地解决一日三餐,晚上还需要有人守夜。
在沙土时早餐很简陋,一般都是白面馒头和极其难吃的咸菜,中、晚餐通常也就一个菜,肉很少。
一天早晨我们在驻地的食堂吃完早餐,发现只剩馒头和稀饭了,连咸菜也没有,于是就带着几个馒头和一袋稀饭送给留在工地守夜的两位老师。到了工地,我看到两位老师分别躺在帐篷和汽车后备箱里还没有醒,很不忍心去叫醒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昨晚都带着电脑,肯定又在野外工作到很晚才休息,野外的蚊虫肯定也没让他们好好入眠。
可是他们听到声响还是很快醒了,往嘴里倒了几口矿泉水然后吐掉,就当漱了口。拿起馒头便吃了起来,没有一点配菜。大概由于太寡淡,闫老师便在脚底下的田地里顺手拔了一棵大蒜,剥去了带泥土的外皮,夹在馒头里,大口啃了起来。
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很不是滋味,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悄悄拍下一张照片,然后告诉自己这不是个新鲜事儿。
▲野外露宿用的帐篷
▲拔蒜夹馍的工地早餐
▲简陋仓促的工地午餐
在沙土的四个晚上,只要两位带队的技工老师在驻地,我几乎没有看到他们在12点之前睡觉。除了对白天测的点进行描图,还需要撰写勘探报告。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文本写作训练,组织起报告的语言也十分费力,一句话经常需要反复琢磨好几遍。对于他们来说报告里需要插入的各种图表,使用PS、CAD等软件,这一切实在不易,而一张钻探的柱状图需要四五个小时才能完成。
尽管,我很努力得去帮助他们修改报告、制作图表,但技工老师很是执拗,制图的每一步他们都要返回自己独立操作一遍,并记下每一个步骤。每晚都要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装着满脑袋的问题爬上床,等待着新一天野外的劳碌。
▲撰写勘探报告
▲整理修改勘探图表
十月的天气秋高气爽,但整日在野外跑来跑去还是会出汗,满身的泥土也让人感觉不适。每天身上黏黏的,晚上也难以入睡。
▲对钻探出来的土进行辨认分析
10月7号的晚上工作到晚上10点半左右,路老师拿出当天下午买的两袋花生米、一瓶带鱼罐头、一包鸡爪以及两箱啤酒,摆开阵势准备大喝一场,因为天亮我就要回学校了,这便当作是为我饯行。我们四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真有种“与尔同销万古愁”之感,好不快活。
我原本以为,之后大家应该都去睡觉了,结果第二天醒来才发现临床的闫老师并不在。这时我才猛然想起,哦,原来昨晚轮到闫老师去工地守机器!
▲临行前的送别
当我坐上返程的火车,回想这几天的点点滴滴,感觉如此狼狈,又是如此充实,如此愉悦,又令人难忘。但终究没有什么新鲜事儿。
▼
作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